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医疗行业信息量巨大,在信息化发展中,若不进行妥善的管理与控制,将会严重影响医疗行业的日常工作。在医疗统计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数据质量不高、收到的信息不准确、不对称、不及时、不标准等问题,这导致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很难提高。所以,应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控制方式,提高信息化时代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基于此,文章结合目前医疗统计数据的问题,对提升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质量控制;问题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08-0001-03
信息化时代对于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控制,操作简单快速,节省了大量成本,尤其是在医疗行业中,每日就诊信息量巨大,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医疗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可极大地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提高信息的利用效果,避免信息资源的浪费[1]。目前,医疗行业应用信息化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与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获取的统计数据质量不高,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应为此类问题找到有效解决的策略,以促进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的可持续发展。
一、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概述及特点
医疗统计数据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不同于以往的数据统计,应用信息化统计后,极大地提高了医疗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在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方面有规范的流程,在满足医院不同科室需求的同时,提高了各科室的工作效率。
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特点包括:精确性、及时性、整体性及简洁性4个方面。
(一)精确性
应用信息化统计医疗数据时,采集到的数据必须来自医院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数据,数据的精确性直接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发展的判断,可为医疗人员针对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利的依据。
(二)及时性
对医疗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应是实时进行的,不可堆积,所收集的数据应反映医院最新日期的医疗信息及医疗工作的真实情况等。
(三)整体性
进行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时,应确保统计数据的完整性,若数据信息出现缺失、错误或少项等问题,其实用性将大打折扣。
(四)简洁性
医疗统计数据要以简明的方式呈现患者的数据信息,方便医疗人员快速获取患者的既往信息,提高其工作效率[2]。
二、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化程度低
医疗统计数据,既能反映出医院整体运营状况,又能获悉患者的健康状况,是医疗人员为患者制定医疗方案的基础。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医疗行业中,很多医院的医疗统计数据不具备规范化要求,主要表现有:首先,工作人员在采集数据时,工作态度不严谨不重视,或是采集方式不正确,造成采集的数据出现重复或缺失现象。其次,由于综合医院科室较多,根据不同病种统计数据信息时,极易出现不标准或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再次,医院在统计数据时由于软件应用不完善、统计数据设计上的缺陷,大大增加了医疗数据统计工作的难度。最后,医疗数据统计指标的不明确或太宽泛,导致统计指标显现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如本院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出现的问题,如表1所示。
应根据指标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考核指标,并明确考核指标的属性,避免模棱两可。
(二)专业统计人才严重不足
针对国内外医疗机构的调查显示,美国医院床位和统计人员的比例是 12:1,而我国大型医院为100:1,基层医院的比例更高。由此可知,我国医疗数据统计人才严重不足[3]。造成我国医疗数据统计人才不足的原因有:1.医疗数据统计工作者数量少,部分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偏低,在进行数据统计时没有针对性,数据不够真实,加上医疗数据统计工作者对信息技术操作不熟练,极大地降低工作质量及效率,削弱了信息的时效性。2.醫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加重视临床,轻视行政,重技术,轻后勤,进行数据统计的工作者往往是从其他部门借调或转岗来的,不具备医疗数据统计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3.医院在对医疗数据统计工作者进行培训时,培训模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进而会降低统计工作者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责任心,造成工作质量不高的局面[4]。
(三)数据不够真实
医疗统计数据不真实的主要原因:1.统计工作者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基层数据统计填报人员频繁更换,导致原始记录不完整或资料混乱。2.各级统计部门未按我国统计法相关规定工作,导致出现虚假数据。3.统计部门在医院的地位不高,经常受到医务人员的干扰,或由于监督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数据的真实性。4.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对医疗数据统计的指标不断进行更改,导致前后数据衔接不当[5]。5.医疗数据统计方法、指标与实际岗位不匹配,如笔者所在医院绩效考评指标中的第43条指标“规范设立总会计师”,目前医院总会计师岗位暂缺,但设有副总会计师,并有副总会计师的任命文件以及制定了总会计师规章制度。
三、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
根据医疗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可知,在医疗行业信息化系统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医疗数据统计工作者操作信息化系统的技术水平有关,并与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管理手段、构建水准、相关制度等有直接关系。因此,为了提高医疗信息化统计数据质量,应完善管理手段与制度,全面提高其综合水平。
(一)完善法律法规及统计指标
在医院进行医疗数据统计前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统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首先,应重视医院统计数据的特殊性。进行统计工作时,应坚持真实性、客观性的原则,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执行,如对门诊数据进行统计时,将要统计的指标进行分类,要有秩序地进行统计,防止大量数据信息混乱后,降低工作效率。其次,根据医院的发展战略,评估目前的医疗数据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医疗改革的目标为准则,及时添加需要统计的指标,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医院体系的医疗数据统计指标,使医疗数据统计内容更加健全,医疗数据信息更加具有应用价值,以促进医务人员工作的顺利进行[3]。如笔者所在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包含医疗质量相关指标、运营效率相关指标、持续发展相关指标、满意度评价相关指标等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55个(定量50个,定性5个)。其中医疗质量相关指标包含功能定位、质量安全、合理用药、服务流程;运营效率相关指标包含资源效率、收支结构、费用控制、经济管理;持续发展相关指标包含人员结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信用建设;满意度评价相关指标包含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满意度。医院建立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可以有效提高统计效率。 (二)建立分析系统
