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切实维护中国妇女合法权益,建立、完善我国妇女权益的宪法保障机制,有必要广泛地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作者从世界各国对妇女权益宪法保障的异同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妇女权益保障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观点。
【出 处】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切实维护中国妇女合法权益,建立、完善我国妇女权益的宪法保障机制,有必要广泛地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作者从世界各国对妇女权益宪法保障的异同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妇女权益保障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观点。
其他文献
本文一反传统美学史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普泛性研究,从现代美学所关注的热点——“形式”问题切入,对亚氏美学进行了全新的阐释。首先从“四因”说理论出发为其“形式”概念定位,然后界定了与“质料”相对而言的“形式”概念的理论依托及其美学内涵。认为,亚氏的“感觉论”是其“形式”作为美学概念的心理学基石。由此出发,亚里士多德将美与艺术的现实存在规定为“形式”,即认为形式是美与艺术的本质;将美与艺术的生成规定为“质料”的“形式化”和“潜能”的“现实化”,强调艺术与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和动态性;将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终点同人的目的和
敦煌变文《丑女缘起》有五个写本,笔者详加比勘,得校记350余条,有所发现,或可订补时贤之说者66条,现择其要者14条,辨认至今不识的俗体字,解释其义久晦的俗语词。
学术界一向认为中国古典文化自春秋一孔子时代就脱离了宗教神秘倾向,转向“人文主义”。这种普遍的看法阻碍了人们考察原始儒道思想的信仰特征。事实上,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构架,都是建立在对某种价值本原的信仰基础上。本文初步概述了儒道思想的信仰特征,认为儒家是一种历史文化信仰,道家是一种自然信仰。儒道思想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和问题,以及两家思想的精神气质,皆需从信仰的角度予以说明。
本文从韵母、声调两方面证明元代“每”读如“门”,并从更深广的背景上阐述了元人读“门”写“每”的真正原因。作者认为,汉语标准语中的复数形尾,直接借自唐西北方言;由于它最初的音读中含有鼻化元音,遂使文献中的复数形尾出现两类不同的书写形式。
作者根据史料,比较了中国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不同条件对容纳西来的伊斯兰教的差异,认为中国在十七世纪明清之际形成了既保持伊斯兰教“认主独尊”的核心信仰,又融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中国化伊斯兰教。继而通过对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丁香之路”考订,认为对伊斯兰教而言后者更为重要,吴文化区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中心地区。文中介绍了以南京地区为中心的伊斯兰教中国化运动内容、它的代表人物王岱舆、张中、伍遵契、刘智等“回儒”的学术思想。作者认为十七世纪中国伊斯兰教思想家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惜“汉儒”不了解伊斯兰教,读不懂他们作品
本文概要地叙述了美国建国前后的杰出政治思想家杰弗逊的资产阶级人权观。他从天赋人权论出发,提出了维护资产阶级权利的主张和三权分立的政治措施,从而为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统治和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和政治利益提供了思想武器。其中关于人民革命和人民参政的思想是杰弗逊人权思想中的积极的、合理的部分。由于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杰弗逊人权思想仍然是资产阶级利已主义的人权观,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特权服务的。
抗战初,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锐减,至1942年方始回升。在当时国际国内战争环境中,国民政府始则严加限制,后则略予放宽。1943年,提出留学教育以“培植高级技术专精人才及业务管理人才为主要方针”,同时依靠各方专家。对出国留学生(不论公费还是自费)慎予考选,一改战前放任做法。留学教育这一政策上的转变,其成效是明显的。
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两位改革家王安石和张居正都通过改革暂时解决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但评判其改革得失的标准并不在此,而是应看其改革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两人理财之道的比较,指出不管是理财的指导思想还是具体措施,两人都大相径庭。本文的结论是:张居正的改革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王安石变法则相反,因此,值得肯定的是张居正,而不是以往学术界一直评价很高的王安石。
1937年春,担任中共北方局书记的刘少奇两次上书洛甫,就1927年后中共的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系统地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中共中央既定结论的看法。刘的观点引起毛泽东的共鸣,但当时作为中共中央总负责人的洛甫并不同意刘的意见,刘、洛因而在同年6月召开的中共白区工作会议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如何看待党的十年政治路线的问题。在刘、洛争论中,尽管毛泽东有其明显的倾向性,但囿于特殊历史条件的制约,毛只是有节制地表明了自己对刘少奇观点的支持,而未全面阐述他本人对十年政治路线的总体看法。
本文概述了贺兰山地质发展背景,指出频繁的地震是贺兰山神灵崇拜的重要原因。以贺兰口、苦井沟、大小西峰沟岩画考察为依据,提出贺兰山岩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把贺兰山岩画划分为磨刻时代岩画和凿刻时代岩画两个大阶段。磨刻岩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五六千年前,止于战国时期,长达三、四千年之久,以神灵崇拜为特征,刻制了一些人面象,作品数量不多且限于出现在贺兰口。以贺兰山主神象和地魔象出现为标志,表明磨刻时代晚期(商周时期)人们的哲学观念发生了改变,由一元论向二元论演变,由单一神灵崇拜变为神魔抗衡,善与恶对立的二元论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