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健康的质量秩序,鼓励企业生产优质产品,避免恶性竞争,防止自我保护性劣质产品,避免质量意识庸俗化,是社会之责。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学问。质量是指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通常意义上的质量是相对数量而言的,可以用单位数量的产品满足人们需求的程度来表示,是指产品和服务的质的方面。相对于特定的产品和特定的时期,质量是指达到预期需求的程度和不利影响的总和。在生产社会化的今天,绝大部分消费品通过市场交易或社会协调来获取,自己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也大部分通过交易和社会协调提供给别人或其他经济单位,自给自足的成分已经非常小。产品、服务交易和调配的公平与高效是非常重要的,伪劣不仅给消费者增加交易成本,带来损失,而且影响人们对市场和社会的信心,影响交易和调配的顺利进行。
与社会化相适应,产品和服务要求有好的质量,但是投机提供质次伪劣商品可以降低成本获取利益,甚至是高额利润。如果社会和市场对质优产品不能鼓励,对伪劣商品不能约束,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成本,就会阻碍交易和调配的顺利进行,就会影响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从经济学角度谈质量,意在分析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经济学意义,剖析质量管理的成本和收益,分析质次伪劣的内在原因和社会对策。
产品质量的效用意义
效用是西方经济学的概念,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这一概念加入了个人偏好的成分,将需求和效用直接对等起来。个人偏好包括心理需求和消费心理两方面的作用,心理需求是一种客观需求对应产品的客观效用,而消费心理则是需求的影响因素。将消费心理计入效用虽然能够简化供求函数,使一些问题简单化,但也会进入唯心主义泥潭,使一些问题无从下手。
与效用相对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产品的有用性,也就是产品的效用。使用价值摈弃了西方经济学的唯心主义成分,但从字面上讲包含有价格的含义。这里讨论产品质量仍使用效用一词,因为从字面来看它突出了产品的客观性质。
产品质量是产品质的总和,是产品质的量化表达,代表了单位数量的产品的效用。产品质量的复杂性构成了产品效用的复杂性。由于产品或者质在效用上有替代性,所以不同产品和不同的质可以比较,从而所有产品和所有的质可以通过复杂的比较抽象掉技术因素而得出经济学意义上的一般的效用,在浩瀚的市场上得以比较定价。
质量除了效用因子的作用外还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在度中保持量变,当量的变化超过了度时,必然形成质的变化和量的跨越。比如学生高考分数是质量,被高校录取是质变,分数达到录取分数是量的变化突破度的限制形成质变,也会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产生质的影响和量的跨越。
产品质量的质差别有时形成一票否决权,产品的安全指标经常决定了产品能否正常工作而不造成人身等安全危害。安全指标不合格也经常被认为是致命不合格,这样的产品不能投放市场、发挥效用、实现价值。
产品质量的成本意义
成本也是西方经济学的概念,通常被看作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与之对应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是价值,价值是指包含在商品中的一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的概念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从字意上讲一方面不便于体现产品形成多次流通和再生产的过程,另一方面不便于包括资源、技术和装备等的消耗。
在社会生产中,技术、装备、管理,都需要付出劳动,并经多次再生产而形成。资源和环境不一定需要劳动创造,但要维持平衡仍需劳动来补偿。
成本有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当我们考虑生产所需的全部消耗并通过市场进行广泛比较时,成本就是抽象掉具体要素的技术特性和具体交易条件的具有一般意义的经济学概念。
产品是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根据产品的具体技术特征需要投入特定的技术、装备、原料和作业,还需要制定、实施必要的流程和标准,进行必要的测算、控制和验证。生产优质产品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突破、实施精细的质量控制。减少或排除产品负效应需要进行必要的分离、抑制或改性,避免相应的不当。
生产可靠的产品需要方案严谨并通过论证和验证,控制充分得当避免不符合要求的情形发生,并进行全面可靠的验证。无论是基本质量产品的生产,还是避免负效应,还是生产优异产品都需要成本。
不同质量水平需要不同的成本投入,或者说质量不同的产品成本也不同,优质产品成本高,劣质产品成本低。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投机供应商趋向于出售劣质产品。