在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管理中,收集数据只是开始,核心是分析数据。应根据医院的发展规划,总结成功的管理经验与办法,建立一个健全的统计分析和管理体系,保证数据信息的分析结果,可以为医院的長远发展提供帮助。创建的分析和管理体系应具体到统计数据的分析,最常应用的是对比分析法。1.要比较不同时期的数据信息,找到存在的错误,并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2.与同级别的医院相比较,确定本院经营管理的劣势;3.医疗统计数据分析是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应谨遵收集→整理→分析→改进的流程执行,可显示出医院的发展形势,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有效分配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3]。
(三)全面提升信息化系统操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由于信息化系统操作人员操作不合理,导致医疗数据不够准确。其一,医疗行业每日需要更新大量的数据信息,操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或经验不够,很难快速处理大量数据信息,甚至因操作不当造成数据信息错误或漏失。其二,大量数据信息的传输与更新,会使部分责任心不强或综合素养不高的操作人员在处理数据时,产生懈怠心理,不重视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进而导致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的严重降低。针对此类情况应给予高度重视,对操作人员采取有效的管理,可以避免因主观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操作人员专业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对相关操作人员采取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数据处理能力、数据管理能力、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技能等,做好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提高操作人员的知识及技能的同时确保医疗统计数据的高质量。2.强化操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根据岗位职责、激励机制与权责分配等促进操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与责任意识,让其足够重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经过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后,提高操作人员医疗统计梳理的处理能力,确保数据处理的真实性,避免因操作人员主观因素造成的数据错误。
(四)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
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不佳与信息化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有间接关系。因管理制度与方法的不完善,在进行信息管理时,易出现松懈情况,相关操作人员还会利用制度上的漏洞来逃避相应的责任,且很难被发现,最终导致问题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因此,应着重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首先,应根据信息化数据处理情况制定相关制度管理,创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体系中应将医疗统计数据的信息来源、处理方式、应用渠道等每个环节都体现出来,再根据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细则,避免操作过程出现问题。其次,制定管理制度时,应根据管理方法进行综合管理;进行医疗数据统计时,应严格按照管理方法展开有针对性的管理,确保对统计过程的全面管理及监督,极大地提升数据统计与处理的准确性[6]。在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的管理与控制中,需要重视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获得医疗统计数据的高质量。
(五)创建并管理信息共享渠道
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不佳与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未达到相应标准有关。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容易出现丢失或乱码情况,会产生错误的统计结果,因此应加强对信息传输过程的管理力度。信息化时代,既便于信息的处理,也便于信息的传输,在信息资源网络化基础上形成的信息共享的传输渠道,可以及时有效、准确无误地传输数据信息。在整个医疗服务行业,应着重建立数据信息的多层级流动,加快数据信息的使用及处理速率[7]。同时,应关注数据信息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混乱情况,加强管理与控制,通过网络化信息流动管理提高信息共享传输过程的准确性。建立在线监控系统,监督信息源中的各个环节,如信息的流动、处理及改变等,既可以有效地控制信息流动过程中的真实性,还可以有效地控制信息失真的发生过程,可以迅速找到问题根源,找到责任人,实施权责分配[8]。因此,若要提高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应加强对数据信息传输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保障数据真实性,提升统计结果的实际效用。
四、结语
医疗统计数据具有精确性、及时性、整体性、简洁性的特征,直接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发展。但目前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仍存在些许不足,应该从完善法律法规,开展在线监督,建立分析体系,培养专业性人才,完善制度、信息传输管理等环节入手,对医疗统计数据的整个流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及控制手段,提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统计数据的质量,促使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丹.关于“大数据 ”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探析[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8,26(06):45-47.
[2]刘松钊,周碧霞,邓婷婷,等.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J]. 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71-173.
[3]郑文佳.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J].财经界, 2020(02):233-234.
[4]高晓野.基于医疗信息化的医疗质量评价现状与建议[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09):212-213.
[5]章蔚,柴小青,谢言虎.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在围术期质量控制中的作用[J].麻醉安全与质控,2019,03(01):7-13.
