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今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级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愈加重视,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综合发展。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各科教师应将德育教育放在其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德育教育;策略
当前的教育要求学生德才兼备,“德”位于“才”前,有其深刻的哲学意义,“德”为根本,“才”为依傍,有德有才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对于小学数学这门重要的学科来说,教师更应该将德育工作渗透其中。笔者今天从如下三方面进行德育教学策略的阐述,与大家分享。
一、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渗透在平时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小学生只有经过耳濡目染的德育渗透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常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道德”的认识。
比如,在讲授“混合运算”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笔者就很好地创设了一种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是通过学生们的表演进行的。在讲授完正式的课堂内容后,笔者对堂下的学生们说,“同学们,我们接下来要进行一个数学运算游戏,有没有同学踊跃报名呢?”笔者说完之后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笔者挑选了20名同学,让他们坐在指定位置,笔者继续说道,“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还剩几个人?’,老师会扮演一名公交车司机,同学们扮演上下车的乘客,等经过几个公交站牌后,老师会提问车上还有多少乘客,听明白了吗?”游戏开始进行,在乘客不断上下车的过程中笔者对学生们说道,“同学们,如果有老爷爷或者老奶奶上了车而发现车上没有座位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把自己的座位让给爷爷奶奶。”“如果遇到残疾人朋友上车呢?”“也要把座位让给他们。”在一问一答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做到了巩固,还提高了自身的公共道德,“在坐公交车时如果遇到没有座位年长者或身有残疾的人士,应主动将座位让给他们”。这样的教学情境对德育教育做到了有效性渗透,是一种很好地教学方法。
二、 挖掘生活的教学素材
德育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素材安插在数学习题的布置上,在潜移默化的德育思想渗透过程中,学生们便会产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人文关怀。
在带领学生们进行应用题题练时,笔者就将生活中的“爱心捐款”现象渗透在应用题的题干中,比如,“我校在‘献爱心’活动中,六年级五个班共捐款5400元,其中一班捐款1800元,二班比一班少捐款100元,三班捐款数是年级总数的20%,四班与五班捐款数之比是6∶7,求四班捐款多少元?”在对这道题做出讲解后,笔者借助这道题中的“献爱心”主题,又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张从每月的零用钱中储存5元捐给希望工程小学,一年下来小张共捐款多少元?”然后笔者顺势引导鼓励学生说:“如果我们都去学小张,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展开议论:“全班50名学生,每月存5元,一年可存3000元,如果全校所有班级的同学都来捐款的话每年就可存近十万元,这是很大一笔钱,可以很好地帮助山区儿童解决困境。”紧接着笔者再抓住时机对学生们说道:“我们从小就应养成有‘爱心’,要有‘奉献’的精神。”通过这种在题干中渗透生活素材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们在潜移默化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
三、 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多媒体技术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使教师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成果。多媒体信息技术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小学数学自然不例外,而且多媒体信息技术更能服务于数学学科的德育教育工作。
笔者曾设计过这样一道数学题,“据统计,上海市每天消耗一百万双一次性筷子,一双筷子重5克,该一次性筷子年消耗量重多少吨?”笔者在讲解之前,手中拿着一双一次性筷子,对学生们说,“在解题前,我想请同学们首先讨论一下一次性筷子的来历。请问这双筷子是用什么制成的?”学生们纷纷回答:“木头。”笔者继续问道:“木头是怎么来的?”“伐树。”笔者回答:“对,筷子是由木头制成的,那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视频。”然后笔者开始在投影幕上播放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伐木工作者手持各种工具在对大片森林进行采伐,一棵棵参天大树轰然倒地,大片绿植变成了荒野,地球上的苍茫绿海变成了片片荒漠。这个视频给了学生们强烈的震撼,他们深深体会到绿色资源的可贵性,每个人都意识到一次性筷子作为毒害环境的罪魁祸首在残害着地球的一草一木。这堂课结束后,學生们感受颇丰,他们不仅习得了数学知识,更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学生们纷纷表示今后要抵制各类环境污染行为,从我做起,共同努力。
总之,德育教育工作是各级学校各科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德育的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小学各科教师也应将德育教育作为教学中的重点,让“德”之幼苗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学生们懂得有“德”有“才”才能是一个完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中兴.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数学学习研究,2018.
[2]阎晓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华夏教师,2018.