管理作为一种软要素同样需要大量知识、工具和劳动。确定组织目标和质量战略,规定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协调资源配置和员工培训,实施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进行文件和作业控制,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测试技术,利用统计和分析技术,实施策划、设计、执行、审核和改进循环,实施技术创新和持续改进,大量的工作内容需要投入,同样也只有通过得当的质量管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成就复杂生产,保障方案严谨、执行有力,保证产品质量、促进技术升级和质量改进。对于生产目标、方法、流程、標准的管理也是一种生产过程。
假冒伪劣的经济学原因
质量既对应于效益又对应于成本,质量活动也是一种生产,通过要素整合生产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效用。质量生产的效益决定了人们生产优质产品还是劣质产品。积极的质量活动能创造如下效用:
(1)实施质量改进、质量升级,通过市场广泛比较和竞争,质量效用从明显优势逐渐趋同于质量投入。(2)局部或方面的质量改进改善产品的总体效用,成本加数转效用因子。(3)质量质的变化形成量的跨越使得产品效用形成跨越,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4)质量质的变化形成质的突破,提供新的技术可能性,其经济价值不可估量。(5)按照市场需求开展质量活动提高产品质量,捕捉商机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样成本的产品具有竞争优势或独占市场。(6)从产品发展的周期看,质量领先的产品具有定价权和超额利润。
忽视产品质量生产劣质产品,除在上述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外,劣质产品还有如下不利影响:
(1)质量因素中有负因子,当负质量因子有明显影响时,产品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比如食品变有害物质,收入变赔偿。(2)在产品的统一体中,有的质量因素呈因子效应,有些质量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这种情况下每种质量因素都具有一票否决权。一项指标不合格,产品就不合格,所有质量成本换来零效用。(3)质量不合格会引发社会问题。如食物中毒,侵害人身安全,也有企业因此破产。因此加强质量管理,改善产品质量是高效益的,市场和社会都为提高质量提供了激励,如果没有欺骗的话质量形势会令人鼓舞。
市场和社会都为提高产品质量工作提供了内在的推动力,为什么还有假冒伪劣呢?逐利是人的通性,所有的人都希望获取更多的利润和利益。问题在于利润和利益的获取是否合情合理,提高产品质量可获取利益但需要成本和技术,明抢豪夺暗骗硬赖最简单。
垄断和供求严重不平衡会使交易扭曲,经济机制发生畸变,自动平衡的机制遭到破坏,不平衡膨胀,社会欲望膨胀,公平遭到践踏,自然会有假冒伪劣充斥。过度竞争会造成企业处于不正常的经营条件,企业为了维持残喘也会不负责任,生产假冒伪劣。
假冒伪劣之所以能在市场上流通,是因为可以获取投机利益,客户不能识别为假冒伪劣提供了土壤,交易不自由和供求不平衡为假冒伪劣提供了支撑,生产商责任缺失或恶意欺骗、明抢硬赖是假冒伪劣的直接原因,社会意识庸俗化为假冒伪劣提供了氛围,社会监控不力为假冒伪劣提供了空间。
对于质量的社会态度和策略
搞好产品质量可以提升产品价值,提高企业竞争力,赋予企业定价权,获取良好收益。与此相反,劣质产品使企业处于被动和不利的竞争地位,降低产品收益,引发信任危机,甚至使企业毁灭。
假冒伪劣带来诸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优质产品则能引领技术发展,给人民带来实惠。
社会应采取积极态度,采用各种手段促进质量提升,阻灭假冒伪劣。识别产品质量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产品标准化,在标准的平台上谈产品,在标准的平台上谈质量,才能全面地评价产品,客观评定质量。泛泛而谈、避重就轻、似是而非只能扰乱质量秩序。
建立健康的质量秩序,鼓励企业生产优质产品,避免恶性竞争,防止自我保护性劣质产品,避免质量意识庸俗化,是社会之责。
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的职责,质量不合格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有些企业凭借专业的优势,开出霸王条款,误导消费者,进行不公平交易。
不公平交易的社会基础是垄断存在和供求严重不平衡。垄断和供需不平衡不是微观问题,不是哪家企业或哪个消费者的问题,社会有职责保证供需基本平衡,价格体现价值,实施公平交易。
供应商不仅要保证产品满足社会要求,还要满足消费者的具体要求,有责任提供必要的产品说明和保证,以便于消费者能够明确产品的性能和要求,避免误选误用。
实施必要的质量抵押是保证产品终身质量的有效机制,质量保险可以避免消费者因质量问题而蒙受损失,质量的风险由制造而起,质量保险的费用应由供应商支付。
技术进步是提升质量的关键,企业在技术进步方面也会面对一次性投入和技术瓶颈,社会应鼓励技术进步,促进质量提高。
