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同弗洛伊德将梦的语言结构分为两个层次,即显意的梦、隐意的梦一般,文学语言,即文学中的语言,包括语义、语音、词法,也具有这样双层的划分:一边显示它的表层意义,一边又暗示着作者丰富的心理蕴含。可以说,文学中的语言就像一个具有魔法的布袋,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装入其中,它们便遁形了,需要读者从语言的表层深入语言内在,分析作者使用的语言暗藏的心理蕴含,才可发现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所以,在高中文本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学语言”进行语义、语音、词法的分析,探寻其心理蕴含,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明的主题或心理状态。
一、语义分析
很多时候,文学语言即使涉及很多景物的描写,但是它最终指向的并不是外在的世界,文学语言从外在的客观世界迂回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并最终指向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便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只是语言的表面之意,情语才是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换句话说,文学语言要为表现作者的内心服务,有时候会极尽夸张和虚构之能事,或违背常理和客观事实,只遵循文学创作者的情感逻辑行事,进而形成文学的心理蕴含。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要围绕文学语言的这一特点,从语义分析切入,探寻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
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这是一首雄奇的送别诗,诗人驰骋想象,极尽夸张、比喻之能事,蜀道的艰险浸透纸背,但诗人的目的果真是单纯的写“蜀道之难”吗?教师可让学生找出能充分表现蜀道的高、险、战祸之烈的句子。学生纷纷做出回答,如学生乙认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等句最能表现蜀道的高。
教师:诗人真的是为了描写蜀道的高险,杀人之惨吗?
学生:不是!
教师:诗中的哪句能推翻诗人对景物描写的假象,将所有的诗句的意义都扳向对友人的劝阻上。
学生丙: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教师:为什么说要早还家?用诗句所指向的现实意味作答。
学生丁:这首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其实是在写仕途的坎坷。并寄希望于友人,不要留恋官场。其中对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道剑阁之杀人如麻的描写,也是为象征官场的险恶。
二、语音分析
文学语言的语音,即节奏和韵律也藏着作者丰富的心理蕴含,通过读,感受文本的节奏,即语音长短、高低、轻重,读者便能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感情基调。可以说,语言所表现的鲜明节奏感或音乐性与文本所蕴含的心理情感内容是相契合的。此外,还有音律,其主要类型包括双声、叠韵、叠音、押韵等,也具有情感的暗示性或象征性。所以,为了探寻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教师不妨从分析语言的节奏和音律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停顿的长短,语音的高低、轻重,押韵的变化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这首词中诗人用了叠音。所谓叠音,就是由音的重叠造成的语音特点。教师可让学生找出叠音的句子,对叠音进行分析,探寻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
学生甲:词人用疊音技巧的句子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
教师:在寥寥数字的词中,词人竟然用了九对叠音,这九对叠音还表现为双声叠韵。那
么谁能来说说,叠音的作用?
