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利用江浙沪25个城市1978-2011年的数据,通过计算各城市的金融相关比率和泰尔指数,研究长三角地区城市金融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和浙江的金融相关比率(FIR)相对较高,江苏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的泰尔指数在2000年前有大幅度的波动,之后波动相对较小;江苏省内苏南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最高,但各城市金融差异较大,而苏中和苏北地区金融差异相对较小;浙江省内浙东地区金融发展明显好于浙西地区,浙东地区泰尔指数近年来有减小趋势,浙西地区则刚好相反。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金融发展金融相关比率泰尔指数
一、引言
传统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指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三个行政区域,其中江苏省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和盐城13个城市,浙江省包括杭州、温州、湖州、金华、舟山、丽水、台州、衢州、绍兴、嘉兴和宁波11个城市,把上海市计算在内,总共25个城市组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
截止2011年底,长三角地区以全国1%的土地和12%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的国内生产总值和22%的财政收入,毫无疑问,长江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与此同时,其金融业也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我国最发达的现代金融业,特别是活跃的民间融资,都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发展可以充分发挥降低风险、动员储蓄、合理配置资源等功能,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迅速,但其内部金融发展状况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区域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必然会加剧区域经济格局的失衡。此前,国内学者大多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关于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文利用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对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使用金融相关比率的泰尔指数衡量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性,最后对于如何促进长三角地区的金融业务在整体层面上快速稳定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相关文献综述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西方学者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主要围绕宏观货币经济学来展开,涉及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区域资金流动、区域利率差异、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差异、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等问题。
Goldsmith(1969)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8个指标,其中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s, FIR)最为重要。Mckinnon和Shaw(1973)看来,发展中国家要使其金融和经济不断发展,就应该放弃所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实行金融深化改革,走出一条金融自由化之路。Bencivenga和Smith(1991)提出了一个具有多种资产的内生增长模型,指出金融中介体的作用是提供流动性,而不是克服信息磨擦。King和Levine(1993)指出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影响其发展能力。Jayaratne和Strahan(1996)指出,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或参与成本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金融市场才得以形成。
由于金融体制与金融市场存在较大差异,国内学者更重视区域金融差异度量、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差异、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动态特征、区域金融差异形成原因、区域金融发展收敛、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而戈德史密斯构造的金融相关比率以及麦金农构造的经济货币化指标在国内学者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张军洲(1995)指出区域金融理论从根本上说属于金融发展理论的范畴,必须较大程度地结合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和相应的分析方法去研究区域金融问题。李建军(2000)提出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程度的最重要指标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的。刘仁伍(2003)提出了健全金融结构假说,推导出区域金融均衡等式。李江(2005)认为金融发展是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的统一,金融发展的意义在于通过加强金融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吻合程度,使金融对经济的渗透程度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较为零散,未能建立较为系统的研究理论架构,对于区域金融差异的演进规律、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也未能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分析。
三、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基本状况
(一)金融相关比率
本文采用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来衡量长三角各城市的金融发展深化程度。金融相关比率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即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总量)之比,在大多数研究中,人们将它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考虑到我国主要的金融资产集中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手中,股票、企业债券在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中只占很小的比重,且银行中最主要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贷款,因此本文选用金融机构存贷款的规模作为金融资产的衡量标准,来大致反映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即金融相关比率可以表述为:
金融相关比率=(存款+贷款)/GDP