社会支持和鼓励一定要落到实处,不能简单地分钱了事,技改贷款和购买社会效益是有效的办法。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学问。质量是指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通常意义上的质量是相对数量而言的,可以用单位数量的产品满足人们需求的程度来表示,是指产品和服务的质的方面。相对于特定的产品和特定的时期,质量是指达到预期需求的程度和不利影响的总和。在生产社会化的今天,绝大部分消费品通过市场交易或社会协调来获取,自己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也大部分通过交易和社会协调提供给别人或其他经济单位,自给自足的成分已经非常小。产品、服务交易和调配的公平与高效是非常重要的,伪劣不仅给消费者增加交易成本,带来损失,而且影响人们对市场和社会的信心,影响交易和调配的顺利进行。
与社会化相适应,产品和服务要求有好的质量,但是投机提供质次伪劣商品可以降低成本获取利益,甚至是高额利润。如果社会和市场对质优产品不能鼓励,对伪劣商品不能约束,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成本,就会阻碍交易和调配的顺利进行,就会影响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从经济学角度谈质量,意在分析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经济学意义,剖析质量管理的成本和收益,分析质次伪劣的内在原因和社会对策。
产品质量的效用意义
效用是西方经济学的概念,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这一概念加入了个人偏好的成分,将需求和效用直接对等起来。个人偏好包括心理需求和消费心理两方面的作用,心理需求是一种客观需求对应产品的客观效用,而消费心理则是需求的影响因素。将消费心理计入效用虽然能够简化供求函数,使一些问题简单化,但也会进入唯心主义泥潭,使一些问题无从下手。
与效用相对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产品的有用性,也就是产品的效用。使用价值摈弃了西方经济学的唯心主义成分,但从字面上讲包含有价格的含义。这里讨论产品质量仍使用效用一词,因为从字面来看它突出了产品的客观性质。
产品质量是产品质的总和,是产品质的量化表达,代表了单位数量的产品的效用。产品质量的复杂性构成了产品效用的复杂性。由于产品或者质在效用上有替代性,所以不同产品和不同的质可以比较,从而所有产品和所有的质可以通过复杂的比较抽象掉技术因素而得出经济学意义上的一般的效用,在浩瀚的市场上得以比较定价。
质量除了效用因子的作用外还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在度中保持量变,当量的变化超过了度时,必然形成质的变化和量的跨越。比如学生高考分数是质量,被高校录取是质变,分数达到录取分数是量的变化突破度的限制形成质变,也会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产生质的影响和量的跨越。
产品质量的质差别有时形成一票否决权,产品的安全指标经常决定了产品能否正常工作而不造成人身等安全危害。安全指标不合格也经常被认为是致命不合格,这样的产品不能投放市场、发挥效用、实现价值。
产品质量的成本意义
成本也是西方经济学的概念,通常被看作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与之对应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是价值,价值是指包含在商品中的一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的概念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从字意上讲一方面不便于体现产品形成多次流通和再生产的过程,另一方面不便于包括资源、技术和装备等的消耗。
在社会生产中,技术、装备、管理,都需要付出劳动,并经多次再生产而形成。资源和环境不一定需要劳动创造,但要维持平衡仍需劳动来补偿。
成本有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当我们考虑生产所需的全部消耗并通过市场进行广泛比较时,成本就是抽象掉具体要素的技术特性和具体交易条件的具有一般意义的经济学概念。
产品是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根据产品的具体技术特征需要投入特定的技术、装备、原料和作业,还需要制定、实施必要的流程和标准,进行必要的测算、控制和验证。生产优质产品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突破、实施精细的质量控制。减少或排除产品负效应需要进行必要的分离、抑制或改性,避免相应的不当。
生产可靠的产品需要方案严谨并通过论证和验证,控制充分得当避免不符合要求的情形发生,并进行全面可靠的验证。无论是基本质量产品的生产,还是避免负效应,还是生产优异产品都需要成本。
不同质量水平需要不同的成本投入,或者说质量不同的产品成本也不同,优质产品成本高,劣质产品成本低。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投机供应商趋向于出售劣质产品。
