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是一个凝聚了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场所,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领域的建设和投资,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指示为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文章以平凉市博物馆为例,认为中小型博物馆应该坚持立足地域文化,加强文物研究,创新工作思路,拓展社会教育,不断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平凉市博物馆;文物资源;公共教育;文化宣传
1 现状思考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近10年来,博物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文物“活”起来,为新时期的文博事业提出了全新的理论和思考,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平凉市博物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基本遵循,坚持“藏品立馆、人才强馆、学术兴馆、社教活馆”的发展理念,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经验摸索,逐渐走出一条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基础,以特色鲜明的主题展览和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为载体,以新技术、新媒体为创新驱动的博物馆发展新路径,要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但与国内优秀博物馆相比,还存在差距和短板,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第一,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平凉市博物馆现有职工22人,新馆开馆以后,展览由原来的两个增加至十个,展陈面积增加近八倍,近期观众接待量增加了十几倍,并增加了文物考古、文创产品开发、文物修复、后勤管理等业务工作,人才短缺,人员结构比例不合理,缺少学术骨干、创新复合型人才、经营型人才、专业化策展人才,不能有效推动文博资源充分利用和创新开发,人才成为制约平凉市博物馆创新发展的第一大问题。
第二,挖掘文物内涵的能力还不够强。文物作为研究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平凉市博物馆受专业人员缺乏的限制,只能应对文物管理、陈列展览、教育服务等日常性工作,缺乏对馆藏文物及地域文化全面的系统性研究,对文物的“前世今生”缺乏研究。
第三,创新能力不够强。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日渐凸显,平凉市博物馆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文创产品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依托藏品文化元素研发的实用性文化产品还远远不够。应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充分发挥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传播服务的核心功能。
2 对策与措施
笔者总结工作经验,结合面临的实际问题及工作中的不足,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积极探索馆藏文物的“活化”展示利用,切实地让文物“活”起来。
第一,加强文物研究,深挖藏品内涵。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我们应深挖蕴含在文物中的丰富文化内涵,使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及文物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基因“活”起来,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爱上文物。《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成功,就是在深入研究每件文物的基础上,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高品位的文化内涵,把深厚的文化积累和成熟的综艺制作模式进行有机融合,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使观众在一眼千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沉和厚重,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第二,立足地域文化,打造精品陈列。博物馆服务社会和公众最主要的方式是陈列展览,在陈列展览中突出一个“活”字,加强文物研究,再现文物原貌,深挖藏品内涵,提炼地方特色,推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原创性展览;突出一个“新”字,创新陈展方式,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手段,将传统展览方式与数字科技相结合,打造充满时代气息、表现前沿文化的精品陈列,增强互动和体验;突出一个“人”字,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陈展理念,布展上做到通俗易懂和虚实结合,服务环境做到微笑至上和便捷舒适,让观众在愉悦中穿越历史,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突出一个“教”字,创新社会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宣传、教育服务领域的社会功能,让观众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第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办好临时展览。“让文物藏品成为文物展品,重回人们现实社会生活,这才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博物馆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通过联展、巡展、交流展和借展等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临时展览方式,整合各方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丰富展览内容,让文物在博物馆之间相互“交流”。平凉市博物馆在这方面也积极进行尝试,免费开放10周年时,联合各县区博物馆举办了“免费开放十周年‘镜鉴千秋’平凉百件馆藏精品铜镜联展”巡展;新馆开馆之际,引进举办了故宫博物院“锦英瑞彩—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特展”,吸引了周边省市的游客参观,为不能赴京参观故宫文物的群众提供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极大增加了平凉市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四,创新服务形式,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陈列展览为依托,创建品牌教育基地,拓展社会教育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以临时展览为补充,丰富展览内容,拓展展览形式,增强博物馆对观众的持续吸引力。以“走出館门办展览”为突破,积极探索展览方式,让文物从“馆舍天地”走进“大千世界”,深入群众中间,优化“博乐园”“博游记”“博古知新学堂”等系列教育品牌,进一步拓展节庆假日主题活动、青少年教育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和“五进”活动等各类主题教育形式,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博物馆的品位与形象。
