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123-02
《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数学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在每章知识内容之后安排了一些数学活动。它是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为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师生之间沟通互动的平台。可就我在一线多年的工作实践看,由于这部分内容与升学考试没有多少直接联系,迫于现行教育体制下升学的压力,大多数教师对这部分内容重视不够,要么忽略不讲,要不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要求,能真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以及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这部分内容绝非可有可无。下面就我在实际教学中有关数学活动谈谈切身体会,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一:活动 认识
要上好数学活动课,首先教师对数学活动课的作用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真正认识到数学活动课的重要性,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才能精心准备,从而完善这部分教学。
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是通过学生主体的认识结构与外界的经验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学生只有通过从事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主体与外部环境客体发生积极的作用,通过思维过程的同化与顺应,不断丰富认识结构,发展智力。现代课程理论根据最高价值原理和全面发展原理,也主张把活动列入课程,以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有三个方面的根本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最基本的途径就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必需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境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数学活动课,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精心组织准备,上好数学活动课。
关键词二:形式 趣味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愿望,从而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在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计灵活多变的活动课形式,选择学生喜欢的活动内容,设置主动有趣的问题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课的学习中来。
在上完勾股定理后,我利用活动课时间,把学生分成八人一组,每组准备两个风筝(教师首先为每组在体育组借一把卷尺),在操场上进行放风筝比赛。游戏前用信封给每组装一个问题:谁的风筝放得高?凭什么说谁的高?高的比低的高多少?要求学生在风筝放上天后再打开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这里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及急于证明自己能力的迫切愿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活动中,学生踊跃出主意:有在风筝下再拴一根线的,也有去找根长竹竿企图量风筝高的,结果都无从解决,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设法构造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解决(如图)(提示:人站在风筝的下方)。
通过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思考,同时通过问题的解决,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
關键词三:自主、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创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应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力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教师要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有开放性,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在上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后,我把学生带到了国旗的旗杆下,分成五组后请同学们想办法测出旗杆的高度,看哪一组的同学测得更准确(教师为同学们准备好卷尺,测角仪等工具)。同学们急于一展身手,想出了各种方法:
(1)在国旗顶挂一根细绳,将国旗升至旗杆顶端,做好记号,再放下绳子,量出绳子的长即得旗杆高(由于国旗不能升至旗杆顶端,有一定误差)。
(2)在地面上选一点构造全等三角形,做法是:如图,在地面是一点C,量出BC的长,延长BC至D,使CD=BC,作CM上BD,测出∠ACB的度数,作上∠CDE=∠ ACB,交 CM 于 点 E,量出DE的长即为旗杆高。
(3)用旗杆的影子
用一根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竹竿长,竹竿的影长,旗杆的影长,利用相似形知识算出旗杆。(如图)
在地面选一点C,量出其到旗杆底部B的长,测出∠ACB的度数,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旗杆的长。
我对学生们开动脑筋想出的各种方法作了充分的肯定,对他们的各种奇思妙想大加赞赏,对各种方法也逐一进行评述、比较,使学生通过活动,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自主性,激励他们进行创新。
关键词四:思维、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提倡个性化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荡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强化学生合理判断和理解沟通的能力,思想上“放开”,效果上允许差异,发展上不受限制。
在学习统计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节活动课,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测量本组同学每分钟脉膊的次数(指导学生用电子表测脉膊的方法),得到几组数据,求出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针对计数结果比较分析各组数据,估计心跳的正常数值范围,并根据数据对自己心跳情况作相关分析。
同学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也各自有着不同的结论和看法,我请同学们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依据,让大家知道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只要有依据,就是合理的,至于结果的不同,往往是各人所站的角度不同和考虑的方向不同而造成的。
关键词五:实践、应用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的一大目标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数学,获取知识,从而收获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这些远比升学更重要。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在平面亘角坐标系教学内容完成后,我让学生分组协作制作学校的平面分布图。引导学生先确定坐标系方向,然后一部分学生测量,一部分学生记录数据并根据坐标系方向的记录正负,最后根据数据绘制出学校的平面分布图,各组坐标选择的不同,平面分布图的位置和坐标也不同,但它们都能正确反映学校各个部分在平面内的位置。学生们通过活动,既增强了动手实践的能力,也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许多的目标与功能,充分利用好数学活动课,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里只是就自己在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谈几点粗略的看法,希望能和各位数学教师一起在以后的数学活动课教学中,探究更好的方法,以使这一有特色的数学活动形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数学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在每章知识内容之后安排了一些数学活动。它是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为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师生之间沟通互动的平台。可就我在一线多年的工作实践看,由于这部分内容与升学考试没有多少直接联系,迫于现行教育体制下升学的压力,大多数教师对这部分内容重视不够,要么忽略不讲,要不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要求,能真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以及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这部分内容绝非可有可无。下面就我在实际教学中有关数学活动谈谈切身体会,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一:活动 认识