管理作为一种软要素同样需要大量知识、工具和劳动。确定组织目标和质量战略,规定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协调资源配置和员工培训,实施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进行文件和作业控制,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测试技术,利用统计和分析技术,实施策划、设计、执行、审核和改进循环,实施技术创新和持续改进,大量的工作内容需要投入,同样也只有通过得当的质量管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成就复杂生产,保障方案严谨、执行有力,保证产品质量、促进技术升级和质量改进。对于生产目标、方法、流程、標准的管理也是一种生产过程。
假冒伪劣的经济学原因
质量既对应于效益又对应于成本,质量活动也是一种生产,通过要素整合生产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效用。质量生产的效益决定了人们生产优质产品还是劣质产品。积极的质量活动能创造如下效用:
(1)实施质量改进、质量升级,通过市场广泛比较和竞争,质量效用从明显优势逐渐趋同于质量投入。(2)局部或方面的质量改进改善产品的总体效用,成本加数转效用因子。(3)质量质的变化形成量的跨越使得产品效用形成跨越,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4)质量质的变化形成质的突破,提供新的技术可能性,其经济价值不可估量。(5)按照市场需求开展质量活动提高产品质量,捕捉商机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样成本的产品具有竞争优势或独占市场。(6)从产品发展的周期看,质量领先的产品具有定价权和超额利润。
忽视产品质量生产劣质产品,除在上述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外,劣质产品还有如下不利影响:
(1)质量因素中有负因子,当负质量因子有明显影响时,产品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比如食品变有害物质,收入变赔偿。(2)在产品的统一体中,有的质量因素呈因子效应,有些质量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这种情况下每种质量因素都具有一票否决权。一项指标不合格,产品就不合格,所有质量成本换来零效用。(3)质量不合格会引发社会问题。如食物中毒,侵害人身安全,也有企业因此破产。因此加强质量管理,改善产品质量是高效益的,市场和社会都为提高质量提供了激励,如果没有欺骗的话质量形势会令人鼓舞。
市场和社会都为提高产品质量工作提供了内在的推动力,为什么还有假冒伪劣呢?逐利是人的通性,所有的人都希望获取更多的利润和利益。问题在于利润和利益的获取是否合情合理,提高产品质量可获取利益但需要成本和技术,明抢豪夺暗骗硬赖最简单。
垄断和供求严重不平衡会使交易扭曲,经济机制发生畸变,自动平衡的机制遭到破坏,不平衡膨胀,社会欲望膨胀,公平遭到践踏,自然会有假冒伪劣充斥。过度竞争会造成企业处于不正常的经营条件,企业为了维持残喘也会不负责任,生产假冒伪劣。
假冒伪劣之所以能在市场上流通,是因为可以获取投机利益,客户不能识别为假冒伪劣提供了土壤,交易不自由和供求不平衡为假冒伪劣提供了支撑,生产商责任缺失或恶意欺骗、明抢硬赖是假冒伪劣的直接原因,社会意识庸俗化为假冒伪劣提供了氛围,社会监控不力为假冒伪劣提供了空间。
对于质量的社会态度和策略
搞好产品质量可以提升产品价值,提高企业竞争力,赋予企业定价权,获取良好收益。与此相反,劣质产品使企业处于被动和不利的竞争地位,降低产品收益,引发信任危机,甚至使企业毁灭。
假冒伪劣带来诸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优质产品则能引领技术发展,给人民带来实惠。
社会应采取积极态度,采用各种手段促进质量提升,阻灭假冒伪劣。识别产品质量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产品标准化,在标准的平台上谈产品,在标准的平台上谈质量,才能全面地评价产品,客观评定质量。泛泛而谈、避重就轻、似是而非只能扰乱质量秩序。
建立健康的质量秩序,鼓励企业生产优质产品,避免恶性竞争,防止自我保护性劣质产品,避免质量意识庸俗化,是社会之责。
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的职责,质量不合格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有些企业凭借专业的优势,开出霸王条款,误导消费者,进行不公平交易。
不公平交易的社会基础是垄断存在和供求严重不平衡。垄断和供需不平衡不是微观问题,不是哪家企业或哪个消费者的问题,社会有职责保证供需基本平衡,价格体现价值,实施公平交易。
供应商不仅要保证产品满足社会要求,还要满足消费者的具体要求,有责任提供必要的产品说明和保证,以便于消费者能够明确产品的性能和要求,避免误选误用。
实施必要的质量抵押是保证产品终身质量的有效机制,质量保险可以避免消费者因质量问题而蒙受损失,质量的风险由制造而起,质量保险的费用应由供应商支付。
技术进步是提升质量的关键,企业在技术进步方面也会面对一次性投入和技术瓶颈,社会应鼓励技术进步,促进质量提高。
社会支持和鼓励一定要落到实处,不能简单地分钱了事,技改贷款和购买社会效益是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