[6]李文彬.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J].养生保健指南,2019(10):173.
[7]王妍珂.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 14(14):68-69.
[8]吴忆彤.试析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中国民商,2018,(06):97+164.
[关键词] 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质量控制;问题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08-0001-03
信息化时代对于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控制,操作简单快速,节省了大量成本,尤其是在医疗行业中,每日就诊信息量巨大,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医疗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可极大地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提高信息的利用效果,避免信息资源的浪费[1]。目前,医疗行业应用信息化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与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获取的统计数据质量不高,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应为此类问题找到有效解决的策略,以促进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的可持续发展。
一、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概述及特点
医疗统计数据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不同于以往的数据统计,应用信息化统计后,极大地提高了医疗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在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方面有规范的流程,在满足医院不同科室需求的同时,提高了各科室的工作效率。
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特点包括:精确性、及时性、整体性及简洁性4个方面。
(一)精确性
应用信息化统计医疗数据时,采集到的数据必须来自医院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数据,数据的精确性直接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发展的判断,可为医疗人员针对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利的依据。
(二)及时性
对医疗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应是实时进行的,不可堆积,所收集的数据应反映医院最新日期的医疗信息及医疗工作的真实情况等。
(三)整体性
进行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时,应确保统计数据的完整性,若数据信息出现缺失、错误或少项等问题,其实用性将大打折扣。
(四)简洁性
医疗统计数据要以简明的方式呈现患者的数据信息,方便医疗人员快速获取患者的既往信息,提高其工作效率[2]。
二、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化程度低
医疗统计数据,既能反映出医院整体运营状况,又能获悉患者的健康状况,是医疗人员为患者制定医疗方案的基础。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医疗行业中,很多医院的医疗统计数据不具备规范化要求,主要表现有:首先,工作人员在采集数据时,工作态度不严谨不重视,或是采集方式不正确,造成采集的数据出现重复或缺失现象。其次,由于综合医院科室较多,根据不同病种统计数据信息时,极易出现不标准或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再次,医院在统计数据时由于软件应用不完善、统计数据设计上的缺陷,大大增加了医疗数据统计工作的难度。最后,医疗数据统计指标的不明确或太宽泛,导致统计指标显现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如本院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出现的问题,如表1所示。
应根据指标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考核指标,并明确考核指标的属性,避免模棱两可。
(二)专业统计人才严重不足
针对国内外医疗机构的调查显示,美国医院床位和统计人员的比例是 12:1,而我国大型医院为100:1,基层医院的比例更高。由此可知,我国医疗数据统计人才严重不足[3]。造成我国医疗数据统计人才不足的原因有:1.医疗数据统计工作者数量少,部分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偏低,在进行数据统计时没有针对性,数据不够真实,加上医疗数据统计工作者对信息技术操作不熟练,极大地降低工作质量及效率,削弱了信息的时效性。2.醫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加重视临床,轻视行政,重技术,轻后勤,进行数据统计的工作者往往是从其他部门借调或转岗来的,不具备医疗数据统计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3.医院在对医疗数据统计工作者进行培训时,培训模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进而会降低统计工作者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责任心,造成工作质量不高的局面[4]。
(三)数据不够真实
医疗统计数据不真实的主要原因:1.统计工作者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基层数据统计填报人员频繁更换,导致原始记录不完整或资料混乱。2.各级统计部门未按我国统计法相关规定工作,导致出现虚假数据。3.统计部门在医院的地位不高,经常受到医务人员的干扰,或由于监督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数据的真实性。4.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对医疗数据统计的指标不断进行更改,导致前后数据衔接不当[5]。5.医疗数据统计方法、指标与实际岗位不匹配,如笔者所在医院绩效考评指标中的第43条指标“规范设立总会计师”,目前医院总会计师岗位暂缺,但设有副总会计师,并有副总会计师的任命文件以及制定了总会计师规章制度。
三、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
根据医疗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可知,在医疗行业信息化系统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医疗数据统计工作者操作信息化系统的技术水平有关,并与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管理手段、构建水准、相关制度等有直接关系。因此,为了提高医疗信息化统计数据质量,应完善管理手段与制度,全面提高其综合水平。
(一)完善法律法规及统计指标
在医院进行医疗数据统计前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统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首先,应重视医院统计数据的特殊性。进行统计工作时,应坚持真实性、客观性的原则,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执行,如对门诊数据进行统计时,将要统计的指标进行分类,要有秩序地进行统计,防止大量数据信息混乱后,降低工作效率。其次,根据医院的发展战略,评估目前的医疗数据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医疗改革的目标为准则,及时添加需要统计的指标,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医院体系的医疗数据统计指标,使医疗数据统计内容更加健全,医疗数据信息更加具有应用价值,以促进医务人员工作的顺利进行[3]。如笔者所在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包含医疗质量相关指标、运营效率相关指标、持续发展相关指标、满意度评价相关指标等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55个(定量50个,定性5个)。其中医疗质量相关指标包含功能定位、质量安全、合理用药、服务流程;运营效率相关指标包含资源效率、收支结构、费用控制、经济管理;持续发展相关指标包含人员结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信用建设;满意度评价相关指标包含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满意度。医院建立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可以有效提高统计效率。 (二)建立分析系统
