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航海历史与文化类学术刊物的成长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仅从数量来看,专刊与文集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景象,部分刊物甚至通过专辟航海历史与文化专栏的方式来助推海丝历史文化研究的繁荣。但盛象之下也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特别是有质感且品质稳定的刊物依然不太多,且由于刊物日众,稿源不足,尤其是优质稿源匮乏的情况渐趋成为各刊物面临的常态。所幸,相关研究人员的成长与研究团队的壮大,为航海历史与文化类学术刊物的发展预铺了良性成长之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航海史;学术刊物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指导思想,对全球治理观念提出了创新的看法,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文化领域也是欣欣向荣,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气息,与之相关的博览会、展览、论坛乃至刊物等诸多方面在旧有积淀基础上不断累积、新生并发展,方兴未艾。以刊物①为例,原有的几大航海历史与文化类研究专刊均有不同层次的发展,新的涉海主题的历史类专刊、内部刊物迭次出现,甚至部分刊物开始专设海洋史类研究专栏,用以呈现海洋史研究的新貌并突显出刊物本身适应时代的变迁。以上这些,都反映了深具“一带一路”背景与特色的海洋史类刊物发展现状②。
1 专刊现状
“一带一路”提出之前,国内公开发行的航海历史与文化类学术专刊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于1978年合作创办《海交史研究》、广东社科院所属广东海洋研究中心于2010年创办的《海洋史研究》以及中国航海博物馆于2011年创办的《国家航海》。其中前者为期刊,后两者为集刊。
《海交史研究》为半年刊,是目前国内海外交通史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学术刊物之一,编辑部设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截止到2018年7月该刊已出刊72期。作为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期刊,《海交史研究》目前已被纳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受历史研究整体发展态势的影响,早期的《海交史研究》注重对海交史发展过程中标志性事件、个人、港埠与风物的关注,时段上则倾向于对唐宋、元与明初等航海文化显达期的呈现。作为泉州乃至福建重要的刊物,该刊彰显了以泉州乃至福建地方航海历史与文化为中心的学术关怀,而福建地区航海历史文化研究浓厚的氛围也为这份刊物注入了地方人文特色的魅力③。就办刊物模式而言,《海交史研究》与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会+一馆+一刊”的模式,对后来的博物馆期(集)刊创办极具启示意义。
近几年来,《海交史研究》刊文呈现的虽是目前国内海洋史研究的基本关注、研究范式与大致学术走向,但或许受刊物名称或定位的规束,《海交史研究》较注重展现海上交通路线及相关的交往活动的考察。且相对而言,《海交史研究》采用的域外学者文章相对偏低,对国外的中国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现状的反映不够充分。
作为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刊新秀,《海洋史研究》自创刊以来,其专业研究与编辑团队的强大力量和资源使该刊保持了很好的发展势头。2017年,创刊仅7年的《海洋史研究》成为CSSCI来源期刊之一。《海洋史研究》的依托机构为广东社科院海洋史研究中心①,该中心“强调海洋本位与世界视野,以华南区域与南海海域为中心,注重海洋社会经济史、海上丝绸之路史、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海洋信仰、海洋考古与海洋文化遗产等重大问题研究,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史研究体系”②。参照《海洋史研究》已出11辑所刊发文章可知③,该刊所体现的正是中心的定位与诉求:东亚海域及其周边地区是《海洋史研究》体现国际海洋史研究新动向与新视野的重要舞台。而与域外机构合办的优秀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结集、域外专家学者海洋史研究成果的集合聚拢等,都使该刊呈现了独树一帜的国际化视野与吐故纳新的气魄。
在三大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刊中,《国家航海》创刊最晚,所以注重对前辈办刊经验的借鉴,并在学习内化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成长。就已刊发的前20辑文章内容与主题而言,既有航线的传统考据类文章,也有学术新秀和体现新史料、新观点、新方法的研究成果的引入;同时注重主题的整合,通过专辑的方式,集合出版了《民生公司航运》《海关史研究》《招商局航运及丹麦》《挪威与中国海上交往》等四辑专辑④。在国际化方面,《国家航海》非常欢迎中外学者国际视野的航海史解读,所刊文章也不局限于中文,英文文章亦多全文刊载。例如,《国家航海》第18辑为全英文专辑,通过7篇英文文章展示丹麦、挪威与中国海上交往的历史。《国家航海》与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萧婷教授(Prof. Angela Schottenhammer)主编的《纵横:东亚世界交流史研究》⑤这一海外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刊物进行发文信息互刊⑥,在注重国外研究引进来的同时,也注重《国家航海》的国际推广。就周期来说,相对于其他两大刊物,《国家航海》有两高:一是出刊频率略高,短短7年多时间已出刊至第20辑,目前已基本固定为一年两辑;二是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率高,截至2017年,《国家航海》共有10篇文章被全文转载,《海洋史研究》为6篇,《海交史研究》为8篇。
