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师范大学六盘水学院 六盘水 553000
摘要:贵州民间银饰工艺是贵州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对拯救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和银制品开发具有现实意义。贵州地方高校美术、设计专业有责任致力于开发和利用银饰工艺并使其成为大学美术教学资源,并构建系统的教学体系,探索教学规律。本文从构建银饰工艺教学体系的意义、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实施方案等四方面来展开探索,使之能够系统地实施教学,培养贵州民间银饰工艺传承人,开发打造丰富的有贵州特色的银制商品。
关键词:贵州民间银饰工艺 构建意义 课程目标教学实施计划 教学实施方案
Guizhou folk silver personal ornament craft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Yang Zaiwei
Abstract:The Guizhou folk silver personal ornament craft is the Guizhou folk fine arts important constituent,its inheritance to saves the Guizhou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and the silver product development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Guizhou place university fine arts,the design specialized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devote and cause i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ing the silver personal ornament craft to become the university fine arts teaching resources,and constructs the system the teaching system,the exploration teaching rule.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silver personal ornament craft teaching system significance,the curriculum raises the goal,the teaching action program,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so on four aspects launches the exploration,enables it to implement the teaching systematically,trains the Guizhou folk silver personal ornament craft inheritance person,development making rich has the Guizhou characteristic silver system commodity.
Keywords:Guizhou folk silver personal ornament craft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Curriculum goal Teaching action program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lan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0120-03
贵州民间银饰是艺苑中的一枝奇葩。他们的银饰制作不仅工艺精湛、精雕细琢、熠熠生辉、令人惊叹叫绝,而且其中充满了神性的张扬和想像力的自由驰骋,蕴涵着图腾崇拜、迁徙文化、平等观念等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是古老而又璀璨的民族民间文化,据史料《新唐书》记载贞观三年东谢蛮酋谢元琛入朝进贡的时候,其装束“以金银络额”。明代贵州黎平府属“侗人”“妇女之衣,长袴短裙,裙作细褶裙,后加一幅,刺绣杂文如绶,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用银钱贯次为饰,头髻加木流于后”,“好戴金银耳环,多至三五对,以线结于耳根”。清乾隆《南笼府志》记载贵州布依族:“椎髻长簪,银环贯耳,项挂银圈,以多为贵,衣短裙长,……”。可见贵州银饰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今贵州少数民族还沿袭着民间银饰工艺传统制作方法并广泛应用。它的传承与发展理应成为贵州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高校美术、设计专业构建民间银饰工艺教学体系是对美术教学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同时是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重要举措,是培育贵州当代大学生热爱本土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1.构建银饰工艺教学体系的意义
1.1 对濒危的民间银饰工艺的拯救。
从文史资料看贵州民间银饰是贵州苗族、侗族、布依族服饰的装饰品,如今贵州民间银饰主要集中流行在苗族、侗族社会环境里,在其它地区布依族服装银饰品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将来贵州苗族侗族银饰工艺传承发展也不容乐观。银饰工艺制作一般是男性银匠,这些匠人大部分集中在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随着中老年艺人逐渐年老离世,人亡艺绝,不可弥补。而80后的年轻人受到外出打工风潮的影响,不愿在家跟老一辈艺人苦练枯燥的传统技艺,留在家从事银饰加工的这群匠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艺术审美水平和文化修养不高,导致银饰加工成品式样陈旧、艺术品位不高、做工粗糙,他们加工的成品艺术价值远不如前辈的银饰成品,他们加工的产品只能销售给当地村民和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不能更高品质传承并开发新产品去打开外界消费市场,由此经济效益不佳,挫伤了加工生产的积极性,致使民间匠人后代宁愿“丢手艺”而另谋其它职业。因此,贵州银饰工艺日渐形成传承人断层现象。
如今贵州美术界对银饰工艺研究在理论上研究起得一定的成果,但很少涉及到具体的实施操作。作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平台应该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和有利条件拯救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使贵州民族银饰闪耀新的光彩。
1.2 开发银饰新产品,打造银饰工艺收藏品。