作者简介:
周鑫,山东省青岛市,青岛金水路小学。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德育教育;策略
当前的教育要求学生德才兼备,“德”位于“才”前,有其深刻的哲学意义,“德”为根本,“才”为依傍,有德有才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对于小学数学这门重要的学科来说,教师更应该将德育工作渗透其中。笔者今天从如下三方面进行德育教学策略的阐述,与大家分享。
一、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渗透在平时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小学生只有经过耳濡目染的德育渗透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常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道德”的认识。
比如,在讲授“混合运算”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笔者就很好地创设了一种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是通过学生们的表演进行的。在讲授完正式的课堂内容后,笔者对堂下的学生们说,“同学们,我们接下来要进行一个数学运算游戏,有没有同学踊跃报名呢?”笔者说完之后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笔者挑选了20名同学,让他们坐在指定位置,笔者继续说道,“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还剩几个人?’,老师会扮演一名公交车司机,同学们扮演上下车的乘客,等经过几个公交站牌后,老师会提问车上还有多少乘客,听明白了吗?”游戏开始进行,在乘客不断上下车的过程中笔者对学生们说道,“同学们,如果有老爷爷或者老奶奶上了车而发现车上没有座位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把自己的座位让给爷爷奶奶。”“如果遇到残疾人朋友上车呢?”“也要把座位让给他们。”在一问一答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做到了巩固,还提高了自身的公共道德,“在坐公交车时如果遇到没有座位年长者或身有残疾的人士,应主动将座位让给他们”。这样的教学情境对德育教育做到了有效性渗透,是一种很好地教学方法。
二、 挖掘生活的教学素材
德育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素材安插在数学习题的布置上,在潜移默化的德育思想渗透过程中,学生们便会产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人文关怀。
在带领学生们进行应用题题练时,笔者就将生活中的“爱心捐款”现象渗透在应用题的题干中,比如,“我校在‘献爱心’活动中,六年级五个班共捐款5400元,其中一班捐款1800元,二班比一班少捐款100元,三班捐款数是年级总数的20%,四班与五班捐款数之比是6∶7,求四班捐款多少元?”在对这道题做出讲解后,笔者借助这道题中的“献爱心”主题,又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张从每月的零用钱中储存5元捐给希望工程小学,一年下来小张共捐款多少元?”然后笔者顺势引导鼓励学生说:“如果我们都去学小张,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展开议论:“全班50名学生,每月存5元,一年可存3000元,如果全校所有班级的同学都来捐款的话每年就可存近十万元,这是很大一笔钱,可以很好地帮助山区儿童解决困境。”紧接着笔者再抓住时机对学生们说道:“我们从小就应养成有‘爱心’,要有‘奉献’的精神。”通过这种在题干中渗透生活素材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们在潜移默化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
三、 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多媒体技术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使教师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成果。多媒体信息技术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小学数学自然不例外,而且多媒体信息技术更能服务于数学学科的德育教育工作。
笔者曾设计过这样一道数学题,“据统计,上海市每天消耗一百万双一次性筷子,一双筷子重5克,该一次性筷子年消耗量重多少吨?”笔者在讲解之前,手中拿着一双一次性筷子,对学生们说,“在解题前,我想请同学们首先讨论一下一次性筷子的来历。请问这双筷子是用什么制成的?”学生们纷纷回答:“木头。”笔者继续问道:“木头是怎么来的?”“伐树。”笔者回答:“对,筷子是由木头制成的,那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视频。”然后笔者开始在投影幕上播放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伐木工作者手持各种工具在对大片森林进行采伐,一棵棵参天大树轰然倒地,大片绿植变成了荒野,地球上的苍茫绿海变成了片片荒漠。这个视频给了学生们强烈的震撼,他们深深体会到绿色资源的可贵性,每个人都意识到一次性筷子作为毒害环境的罪魁祸首在残害着地球的一草一木。这堂课结束后,學生们感受颇丰,他们不仅习得了数学知识,更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学生们纷纷表示今后要抵制各类环境污染行为,从我做起,共同努力。
总之,德育教育工作是各级学校各科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德育的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小学各科教师也应将德育教育作为教学中的重点,让“德”之幼苗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学生们懂得有“德”有“才”才能是一个完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中兴.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数学学习研究,2018.
[2]阎晓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华夏教师,2018.
作者简介:
周鑫,山东省青岛市,青岛金水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