学生乙: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几乎不用对这些叠音词进行翻译,就能感受词人情感的流淌,音义之间产生神奇的应和效果。
教师:谁能具体说一下,通过这九对叠音,你读出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通过叠音的情感表现,词人的哀怨和悲愁在词中无限绵延。
可以说,音义之间是互相应和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由音的重叠造成的语音特点,探寻到语音所蕴藏的心理情感。
三、词法分析
词法属于文法的一个类型,主要表现字词对情感的表达。何以表达得更为贴切传神,那就要“炼字”,如卢延让所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当然,炼字也是为了体现作者的心理蕴含,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分析词法,探寻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
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语言极富表现力,词中每一个字词都有力挽狂澜之势,诗人的胸襟激荡而出。为了由词法切入,引导学生探寻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教师可让学生找出凸显诗人热情奔放、慷慨激昂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志向的字词。学生甲找出一些词,如“独立”“看”,“红遍”“尽染”“漫”“透”“百”“争”“击”“万”“竞”等字。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这些词分别暗示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学生说:“‘独立’和‘看’表现诗人一人立于苍茫大地与大好河山对话的情怀;‘红遍’‘尽染’‘碧透’表现诗人的胸襟气概;‘争’‘击’‘翔’‘竞’表现诗人的志向。”
作文是有一定章法可依的,每一个景、每一句话都不是虚设,都不是随意为之,都有其心理蕴含的规律性。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文本教学时,可依据语义、语音、词法进行文学语言心理蕴含的探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226002)
一、语义分析
很多时候,文学语言即使涉及很多景物的描写,但是它最终指向的并不是外在的世界,文学语言从外在的客观世界迂回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并最终指向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便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只是语言的表面之意,情语才是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换句话说,文学语言要为表现作者的内心服务,有时候会极尽夸张和虚构之能事,或违背常理和客观事实,只遵循文学创作者的情感逻辑行事,进而形成文学的心理蕴含。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要围绕文学语言的这一特点,从语义分析切入,探寻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
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这是一首雄奇的送别诗,诗人驰骋想象,极尽夸张、比喻之能事,蜀道的艰险浸透纸背,但诗人的目的果真是单纯的写“蜀道之难”吗?教师可让学生找出能充分表现蜀道的高、险、战祸之烈的句子。学生纷纷做出回答,如学生乙认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等句最能表现蜀道的高。
教师:诗人真的是为了描写蜀道的高险,杀人之惨吗?
学生:不是!
教师:诗中的哪句能推翻诗人对景物描写的假象,将所有的诗句的意义都扳向对友人的劝阻上。
学生丙: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教师:为什么说要早还家?用诗句所指向的现实意味作答。
学生丁:这首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其实是在写仕途的坎坷。并寄希望于友人,不要留恋官场。其中对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道剑阁之杀人如麻的描写,也是为象征官场的险恶。
二、语音分析
文学语言的语音,即节奏和韵律也藏着作者丰富的心理蕴含,通过读,感受文本的节奏,即语音长短、高低、轻重,读者便能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感情基调。可以说,语言所表现的鲜明节奏感或音乐性与文本所蕴含的心理情感内容是相契合的。此外,还有音律,其主要类型包括双声、叠韵、叠音、押韵等,也具有情感的暗示性或象征性。所以,为了探寻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教师不妨从分析语言的节奏和音律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停顿的长短,语音的高低、轻重,押韵的变化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这首词中诗人用了叠音。所谓叠音,就是由音的重叠造成的语音特点。教师可让学生找出叠音的句子,对叠音进行分析,探寻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
学生甲:词人用疊音技巧的句子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
教师:在寥寥数字的词中,词人竟然用了九对叠音,这九对叠音还表现为双声叠韵。那
么谁能来说说,叠音的作用?
学生乙: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几乎不用对这些叠音词进行翻译,就能感受词人情感的流淌,音义之间产生神奇的应和效果。
教师:谁能具体说一下,通过这九对叠音,你读出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通过叠音的情感表现,词人的哀怨和悲愁在词中无限绵延。
可以说,音义之间是互相应和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由音的重叠造成的语音特点,探寻到语音所蕴藏的心理情感。
三、词法分析
词法属于文法的一个类型,主要表现字词对情感的表达。何以表达得更为贴切传神,那就要“炼字”,如卢延让所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当然,炼字也是为了体现作者的心理蕴含,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分析词法,探寻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
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语言极富表现力,词中每一个字词都有力挽狂澜之势,诗人的胸襟激荡而出。为了由词法切入,引导学生探寻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教师可让学生找出凸显诗人热情奔放、慷慨激昂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志向的字词。学生甲找出一些词,如“独立”“看”,“红遍”“尽染”“漫”“透”“百”“争”“击”“万”“竞”等字。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这些词分别暗示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学生说:“‘独立’和‘看’表现诗人一人立于苍茫大地与大好河山对话的情怀;‘红遍’‘尽染’‘碧透’表现诗人的胸襟气概;‘争’‘击’‘翔’‘竞’表现诗人的志向。”
作文是有一定章法可依的,每一个景、每一句话都不是虚设,都不是随意为之,都有其心理蕴含的规律性。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文本教学时,可依据语义、语音、词法进行文学语言心理蕴含的探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22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