第五,建立馆藏文物信息平台,促进文物资源共享。面向社会主动公开藏品信息,畅通文物信息渠道,是目前文物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大势所趋。“‘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首要任务是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应充分利用4G和5G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特种视效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有序开放文物资源信息,实现藏品的多角度赏析。公布馆藏文物名录和基础信息,逐步推进文物资源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让观众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手机和电视等媒介,穿越历史长河,身临其境地探寻和感受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第六,积极开发文创产品,把“博物馆”带回家。博物馆要结合自身文物信息源,加强文物研究,深入挖掘文物价值内涵,充分利用文物标识、文化符号、藏品元素以及藏品的精美造型、特色纹饰等,延伸教育功能,设计有新意的文物衍生产品。比如利用特色纹饰制作首饰品和手机饰品,利用精美造型为原型制作拼图或生活用品,让文物真正走进百姓之家,让文创产品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一种时尚,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
第七,加強人才培养与储备,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从目前平凉市博物馆的展陈面积和功能发挥来看,专业化技术人才和骨干人才的缺乏,是目前制约博物馆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应坚持引进人才和自身培养并举的原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开展全员轮训,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积极与科研院所及高校开展合作交流,提高业务水平和业界影响力。以考古、策展、文物保护修复、安防管理维护等为重点,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为博物馆持续发展增加后劲。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它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作为文物工作者,我们必面强化使命担当,竭力保护好、管理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机构,在引领社会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凉市博物馆只是我国众多中小型博物馆中的一员,是我国博物馆事业整体面貌之缩影。
3 结语
本文对平凉市博物馆的现状进行剖析,对发展对策进行探讨,希望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中小型博物馆发展方向进行反思与践悟,以有补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单霁翔.文化遗产必须“活”在当下[N].光明日报,2019-10-20(012)
[2]王启峰.新时代中小型博物馆现状思考与发展对策—以平凉市博物馆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8(2):122-126.
[3]马自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要有准确定位[N].中国文物报,2016-04-13(005).
[4]刘瑶.博物馆现状思考与发展对策—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J].发展,2013(11):93.
[5]陈碧华.如何实现中小型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以中山市博物馆为例[J].客家文博教育,2015(2):49-51.
关键词:平凉市博物馆;文物资源;公共教育;文化宣传
1 现状思考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近10年来,博物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文物“活”起来,为新时期的文博事业提出了全新的理论和思考,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平凉市博物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基本遵循,坚持“藏品立馆、人才强馆、学术兴馆、社教活馆”的发展理念,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经验摸索,逐渐走出一条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基础,以特色鲜明的主题展览和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为载体,以新技术、新媒体为创新驱动的博物馆发展新路径,要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但与国内优秀博物馆相比,还存在差距和短板,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第一,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平凉市博物馆现有职工22人,新馆开馆以后,展览由原来的两个增加至十个,展陈面积增加近八倍,近期观众接待量增加了十几倍,并增加了文物考古、文创产品开发、文物修复、后勤管理等业务工作,人才短缺,人员结构比例不合理,缺少学术骨干、创新复合型人才、经营型人才、专业化策展人才,不能有效推动文博资源充分利用和创新开发,人才成为制约平凉市博物馆创新发展的第一大问题。
第二,挖掘文物内涵的能力还不够强。文物作为研究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平凉市博物馆受专业人员缺乏的限制,只能应对文物管理、陈列展览、教育服务等日常性工作,缺乏对馆藏文物及地域文化全面的系统性研究,对文物的“前世今生”缺乏研究。
第三,创新能力不够强。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日渐凸显,平凉市博物馆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文创产品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依托藏品文化元素研发的实用性文化产品还远远不够。应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充分发挥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传播服务的核心功能。
2 对策与措施
笔者总结工作经验,结合面临的实际问题及工作中的不足,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积极探索馆藏文物的“活化”展示利用,切实地让文物“活”起来。