银是贵金属,传统的贵州民间银饰是佩戴在身上的服装饰品,一般着盛装时佩戴,如今民间艺人加工饰品还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只有少数艺人挖掘独立的民间图腾,加工浮雕装饰品投入市场销售,但这些简单的开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各层次消费群体审美需求。银饰工艺还有其潜在的创新空间,如开发银饰实用品、银饰装饰品、银饰工艺精品、银饰工艺收藏品等等。要满足民众审美需求,就要求设计制作人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我们应促使地方高校美术、设计专业人才与民间银饰工艺结合,通过系统实施教学和学术研究,使银饰产品开发更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可行性。
1.3 银饰工艺具有地域特色,对旅游商品开发具有现实价值。
贵州民间银饰工艺主要集中在贵州黔东南和黔、桂、湘跨越三省边界,其银饰工艺在全国独具艺术特色。其图案主要以凸凹的浮雕为主,以不同的块状部件构成,银饰图案造型或古拙朴实、或浑厚凝重、或纤巧细腻。银匠艺人从刺绣、蜡染中吸取创作精髓,用概括手法表现龙、凤、花、鸟、水、云等元素。这些银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作为地域特产文化在传承和开发方面,利用好高等教育美术设计教学与科研来打造“多彩贵州”银饰商品是个很好的研究主题。
2.银饰工艺课程教学目标
银饰工艺是贵州少数民族的手工艺术,它长期依存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环境之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加工模式和艺术形式,把这种带着泥土芳香的民间文化构建为贵州高校本土特色课程,其课程目标拟订为:其一,通过课程的开发与教学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族文化,,在教学中使学生对贵州银饰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银饰类别、艺术特色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其二,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银饰工艺的制作流程以及银饰工艺的核心技术;其三,培养学生运用银饰传统工艺开发银饰新产品,将现代文化艺术的新鲜血液融入民间银饰工艺产品发展的前沿研究,用现代艺术设计的新理念结合传统艺术元素去开发特色金属银商品。通过系统的教学科研,培养爱好者和传承人,实现民间美术可持续发展,对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3.银饰工艺课程教学实施计划
银饰工艺教学体系构建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大胆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第一要做好理论的整理与教材构建。先通过课题立项、田野调研挖掘、理论研究,再整理、编写出版教材。第二是建立长久机制的艺术观摩实习基地,要设置几处固定的观摩场所并聘用兼职指导的民间艺人。第三是构建完善的将传统工艺改造为现代工艺流程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银饰实验室。第四是确立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开发银饰新产品的同时师生共同进行银饰工艺研究。课程教学共计为90学时,分为六段式教学计划进行,具体教学实施计划如下:

4.银饰工艺课程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银饰工艺课程“六段式”教学实施计划基本流程为:集中理论学习→分散考察调研→集中观摩示范→分组技能训练→个性创意设计与制作→教学成果展示、理论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围绕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提倡尊重传统、学习传统、改造传统、发展个性和创作自由,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小班或小组教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
4.1 理论教学环节。
传统银饰理论教学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它是指导后期银饰创新实践的理论支撑。在实施教学中教师对各章节的内容摘要、关键词进行讲解,引出问题线索,让学生沿着问题理清思路搜索主题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对问题学习研讨,教师对银饰类别的图片、实物展示讲解和银饰标本分析相结合,引导学生研究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揭示课题的主题内容。这种探讨式和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具有研究型和探索型的能力。理论教学重点在银饰艺术特色,工艺类别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分析。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对银饰的发展历史、银饰类别、艺术特色有深入的认识,对加工技术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对银饰工艺发展前沿的把握。
4.2 考察调研、观摩学习环节。
本环节是理论环节与设计加工操作的过渡阶段,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分组考察调研和观摩阶段。向民间艺人学习交流是本环节学习的重点。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艺术考察和观摩,了解银饰商品市场的发展动态,旅游商品市场的需求以及银饰手工艺作坊的生产状况。通过走访民间艺人,收集整理民间银饰表现典型的传统图腾,工艺制作方法及工具的运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民间银饰工艺的核心技术,探讨银匠工艺技术的个别差异。观摩银匠示范是重点环节,通过聘请民间银匠艺人对银饰品制作工艺的示范讲解,使学生掌握银饰加工技术,由理论分析过渡到现场观摩学习,直观感受民间银饰工艺制作的全过程。
4.3 技能实践教学与学术研究开发产品环节。
4.3.1 学习和继承传统工艺流程。
学习传统工艺流程是实践教学的重点,其包含银饰传统工艺技能学习和探索改进工艺流程。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活动来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熟练掌握和现代工艺的研究。学生分小组进行,教师巡回指导,传统工艺流程如下:
第一步、首先是铸炼,即将银子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炉子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使银熔解为液体。(熔点约为960.3℃~960.7℃)。
第二步、银子全部熔化成液体后,把它倒入在长条状或片状的糠槽内。
第三步、约半个小时后,银子凝固,再将之取出来趁热捶打。这个过程是先将热银捶打成四方形长条,若需制银片,则把它摊宽,若需制银丝便捶成圆条,再用丝眼板拉丝。