图一为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全国1978-2011年的金融相关比率走势图(注:本文数据来源为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各省市和全国的平均金融相关比率均在逐年提升,且在90年代后提升的趋势明显加快,差异开始显现出来。上海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国际金融中心,银行、证券和保险业都比较发达,其金融发展在全国来看都属于领先水平,这可以从图一中可以看出,其FIR值近几年均接近5;浙江省以中小企业居多,其民间借贷业务发展非常繁荣,金融发展比率值紧随上海之后,江苏声制造业发达,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多,产业发展较为稳健,但其金融行业相对较弱。 (二)泰尔指数
本文使用泰尔指数来衡量长三角各城市金融发展的差异程度,泰尔指数的值越小,表明个体之间越是接近,泰尔指数越大,则表明个体差异性越大。
图二给出了1978-2011年长三角地区整体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从图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的泰尔指数波动较大,并在1993年达到最高点,之后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开始又有缓慢上升的态势。
四、长三角城市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上文中对长三角地区整体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接下去本文将对长三角城市金融发展状况做具体分析。由于上海市属于单个直辖市,本文不对其内部金融发展单独做分析,对于江苏省和浙江省,本文对其省内城市进行区域划分,进一步对其城市金融发展做比较分析。
(一)江苏省各城市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江苏省按经济区域划分可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地区,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5个城市,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和南通3个城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和盐城5个城市,图三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比率(FIR)走势图。
图三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FIR走势图。从图三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内苏南地区的FIR值最高,说明苏南地区的金融发展深化程度最高,苏中地区次之,苏北地区排在最后,这也与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吻合。
图四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泰尔指数走势图。从图四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三个地区的泰尔指数波动较大,2000年之后,苏中和苏北地区的泰尔指数稳定在0.01以下,说明苏中和苏北地区的金融发展差异较小;而苏南地区的泰尔指数相对较大,说明各城市的金融发展差异比较大,不过从2001年开始,苏南地区的泰尔指数呈下降态势,从图中的趋势可以看出,苏南各城市金融发展差异还有进一步缩小的潜力。
(二)浙江省各城市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本文将浙江分为浙东和浙西两个地区,浙西是指浙江省中西部的金华、衢州、严州三市,其中严州市已经并入杭州市,另外把丽水市也划入浙西,这样,浙西包括了金华、丽水和衢州3市,这三个城市属于浙江省相对落后的地区;浙东则包括杭州、温州、湖州、舟山、台州、绍兴、嘉兴和宁波8个城市。
图五为浙东和浙西FIR走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年之前,浙东和浙西这两个地区在金融发展深化程度上并没有显著区别,2003年之后,浙东地区的金融发展深化程度明显高于浙西地区,由于浙东地区相对靠近沿海,经济与金融发展都要好于浙西地区。
图六为浙东和浙西地区泰尔指数走势图。从图六可以看出,浙东地区的泰尔指数相对较大,说明各城市金融发展差异较大,而浙西地区的泰尔指数在2007年之前都在0.01以下,说明差异很小。2007年之后,浙东地区泰尔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个城市的金融发展差异开始见小,而浙西地区的泰尔指数开始上升,2008年开始超过了0.01。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1978-2011年数据分析表明:从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和浙江的金融发展较快,江苏相对落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的泰尔指数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说明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发展差异将会扩大。从江苏省的研究来看,苏南地区金融发展最好,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相对落后,然而苏南地区各城市金融发展差异较大,苏中和苏北地区各城市金融发展差异很小。从浙江省的研究来看,浙东地区金融发展远远领先于浙西地区,然而浙东地区金融发展差异较大,但近年来有缩小的趋势,而浙西地区恰恰相反。
由于受行政分割、金融组织结构和金融业务分割等影响,长三角地区的资金流动性受限,从而导致金融资本配置效率不高,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反过来也影响了各经济主体更有效地利用金融资源,为了使长三角地区金融更加稳定且均衡的发展,本文提出以下5点政策建议:
1. 在长三角区域内搭建一体化金融信息平台,减少长三角区域内的信息不对称。长三角区域内的资金供求状况可以即时在信息平台上显示,这样可以尽可能提高信息在市场内的传播速度,提高区域内金融活动的效率。
2. 设立长三角大区分支机构,统一管理区域内部金融业务。各商业金融机构改变当前的管理模式,由大区分支机构统一管理区域内部金融业务,在保证监管得力的情况下鼓励跨地区开展金融业务,使金融业务管理不受行政分离的约束,资金流通在区域内更加顺畅。
3. 大力扶持资源型企业上市。要积极发展区域性的产业投资基金、开发基金及中外合资基金等。并且允许商业银行以不超过一定比例的资产入资基金,拓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入渠道,增加基金的资金来源,以此促进各地区金融业的发展。
4. 针对目前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必要建立健康发展、规范运行、统一开放的区域金融市场,消除货币政策传导在各经济区域的阶段性差异,使利率机制在各地区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5. 鼓励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充分发挥金融发展较快地区的带动作用。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 Mckinnon, 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Bookings Insriturion,1973:111-127.
[2] Shaw, Edward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45.
[3]King,Robert G, and Ross Levine. Finance, Enter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December.1993,32(3):513-542.
[4] Bencivenga, Valerie R. and Smith, Bruce 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1991.Vo1.58(2):195-209.
[5] Jayaratne, J. and P. E. Strahan. The Finance-Growth Nexus: Evidence from Bank Branch Deregulation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111): 639-670.
[6]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7] 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55-64.