第一,加强文物研究,深挖藏品内涵。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我们应深挖蕴含在文物中的丰富文化内涵,使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及文物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基因“活”起来,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爱上文物。《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成功,就是在深入研究每件文物的基础上,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高品位的文化内涵,把深厚的文化积累和成熟的综艺制作模式进行有机融合,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使观众在一眼千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沉和厚重,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第二,立足地域文化,打造精品陈列。博物馆服务社会和公众最主要的方式是陈列展览,在陈列展览中突出一个“活”字,加强文物研究,再现文物原貌,深挖藏品内涵,提炼地方特色,推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原创性展览;突出一个“新”字,创新陈展方式,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手段,将传统展览方式与数字科技相结合,打造充满时代气息、表现前沿文化的精品陈列,增强互动和体验;突出一个“人”字,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陈展理念,布展上做到通俗易懂和虚实结合,服务环境做到微笑至上和便捷舒适,让观众在愉悦中穿越历史,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突出一个“教”字,创新社会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宣传、教育服务领域的社会功能,让观众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第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办好临时展览。“让文物藏品成为文物展品,重回人们现实社会生活,这才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博物馆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通过联展、巡展、交流展和借展等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临时展览方式,整合各方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丰富展览内容,让文物在博物馆之间相互“交流”。平凉市博物馆在这方面也积极进行尝试,免费开放10周年时,联合各县区博物馆举办了“免费开放十周年‘镜鉴千秋’平凉百件馆藏精品铜镜联展”巡展;新馆开馆之际,引进举办了故宫博物院“锦英瑞彩—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特展”,吸引了周边省市的游客参观,为不能赴京参观故宫文物的群众提供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极大增加了平凉市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四,创新服务形式,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陈列展览为依托,创建品牌教育基地,拓展社会教育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以临时展览为补充,丰富展览内容,拓展展览形式,增强博物馆对观众的持续吸引力。以“走出館门办展览”为突破,积极探索展览方式,让文物从“馆舍天地”走进“大千世界”,深入群众中间,优化“博乐园”“博游记”“博古知新学堂”等系列教育品牌,进一步拓展节庆假日主题活动、青少年教育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和“五进”活动等各类主题教育形式,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博物馆的品位与形象。
第五,建立馆藏文物信息平台,促进文物资源共享。面向社会主动公开藏品信息,畅通文物信息渠道,是目前文物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大势所趋。“‘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首要任务是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应充分利用4G和5G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特种视效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有序开放文物资源信息,实现藏品的多角度赏析。公布馆藏文物名录和基础信息,逐步推进文物资源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让观众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手机和电视等媒介,穿越历史长河,身临其境地探寻和感受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第六,积极开发文创产品,把“博物馆”带回家。博物馆要结合自身文物信息源,加强文物研究,深入挖掘文物价值内涵,充分利用文物标识、文化符号、藏品元素以及藏品的精美造型、特色纹饰等,延伸教育功能,设计有新意的文物衍生产品。比如利用特色纹饰制作首饰品和手机饰品,利用精美造型为原型制作拼图或生活用品,让文物真正走进百姓之家,让文创产品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一种时尚,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
第七,加強人才培养与储备,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从目前平凉市博物馆的展陈面积和功能发挥来看,专业化技术人才和骨干人才的缺乏,是目前制约博物馆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应坚持引进人才和自身培养并举的原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开展全员轮训,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积极与科研院所及高校开展合作交流,提高业务水平和业界影响力。以考古、策展、文物保护修复、安防管理维护等为重点,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为博物馆持续发展增加后劲。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它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作为文物工作者,我们必面强化使命担当,竭力保护好、管理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机构,在引领社会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凉市博物馆只是我国众多中小型博物馆中的一员,是我国博物馆事业整体面貌之缩影。
3 结语
本文对平凉市博物馆的现状进行剖析,对发展对策进行探讨,希望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中小型博物馆发展方向进行反思与践悟,以有补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单霁翔.文化遗产必须“活”在当下[N].光明日报,2019-10-20(012)
[2]王启峰.新时代中小型博物馆现状思考与发展对策—以平凉市博物馆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8(2):122-126.
[3]马自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要有准确定位[N].中国文物报,2016-04-13(005).
[4]刘瑶.博物馆现状思考与发展对策—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J].发展,2013(11):93.
[5]陈碧华.如何实现中小型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以中山市博物馆为例[J].客家文博教育,2015(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