第四步、银饰中方条、圆条、张片、细丝加工。方条、圆条做工粗、工艺较为简单,多用边加热边捶打而成。张片制作较为精细、工艺技术高,先将银条加热捶成大张薄片,然后照所需要的剪成小块,放在模子内压成花纹轮廓,再贴在松脂板上凿刻成细致的花纹,有的大块浮雕型银花板则以阴模压制而成。银丝分为粗细两种,粗丝可以单独成品,细丝则是各饰品中少不了的组件。抽丝方法是用特制的丝眼钢板、板上有粗、细、方、圆不同的眼孔,既可拉出4毫米直径的粗丝,也可以拉出电光丝般的细丝。
第五步、将各种组件合成编结,编结时辅以焊接等工艺使用,将不同各种组件合成固定在一起成型。传统工艺焊接使用自制的油壶(多用煤油),在壶嘴处点燃,然后用一根铜制的吹管将火吹至需要焊接的部位进行焊接。
第六步、当钻刻、修剪、编结完毕后,将打制好的银饰品用炭火烧红,然后放入明矾水中,再用铜刷洗刷,小件可以放入抛光机抛光,即呈现银白闪亮的饰品。
4.3.2 建设和改进银饰学术研究实验室。
在学习上述传统工艺流程基础上进行建设和改进落后工艺,探索现代工艺新方法,对传统工艺流程改造中探索创造现代工艺操作设备替代传统工艺设备:其一,采用电熔炉替代传统工艺木炭炉,电熔炉技术参数,即工作电压为380V、工作功率为3KW、最高温度为1200℃、炉内有效空间尺寸为200×200×300(MM),电热丝在内壁耐高温莫来石左右两侧壁上,温控方式100℃为一段,1~12段程序控温,手动和自动升降温切换,具有断电数据保持功能。其二,采用新型耐高温莫来石制成坩埚,设计造型如“小沙锅”造型,大小与电熔炉内大小适度,方便抽取。其三、精密电气焊接器更换传统油壶吹管式焊接,在操作上减轻精确焊接靠经验控制的难度。其四、压板机替代传统工艺手工捶打制作薄片,使工作效率提高,制作方便快捷。压板机可由厚到薄逐渐加热挤压滚动,达到张片厚薄均匀的理想要求。传统工艺部分流程进行改进,结合现代科技进行整合,要在长期探索中边实践边改进完善实验设施的建设。
4.3.3 组织教学课题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组织教学课题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主要在校内自创的实验室进行,在教学实施中首先确立教学课题研究方向,教师为课题组研究的指导者,组织学生分组实施创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其一,定向性课题研究开发,例如“银饰实用品”,针对“实用”元素进行市场调研,产品研究,找出合理实用因素与艺术美元素相结合,塑造具有精品价值的实用工艺美术品。其二,市场性研究开发新产品,学生分组做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结合当地旅游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购买群体的购买力,探索性开发和试验性产品限量加工成品投入市场试运营,不断探讨市场供求而进行“量体裁衣”。在创作设计过程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结合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元素的整合,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艺术元素的整合,创意设计符合都市人审美需求的实用精品、装饰精品、工艺收藏精品。在加工技术上寻找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索创新,不断改进落后的传统生产工艺。
5.结束语
构建民间银饰工艺特色课程,是一个长期的教学实践理论完善过程。由民间工艺美术提升为大学课堂知识,需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系统的理论基础,开发教材资源,培养专业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的银饰学术研究实验室设备,建立稳定的艺术考察实习基地。通过开展课题项目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开发具有广阔前景的突出地方特色的学科课程。
参考文献
[1] 吴禾.“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构建”,《泰山学院学报》,2005.2
[2] 刘良华著.《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 2003.9
[3] 宛志贤主编.《苗族银饰》,贵州民族出版社,贵阳 2004.3
摘要:贵州民间银饰工艺是贵州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对拯救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和银制品开发具有现实意义。贵州地方高校美术、设计专业有责任致力于开发和利用银饰工艺并使其成为大学美术教学资源,并构建系统的教学体系,探索教学规律。本文从构建银饰工艺教学体系的意义、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实施方案等四方面来展开探索,使之能够系统地实施教学,培养贵州民间银饰工艺传承人,开发打造丰富的有贵州特色的银制商品。
关键词:贵州民间银饰工艺 构建意义 课程目标教学实施计划 教学实施方案
Guizhou folk silver personal ornament craft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Yang Zaiwei
Abstract:The Guizhou folk silver personal ornament craft is the Guizhou folk fine arts important constituent,its inheritance to saves the Guizhou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and the silver product development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Guizhou place university fine arts,the design specialized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devote and cause i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ing the silver personal ornament craft to become the university fine arts teaching resources,and constructs the system the teaching system,the exploration teaching rule.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silver personal ornament craft teaching system significance,the curriculum raises the goal,the teaching action program,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so on four aspects launches the exploration,enables it to implement the teaching systematically,trains the Guizhou folk silver personal ornament craft inheritance person,development making rich has the Guizhou characteristic silver system commodity.