[8] 艾洪德, 徐明圣, 郭凯.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04(7):26-32.
[9]李江.金融发展学[M].科学出版社,2005:75-100.
[10]陈先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62-175.
[11]陈志福.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及对策[J]. 商业时代,2006(6):58-59.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金融发展金融相关比率泰尔指数
一、引言
传统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指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三个行政区域,其中江苏省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和盐城13个城市,浙江省包括杭州、温州、湖州、金华、舟山、丽水、台州、衢州、绍兴、嘉兴和宁波11个城市,把上海市计算在内,总共25个城市组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
截止2011年底,长三角地区以全国1%的土地和12%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的国内生产总值和22%的财政收入,毫无疑问,长江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与此同时,其金融业也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我国最发达的现代金融业,特别是活跃的民间融资,都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发展可以充分发挥降低风险、动员储蓄、合理配置资源等功能,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迅速,但其内部金融发展状况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区域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必然会加剧区域经济格局的失衡。此前,国内学者大多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关于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文利用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对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使用金融相关比率的泰尔指数衡量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性,最后对于如何促进长三角地区的金融业务在整体层面上快速稳定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相关文献综述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西方学者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主要围绕宏观货币经济学来展开,涉及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区域资金流动、区域利率差异、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差异、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等问题。
Goldsmith(1969)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8个指标,其中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s, FIR)最为重要。Mckinnon和Shaw(1973)看来,发展中国家要使其金融和经济不断发展,就应该放弃所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实行金融深化改革,走出一条金融自由化之路。Bencivenga和Smith(1991)提出了一个具有多种资产的内生增长模型,指出金融中介体的作用是提供流动性,而不是克服信息磨擦。King和Levine(1993)指出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影响其发展能力。Jayaratne和Strahan(1996)指出,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或参与成本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金融市场才得以形成。
由于金融体制与金融市场存在较大差异,国内学者更重视区域金融差异度量、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差异、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动态特征、区域金融差异形成原因、区域金融发展收敛、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而戈德史密斯构造的金融相关比率以及麦金农构造的经济货币化指标在国内学者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张军洲(1995)指出区域金融理论从根本上说属于金融发展理论的范畴,必须较大程度地结合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和相应的分析方法去研究区域金融问题。李建军(2000)提出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程度的最重要指标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的。刘仁伍(2003)提出了健全金融结构假说,推导出区域金融均衡等式。李江(2005)认为金融发展是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的统一,金融发展的意义在于通过加强金融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吻合程度,使金融对经济的渗透程度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较为零散,未能建立较为系统的研究理论架构,对于区域金融差异的演进规律、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也未能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分析。
三、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基本状况
(一)金融相关比率
本文采用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来衡量长三角各城市的金融发展深化程度。金融相关比率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即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总量)之比,在大多数研究中,人们将它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考虑到我国主要的金融资产集中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手中,股票、企业债券在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中只占很小的比重,且银行中最主要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贷款,因此本文选用金融机构存贷款的规模作为金融资产的衡量标准,来大致反映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即金融相关比率可以表述为:
金融相关比率=(存款+贷款)/GDP
图一为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全国1978-2011年的金融相关比率走势图(注:本文数据来源为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各省市和全国的平均金融相关比率均在逐年提升,且在90年代后提升的趋势明显加快,差异开始显现出来。上海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国际金融中心,银行、证券和保险业都比较发达,其金融发展在全国来看都属于领先水平,这可以从图一中可以看出,其FIR值近几年均接近5;浙江省以中小企业居多,其民间借贷业务发展非常繁荣,金融发展比率值紧随上海之后,江苏声制造业发达,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多,产业发展较为稳健,但其金融行业相对较弱。 (二)泰尔指数
