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学讲”的不断推进,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兼顾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文本的编排意图,实现学生和教材的自然对接,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新形势下,教师在组织备课和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把握教材内容及其精神实质,在考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探析生活化的教学路径,从而实现生本与文本的自然衔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此,要实现生本与文本有效的对接,教师必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要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分析,找到与文本接轨的契合点,顺利实现生本与文本的自然对接.
一、科学解读文本,优化教材资源
在新课程中,教材文本是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载体和有效资源.对此,广大教师要在立足课堂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经过系统化的整合,探析文本教学的路径,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数理学习的氛围中,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数理知识体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现实来看,当小学数学教材难度呈现梯级分布,要实现与生本的有效衔接,数学教师在解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分解这些知识的梯度,切实有效地降低认识困难,集中突出问题,使学生对相关概念能更加轻松地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实现文本与生本自然接轨的必要前提.
一般而言,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长度单位是厘米和米,然而对千米和公里等度量概念就相对陌生.对此,在课堂的教学实际中,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结合相关案例,让学生的思维由米到千米进行具体的感知.例如,我们常听人说从哪里到哪里有多少公里.这“公里”到底是多长的距离呢?这1公里就是1千米.再如,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长度是400米.如果你顺着跑道跑1千米,需要跑几圈呢?
总之,学生要对千米、公里等概念实现完全的理解,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考量.通过与学生相贴近的一系列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构建新知识体系,更为学生进一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的同时,也要适当地增加一些视角,并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全方位、多層次地解析课程内容.
二、生本主导教学,突出学习主体
在新课程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授予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析教材文本,并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被侵占,自主学习的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挤压,学习的实效性不强,学生甚至处于被动.基于这些问题,新课改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但从现实来看,教师强势主导课堂教学节奏,这在一定的时间内无法实现根本性的改变,要实现角色的有效转变,也应当循序渐进地进行,但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学习引导工作,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时间,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氛围,这也是在新形势下广大数学教师应当着重考量的现实问题.
例如,在讲授“加、减法的验算”这节课时,学生一般对于验算方式能够较为快速的理解,但对实际的分析与解决运用还不够熟练,在认知上也存在短板.对此,教师应在结合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将验算搬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加深对验算方式的理解与应用.
师:明明爸爸到超市买了两件东西,一件是备件包,单价是78元;一件是运动服,单价是114元.明明爸爸给营业员200元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呢?
生:营业员应该找回8元.
师:这个结果对不对呢?你怎样对结果进行验算呢?
生:这个结果是正确的,我用减法来验算,192-78=114.
生:我用加法来验算,67 125=192,还可以这样,78 114 8=200.
生:我也用减法来验算,192-114=78,说明这个计算是对的.
师:同学们为什么要用不同验算方法来操作呢?
生:为保证验算的正确.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探索不同的验算方法,不仅引导学生自己探析数学学习规律,还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文本、生本对接,构建高效课堂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教材文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二者之间结合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让教材文本和学生生本实现自然对接,是新时期数学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进一步来说,教材文本是外部因素,学生属于内部因素,只有内外有效结合,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对此,数学教师需要在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找到二者接口,并采用多维度对内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实现文本、生本自然对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四边形”这节课时,为让学生和教材实现认知对接,强化学生对四边形更为清晰和理性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行地阅读教材中四边形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教材文本提示找出生活中的四边形案例,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这些四边形的特征.这个教学活动中,将教材文本和学生学习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从现实来看,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学习情况有一定必要的了解,还要从课程教学实际出发,这也是实现文本与生本有效结合的必要条件.文本是教学重要物质载体,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多维度地形成认知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实现认知的升级.总之,教师是文本与生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应当切实有效地促进生本与文本共生共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认知习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科学解读文本,优化教材资源
在新课程中,教材文本是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载体和有效资源.对此,广大教师要在立足课堂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经过系统化的整合,探析文本教学的路径,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数理学习的氛围中,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数理知识体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现实来看,当小学数学教材难度呈现梯级分布,要实现与生本的有效衔接,数学教师在解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分解这些知识的梯度,切实有效地降低认识困难,集中突出问题,使学生对相关概念能更加轻松地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实现文本与生本自然接轨的必要前提.
一般而言,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长度单位是厘米和米,然而对千米和公里等度量概念就相对陌生.对此,在课堂的教学实际中,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结合相关案例,让学生的思维由米到千米进行具体的感知.例如,我们常听人说从哪里到哪里有多少公里.这“公里”到底是多长的距离呢?这1公里就是1千米.再如,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长度是400米.如果你顺着跑道跑1千米,需要跑几圈呢?
总之,学生要对千米、公里等概念实现完全的理解,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考量.通过与学生相贴近的一系列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构建新知识体系,更为学生进一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的同时,也要适当地增加一些视角,并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全方位、多層次地解析课程内容.
二、生本主导教学,突出学习主体
在新课程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授予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析教材文本,并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被侵占,自主学习的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挤压,学习的实效性不强,学生甚至处于被动.基于这些问题,新课改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但从现实来看,教师强势主导课堂教学节奏,这在一定的时间内无法实现根本性的改变,要实现角色的有效转变,也应当循序渐进地进行,但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学习引导工作,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时间,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氛围,这也是在新形势下广大数学教师应当着重考量的现实问题.
例如,在讲授“加、减法的验算”这节课时,学生一般对于验算方式能够较为快速的理解,但对实际的分析与解决运用还不够熟练,在认知上也存在短板.对此,教师应在结合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将验算搬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加深对验算方式的理解与应用.
师:明明爸爸到超市买了两件东西,一件是备件包,单价是78元;一件是运动服,单价是114元.明明爸爸给营业员200元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呢?
生:营业员应该找回8元.
师:这个结果对不对呢?你怎样对结果进行验算呢?
生:这个结果是正确的,我用减法来验算,192-78=114.
生:我用加法来验算,67 125=192,还可以这样,78 114 8=200.
生:我也用减法来验算,192-114=78,说明这个计算是对的.
师:同学们为什么要用不同验算方法来操作呢?
生:为保证验算的正确.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探索不同的验算方法,不仅引导学生自己探析数学学习规律,还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文本、生本对接,构建高效课堂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教材文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二者之间结合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让教材文本和学生生本实现自然对接,是新时期数学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进一步来说,教材文本是外部因素,学生属于内部因素,只有内外有效结合,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对此,数学教师需要在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找到二者接口,并采用多维度对内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实现文本、生本自然对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四边形”这节课时,为让学生和教材实现认知对接,强化学生对四边形更为清晰和理性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行地阅读教材中四边形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教材文本提示找出生活中的四边形案例,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这些四边形的特征.这个教学活动中,将教材文本和学生学习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从现实来看,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学习情况有一定必要的了解,还要从课程教学实际出发,这也是实现文本与生本有效结合的必要条件.文本是教学重要物质载体,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多维度地形成认知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实现认知的升级.总之,教师是文本与生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应当切实有效地促进生本与文本共生共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认知习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