Keywords:Guizhou folk silver personal ornament craft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Curriculum goal Teaching action program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lan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0120-03
贵州民间银饰是艺苑中的一枝奇葩。他们的银饰制作不仅工艺精湛、精雕细琢、熠熠生辉、令人惊叹叫绝,而且其中充满了神性的张扬和想像力的自由驰骋,蕴涵着图腾崇拜、迁徙文化、平等观念等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是古老而又璀璨的民族民间文化,据史料《新唐书》记载贞观三年东谢蛮酋谢元琛入朝进贡的时候,其装束“以金银络额”。明代贵州黎平府属“侗人”“妇女之衣,长袴短裙,裙作细褶裙,后加一幅,刺绣杂文如绶,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用银钱贯次为饰,头髻加木流于后”,“好戴金银耳环,多至三五对,以线结于耳根”。清乾隆《南笼府志》记载贵州布依族:“椎髻长簪,银环贯耳,项挂银圈,以多为贵,衣短裙长,……”。可见贵州银饰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今贵州少数民族还沿袭着民间银饰工艺传统制作方法并广泛应用。它的传承与发展理应成为贵州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高校美术、设计专业构建民间银饰工艺教学体系是对美术教学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同时是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重要举措,是培育贵州当代大学生热爱本土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1.构建银饰工艺教学体系的意义
1.1 对濒危的民间银饰工艺的拯救。
从文史资料看贵州民间银饰是贵州苗族、侗族、布依族服饰的装饰品,如今贵州民间银饰主要集中流行在苗族、侗族社会环境里,在其它地区布依族服装银饰品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将来贵州苗族侗族银饰工艺传承发展也不容乐观。银饰工艺制作一般是男性银匠,这些匠人大部分集中在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随着中老年艺人逐渐年老离世,人亡艺绝,不可弥补。而80后的年轻人受到外出打工风潮的影响,不愿在家跟老一辈艺人苦练枯燥的传统技艺,留在家从事银饰加工的这群匠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艺术审美水平和文化修养不高,导致银饰加工成品式样陈旧、艺术品位不高、做工粗糙,他们加工的成品艺术价值远不如前辈的银饰成品,他们加工的产品只能销售给当地村民和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不能更高品质传承并开发新产品去打开外界消费市场,由此经济效益不佳,挫伤了加工生产的积极性,致使民间匠人后代宁愿“丢手艺”而另谋其它职业。因此,贵州银饰工艺日渐形成传承人断层现象。
如今贵州美术界对银饰工艺研究在理论上研究起得一定的成果,但很少涉及到具体的实施操作。作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平台应该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和有利条件拯救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使贵州民族银饰闪耀新的光彩。
1.2 开发银饰新产品,打造银饰工艺收藏品。
银是贵金属,传统的贵州民间银饰是佩戴在身上的服装饰品,一般着盛装时佩戴,如今民间艺人加工饰品还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只有少数艺人挖掘独立的民间图腾,加工浮雕装饰品投入市场销售,但这些简单的开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各层次消费群体审美需求。银饰工艺还有其潜在的创新空间,如开发银饰实用品、银饰装饰品、银饰工艺精品、银饰工艺收藏品等等。要满足民众审美需求,就要求设计制作人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我们应促使地方高校美术、设计专业人才与民间银饰工艺结合,通过系统实施教学和学术研究,使银饰产品开发更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可行性。
1.3 银饰工艺具有地域特色,对旅游商品开发具有现实价值。
贵州民间银饰工艺主要集中在贵州黔东南和黔、桂、湘跨越三省边界,其银饰工艺在全国独具艺术特色。其图案主要以凸凹的浮雕为主,以不同的块状部件构成,银饰图案造型或古拙朴实、或浑厚凝重、或纤巧细腻。银匠艺人从刺绣、蜡染中吸取创作精髓,用概括手法表现龙、凤、花、鸟、水、云等元素。这些银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作为地域特产文化在传承和开发方面,利用好高等教育美术设计教学与科研来打造“多彩贵州”银饰商品是个很好的研究主题。