在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管理中,收集数据只是开始,核心是分析数据。应根据医院的发展规划,总结成功的管理经验与办法,建立一个健全的统计分析和管理体系,保证数据信息的分析结果,可以为医院的長远发展提供帮助。创建的分析和管理体系应具体到统计数据的分析,最常应用的是对比分析法。1.要比较不同时期的数据信息,找到存在的错误,并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2.与同级别的医院相比较,确定本院经营管理的劣势;3.医疗统计数据分析是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应谨遵收集→整理→分析→改进的流程执行,可显示出医院的发展形势,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有效分配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3]。
(三)全面提升信息化系统操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由于信息化系统操作人员操作不合理,导致医疗数据不够准确。其一,医疗行业每日需要更新大量的数据信息,操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或经验不够,很难快速处理大量数据信息,甚至因操作不当造成数据信息错误或漏失。其二,大量数据信息的传输与更新,会使部分责任心不强或综合素养不高的操作人员在处理数据时,产生懈怠心理,不重视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进而导致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的严重降低。针对此类情况应给予高度重视,对操作人员采取有效的管理,可以避免因主观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操作人员专业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对相关操作人员采取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数据处理能力、数据管理能力、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技能等,做好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提高操作人员的知识及技能的同时确保医疗统计数据的高质量。2.强化操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根据岗位职责、激励机制与权责分配等促进操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与责任意识,让其足够重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经过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后,提高操作人员医疗统计梳理的处理能力,确保数据处理的真实性,避免因操作人员主观因素造成的数据错误。
(四)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
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不佳与信息化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有间接关系。因管理制度与方法的不完善,在进行信息管理时,易出现松懈情况,相关操作人员还会利用制度上的漏洞来逃避相应的责任,且很难被发现,最终导致问题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因此,应着重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首先,应根据信息化数据处理情况制定相关制度管理,创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体系中应将医疗统计数据的信息来源、处理方式、应用渠道等每个环节都体现出来,再根据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细则,避免操作过程出现问题。其次,制定管理制度时,应根据管理方法进行综合管理;进行医疗数据统计时,应严格按照管理方法展开有针对性的管理,确保对统计过程的全面管理及监督,极大地提升数据统计与处理的准确性[6]。在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的管理与控制中,需要重视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获得医疗统计数据的高质量。
(五)创建并管理信息共享渠道
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不佳与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未达到相应标准有关。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容易出现丢失或乱码情况,会产生错误的统计结果,因此应加强对信息传输过程的管理力度。信息化时代,既便于信息的处理,也便于信息的传输,在信息资源网络化基础上形成的信息共享的传输渠道,可以及时有效、准确无误地传输数据信息。在整个医疗服务行业,应着重建立数据信息的多层级流动,加快数据信息的使用及处理速率[7]。同时,应关注数据信息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混乱情况,加强管理与控制,通过网络化信息流动管理提高信息共享传输过程的准确性。建立在线监控系统,监督信息源中的各个环节,如信息的流动、处理及改变等,既可以有效地控制信息流动过程中的真实性,还可以有效地控制信息失真的发生过程,可以迅速找到问题根源,找到责任人,实施权责分配[8]。因此,若要提高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应加强对数据信息传输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保障数据真实性,提升统计结果的实际效用。
四、结语
医疗统计数据具有精确性、及时性、整体性、简洁性的特征,直接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发展。但目前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仍存在些许不足,应该从完善法律法规,开展在线监督,建立分析体系,培养专业性人才,完善制度、信息传输管理等环节入手,对医疗统计数据的整个流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及控制手段,提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统计数据的质量,促使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丹.关于“大数据 ”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探析[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8,26(06):45-47.
[2]刘松钊,周碧霞,邓婷婷,等.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J]. 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71-173.
[3]郑文佳.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J].财经界, 2020(02):233-234.
[4]高晓野.基于医疗信息化的医疗质量评价现状与建议[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09):212-213.
[5]章蔚,柴小青,谢言虎.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在围术期质量控制中的作用[J].麻醉安全与质控,2019,03(01):7-13.
[6]李文彬.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J].养生保健指南,2019(10):173.
[7]王妍珂.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 14(14):68-69.
[8]吴忆彤.试析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中国民商,2018,(06):9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