要上好数学活动课,首先教师对数学活动课的作用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真正认识到数学活动课的重要性,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才能精心准备,从而完善这部分教学。
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是通过学生主体的认识结构与外界的经验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学生只有通过从事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主体与外部环境客体发生积极的作用,通过思维过程的同化与顺应,不断丰富认识结构,发展智力。现代课程理论根据最高价值原理和全面发展原理,也主张把活动列入课程,以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有三个方面的根本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最基本的途径就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必需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境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数学活动课,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精心组织准备,上好数学活动课。
关键词二:形式 趣味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愿望,从而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在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计灵活多变的活动课形式,选择学生喜欢的活动内容,设置主动有趣的问题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课的学习中来。
在上完勾股定理后,我利用活动课时间,把学生分成八人一组,每组准备两个风筝(教师首先为每组在体育组借一把卷尺),在操场上进行放风筝比赛。游戏前用信封给每组装一个问题:谁的风筝放得高?凭什么说谁的高?高的比低的高多少?要求学生在风筝放上天后再打开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这里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及急于证明自己能力的迫切愿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活动中,学生踊跃出主意:有在风筝下再拴一根线的,也有去找根长竹竿企图量风筝高的,结果都无从解决,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设法构造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解决(如图)(提示:人站在风筝的下方)。
通过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思考,同时通过问题的解决,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
關键词三:自主、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创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应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力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教师要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有开放性,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在上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后,我把学生带到了国旗的旗杆下,分成五组后请同学们想办法测出旗杆的高度,看哪一组的同学测得更准确(教师为同学们准备好卷尺,测角仪等工具)。同学们急于一展身手,想出了各种方法:
(1)在国旗顶挂一根细绳,将国旗升至旗杆顶端,做好记号,再放下绳子,量出绳子的长即得旗杆高(由于国旗不能升至旗杆顶端,有一定误差)。
(2)在地面上选一点构造全等三角形,做法是:如图,在地面是一点C,量出BC的长,延长BC至D,使CD=BC,作CM上BD,测出∠ACB的度数,作上∠CDE=∠ ACB,交 CM 于 点 E,量出DE的长即为旗杆高。
(3)用旗杆的影子
用一根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竹竿长,竹竿的影长,旗杆的影长,利用相似形知识算出旗杆。(如图)
在地面选一点C,量出其到旗杆底部B的长,测出∠ACB的度数,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旗杆的长。
我对学生们开动脑筋想出的各种方法作了充分的肯定,对他们的各种奇思妙想大加赞赏,对各种方法也逐一进行评述、比较,使学生通过活动,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自主性,激励他们进行创新。
关键词四:思维、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提倡个性化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荡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强化学生合理判断和理解沟通的能力,思想上“放开”,效果上允许差异,发展上不受限制。
在学习统计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节活动课,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测量本组同学每分钟脉膊的次数(指导学生用电子表测脉膊的方法),得到几组数据,求出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针对计数结果比较分析各组数据,估计心跳的正常数值范围,并根据数据对自己心跳情况作相关分析。
同学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也各自有着不同的结论和看法,我请同学们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依据,让大家知道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只要有依据,就是合理的,至于结果的不同,往往是各人所站的角度不同和考虑的方向不同而造成的。
关键词五:实践、应用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的一大目标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数学,获取知识,从而收获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这些远比升学更重要。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在平面亘角坐标系教学内容完成后,我让学生分组协作制作学校的平面分布图。引导学生先确定坐标系方向,然后一部分学生测量,一部分学生记录数据并根据坐标系方向的记录正负,最后根据数据绘制出学校的平面分布图,各组坐标选择的不同,平面分布图的位置和坐标也不同,但它们都能正确反映学校各个部分在平面内的位置。学生们通过活动,既增强了动手实践的能力,也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许多的目标与功能,充分利用好数学活动课,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里只是就自己在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谈几点粗略的看法,希望能和各位数学教师一起在以后的数学活动课教学中,探究更好的方法,以使这一有特色的数学活动形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