2.银饰工艺课程教学目标
银饰工艺是贵州少数民族的手工艺术,它长期依存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环境之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加工模式和艺术形式,把这种带着泥土芳香的民间文化构建为贵州高校本土特色课程,其课程目标拟订为:其一,通过课程的开发与教学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族文化,,在教学中使学生对贵州银饰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银饰类别、艺术特色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其二,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银饰工艺的制作流程以及银饰工艺的核心技术;其三,培养学生运用银饰传统工艺开发银饰新产品,将现代文化艺术的新鲜血液融入民间银饰工艺产品发展的前沿研究,用现代艺术设计的新理念结合传统艺术元素去开发特色金属银商品。通过系统的教学科研,培养爱好者和传承人,实现民间美术可持续发展,对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3.银饰工艺课程教学实施计划
银饰工艺教学体系构建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大胆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第一要做好理论的整理与教材构建。先通过课题立项、田野调研挖掘、理论研究,再整理、编写出版教材。第二是建立长久机制的艺术观摩实习基地,要设置几处固定的观摩场所并聘用兼职指导的民间艺人。第三是构建完善的将传统工艺改造为现代工艺流程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银饰实验室。第四是确立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开发银饰新产品的同时师生共同进行银饰工艺研究。课程教学共计为90学时,分为六段式教学计划进行,具体教学实施计划如下:

4.银饰工艺课程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银饰工艺课程“六段式”教学实施计划基本流程为:集中理论学习→分散考察调研→集中观摩示范→分组技能训练→个性创意设计与制作→教学成果展示、理论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围绕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提倡尊重传统、学习传统、改造传统、发展个性和创作自由,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小班或小组教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
4.1 理论教学环节。
传统银饰理论教学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它是指导后期银饰创新实践的理论支撑。在实施教学中教师对各章节的内容摘要、关键词进行讲解,引出问题线索,让学生沿着问题理清思路搜索主题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对问题学习研讨,教师对银饰类别的图片、实物展示讲解和银饰标本分析相结合,引导学生研究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揭示课题的主题内容。这种探讨式和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具有研究型和探索型的能力。理论教学重点在银饰艺术特色,工艺类别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分析。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对银饰的发展历史、银饰类别、艺术特色有深入的认识,对加工技术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对银饰工艺发展前沿的把握。
4.2 考察调研、观摩学习环节。
本环节是理论环节与设计加工操作的过渡阶段,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分组考察调研和观摩阶段。向民间艺人学习交流是本环节学习的重点。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艺术考察和观摩,了解银饰商品市场的发展动态,旅游商品市场的需求以及银饰手工艺作坊的生产状况。通过走访民间艺人,收集整理民间银饰表现典型的传统图腾,工艺制作方法及工具的运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民间银饰工艺的核心技术,探讨银匠工艺技术的个别差异。观摩银匠示范是重点环节,通过聘请民间银匠艺人对银饰品制作工艺的示范讲解,使学生掌握银饰加工技术,由理论分析过渡到现场观摩学习,直观感受民间银饰工艺制作的全过程。
4.3 技能实践教学与学术研究开发产品环节。
4.3.1 学习和继承传统工艺流程。