本文使用泰尔指数来衡量长三角各城市金融发展的差异程度,泰尔指数的值越小,表明个体之间越是接近,泰尔指数越大,则表明个体差异性越大。
图二给出了1978-2011年长三角地区整体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从图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的泰尔指数波动较大,并在1993年达到最高点,之后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开始又有缓慢上升的态势。
四、长三角城市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上文中对长三角地区整体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接下去本文将对长三角城市金融发展状况做具体分析。由于上海市属于单个直辖市,本文不对其内部金融发展单独做分析,对于江苏省和浙江省,本文对其省内城市进行区域划分,进一步对其城市金融发展做比较分析。
(一)江苏省各城市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江苏省按经济区域划分可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地区,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5个城市,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和南通3个城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和盐城5个城市,图三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比率(FIR)走势图。
图三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FIR走势图。从图三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内苏南地区的FIR值最高,说明苏南地区的金融发展深化程度最高,苏中地区次之,苏北地区排在最后,这也与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吻合。
图四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泰尔指数走势图。从图四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三个地区的泰尔指数波动较大,2000年之后,苏中和苏北地区的泰尔指数稳定在0.01以下,说明苏中和苏北地区的金融发展差异较小;而苏南地区的泰尔指数相对较大,说明各城市的金融发展差异比较大,不过从2001年开始,苏南地区的泰尔指数呈下降态势,从图中的趋势可以看出,苏南各城市金融发展差异还有进一步缩小的潜力。
(二)浙江省各城市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本文将浙江分为浙东和浙西两个地区,浙西是指浙江省中西部的金华、衢州、严州三市,其中严州市已经并入杭州市,另外把丽水市也划入浙西,这样,浙西包括了金华、丽水和衢州3市,这三个城市属于浙江省相对落后的地区;浙东则包括杭州、温州、湖州、舟山、台州、绍兴、嘉兴和宁波8个城市。
图五为浙东和浙西FIR走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年之前,浙东和浙西这两个地区在金融发展深化程度上并没有显著区别,2003年之后,浙东地区的金融发展深化程度明显高于浙西地区,由于浙东地区相对靠近沿海,经济与金融发展都要好于浙西地区。
图六为浙东和浙西地区泰尔指数走势图。从图六可以看出,浙东地区的泰尔指数相对较大,说明各城市金融发展差异较大,而浙西地区的泰尔指数在2007年之前都在0.01以下,说明差异很小。2007年之后,浙东地区泰尔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个城市的金融发展差异开始见小,而浙西地区的泰尔指数开始上升,2008年开始超过了0.01。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1978-2011年数据分析表明:从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和浙江的金融发展较快,江苏相对落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的泰尔指数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说明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发展差异将会扩大。从江苏省的研究来看,苏南地区金融发展最好,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相对落后,然而苏南地区各城市金融发展差异较大,苏中和苏北地区各城市金融发展差异很小。从浙江省的研究来看,浙东地区金融发展远远领先于浙西地区,然而浙东地区金融发展差异较大,但近年来有缩小的趋势,而浙西地区恰恰相反。
由于受行政分割、金融组织结构和金融业务分割等影响,长三角地区的资金流动性受限,从而导致金融资本配置效率不高,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反过来也影响了各经济主体更有效地利用金融资源,为了使长三角地区金融更加稳定且均衡的发展,本文提出以下5点政策建议:
1. 在长三角区域内搭建一体化金融信息平台,减少长三角区域内的信息不对称。长三角区域内的资金供求状况可以即时在信息平台上显示,这样可以尽可能提高信息在市场内的传播速度,提高区域内金融活动的效率。
2. 设立长三角大区分支机构,统一管理区域内部金融业务。各商业金融机构改变当前的管理模式,由大区分支机构统一管理区域内部金融业务,在保证监管得力的情况下鼓励跨地区开展金融业务,使金融业务管理不受行政分离的约束,资金流通在区域内更加顺畅。
3. 大力扶持资源型企业上市。要积极发展区域性的产业投资基金、开发基金及中外合资基金等。并且允许商业银行以不超过一定比例的资产入资基金,拓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入渠道,增加基金的资金来源,以此促进各地区金融业的发展。
4. 针对目前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必要建立健康发展、规范运行、统一开放的区域金融市场,消除货币政策传导在各经济区域的阶段性差异,使利率机制在各地区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5. 鼓励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充分发挥金融发展较快地区的带动作用。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 Mckinnon, 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Bookings Insriturion,1973:111-127.
[2] Shaw, Edward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45.
[3]King,Robert G, and Ross Levine. Finance, Enter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December.1993,32(3):513-542.
[4] Bencivenga, Valerie R. and Smith, Bruce 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1991.Vo1.58(2):195-209.
[5] Jayaratne, J. and P. E. Strahan. The Finance-Growth Nexus: Evidence from Bank Branch Deregulation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111): 639-670.
[6]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7] 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55-64.
[8] 艾洪德, 徐明圣, 郭凯.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04(7):26-32.
[9]李江.金融发展学[M].科学出版社,2005:75-100.
[10]陈先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62-175.
[11]陈志福.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及对策[J]. 商业时代,2006(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