学习传统工艺流程是实践教学的重点,其包含银饰传统工艺技能学习和探索改进工艺流程。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活动来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熟练掌握和现代工艺的研究。学生分小组进行,教师巡回指导,传统工艺流程如下:
第一步、首先是铸炼,即将银子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炉子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使银熔解为液体。(熔点约为960.3℃~960.7℃)。
第二步、银子全部熔化成液体后,把它倒入在长条状或片状的糠槽内。
第三步、约半个小时后,银子凝固,再将之取出来趁热捶打。这个过程是先将热银捶打成四方形长条,若需制银片,则把它摊宽,若需制银丝便捶成圆条,再用丝眼板拉丝。
第四步、银饰中方条、圆条、张片、细丝加工。方条、圆条做工粗、工艺较为简单,多用边加热边捶打而成。张片制作较为精细、工艺技术高,先将银条加热捶成大张薄片,然后照所需要的剪成小块,放在模子内压成花纹轮廓,再贴在松脂板上凿刻成细致的花纹,有的大块浮雕型银花板则以阴模压制而成。银丝分为粗细两种,粗丝可以单独成品,细丝则是各饰品中少不了的组件。抽丝方法是用特制的丝眼钢板、板上有粗、细、方、圆不同的眼孔,既可拉出4毫米直径的粗丝,也可以拉出电光丝般的细丝。
第五步、将各种组件合成编结,编结时辅以焊接等工艺使用,将不同各种组件合成固定在一起成型。传统工艺焊接使用自制的油壶(多用煤油),在壶嘴处点燃,然后用一根铜制的吹管将火吹至需要焊接的部位进行焊接。
第六步、当钻刻、修剪、编结完毕后,将打制好的银饰品用炭火烧红,然后放入明矾水中,再用铜刷洗刷,小件可以放入抛光机抛光,即呈现银白闪亮的饰品。
4.3.2 建设和改进银饰学术研究实验室。
在学习上述传统工艺流程基础上进行建设和改进落后工艺,探索现代工艺新方法,对传统工艺流程改造中探索创造现代工艺操作设备替代传统工艺设备:其一,采用电熔炉替代传统工艺木炭炉,电熔炉技术参数,即工作电压为380V、工作功率为3KW、最高温度为1200℃、炉内有效空间尺寸为200×200×300(MM),电热丝在内壁耐高温莫来石左右两侧壁上,温控方式100℃为一段,1~12段程序控温,手动和自动升降温切换,具有断电数据保持功能。其二,采用新型耐高温莫来石制成坩埚,设计造型如“小沙锅”造型,大小与电熔炉内大小适度,方便抽取。其三、精密电气焊接器更换传统油壶吹管式焊接,在操作上减轻精确焊接靠经验控制的难度。其四、压板机替代传统工艺手工捶打制作薄片,使工作效率提高,制作方便快捷。压板机可由厚到薄逐渐加热挤压滚动,达到张片厚薄均匀的理想要求。传统工艺部分流程进行改进,结合现代科技进行整合,要在长期探索中边实践边改进完善实验设施的建设。
4.3.3 组织教学课题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组织教学课题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主要在校内自创的实验室进行,在教学实施中首先确立教学课题研究方向,教师为课题组研究的指导者,组织学生分组实施创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其一,定向性课题研究开发,例如“银饰实用品”,针对“实用”元素进行市场调研,产品研究,找出合理实用因素与艺术美元素相结合,塑造具有精品价值的实用工艺美术品。其二,市场性研究开发新产品,学生分组做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结合当地旅游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购买群体的购买力,探索性开发和试验性产品限量加工成品投入市场试运营,不断探讨市场供求而进行“量体裁衣”。在创作设计过程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结合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元素的整合,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艺术元素的整合,创意设计符合都市人审美需求的实用精品、装饰精品、工艺收藏精品。在加工技术上寻找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索创新,不断改进落后的传统生产工艺。
5.结束语
构建民间银饰工艺特色课程,是一个长期的教学实践理论完善过程。由民间工艺美术提升为大学课堂知识,需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系统的理论基础,开发教材资源,培养专业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的银饰学术研究实验室设备,建立稳定的艺术考察实习基地。通过开展课题项目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开发具有广阔前景的突出地方特色的学科课程。
参考文献
[1] 吴禾.“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构建”,《泰山学院学报》,2005.2
[2] 刘良华著.《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 2003.9
[3] 宛志贤主编.《苗族银饰》,贵州民族出版社,贵阳 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