港台地区亦有优秀的航海历史与文化期刊出现,如2015年10月,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研究中心的《季风亚洲研究》(History of Monsoon Asia)创刊,该刊虽以亚洲为重点关注区域,但并不限于此。作为半年刊,该刊已出刊3期,除了促进台湾地区与各地学者交流外,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系列会议文集、学人文集与专栏
在成系列的航海历史与文化学术会议论文集方面,中外关系史学会主办的会刊《中外关系史论丛》成果卓著,自1985年以来,已连续出版26辑,基本呈现了中国学者的海洋史研究成果、研究梯队成长及主题关注的变迁。除此之外,中国航海博物馆自2010年开馆至今,已举办6届相关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将每年会议论文结集出版,較成体系地展示了该领域近几年的研究现状⑦。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与边疆研究院自2013年开始,联合其他单位合办与环东海及海疆相关的学术会议,目前已经举办五届。第一届会议论文以《环东海研究》为名出版,主要刊发与海疆海防相关学术文章。据了解,之后的会议论文亦有出版打算并已进入相关流程。 另外,还有肇起于学术会议、但文集并非全部为会议成果的刊物出现,如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会与法国远东学院福州中心合办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该文集第一辑于1997年出版,10年间共出版四辑,前两辑均为会议成果。作为一本不定期出版的,以汉文﹑英文为主体的多文种学术研究系列论文集,主要刊登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论文﹑新版书刊的评价以及国内外学术动态。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以“丝绸之路”为关键词的学术研讨会陡然增多,与之配套的会议论文集多结集出版,并形成一定的系列。除此之外,部分关注航海史的研究人员组编了系列出版物,展现了以古代海上丝路之路研究为中心的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新貌。例如,2015年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召开首届筹海论坛,并于会上发布《筹海文集》第一卷,其中专辟“海洋历史与军事”专栏,其他南海与东海问题专栏也有部分航海历史类学术文章;2018年2月,《筹海文集》第三卷出版。又如,自2015年开始,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每年召开与航海历史文化相关的研讨会,相关会议论文亦均在次年以《海洋文明研究》为名结集出版,目前已经出版至第三辑。
学人文集方面,1997年,《广州与海洋文明》第一辑出版,收录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外关系史专业的师生在广州口岸史研究方面的若干研究论文。时隔20年之后,《广州与海洋文明》第二辑于2018年5月出版,所收论文以广州口岸研究为主,兼顾历史上海陆交通与陆路交通的有关内容。这一新的研究篇章的开启,也预示着后续系列即将成行。
专栏方面,由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主办、2007年12月公开发行的《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是以地方发展与需求为导向,围绕浙江海洋经济与管理、浙江海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区域社会变迁、浙江海洋文化等方面征集文章。该论文集目前已出版至第九辑,所刊文章虽不局限于历史回视,但涉及浙江区域航海历史与文化方面的文章占相当比例。
除公开发行的专刊与文集外,还有刊物适应时代发展,通过开辟航海历史文化研究专栏的形式,助动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的薪脉:1977年创刊的《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①,其2013年12月出刊的第26辑开始开设“海疆与海洋活动史研究”专栏,用以展示元代及其前后的海洋活动史;1988年创刊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②自2015年第4期开始,会不定期地以“海疆研究专题”“海疆专栏”“海疆研究”等专栏方式,刊发以中国南海为关注重心的海疆史研究文章;2011年开始创刊的《形象史学研究》③,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开设“妈祖文化与海洋史”研究专栏。
《南海学刊》是“一带一路”提出后新出现的社科期刊。2015年,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主管,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南海学刊》公开发行。作为地方期刊,《南海学刊》刊文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更突出展示南海问题研究与海南地方文化研究。发稿范围覆盖文、史、哲等人文科学和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多个领域。相对于前三大航海歷史与文化研究专刊,《南海学刊》根植于地方航海历史,并依托地方研究力量,长于展示“更路簿”这一深具海南地域特色的航海历史产物研究。
除海南外,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在新的国家政策面前亦积极行动。2015年,由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发刊,该刊设“文史论坛”“对策报告”等栏目,在兼顾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的同时,也对新时代海丝给予了极大关注。作为季刊,该刊目前已出版至第13期。
3 小结
综上所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航海历史与文化类学术刊物的成长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因此,仅从数量来看,专刊与文集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景象,部分刊物甚至通过专辟航海历史与文化专栏的方式来助推海丝历史文化研究的繁荣。但盛象之下也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特别是有质感且品质稳定的刊物依然不太多,且由于刊物日众,稿源不足,尤其是优质稿源匮乏的情况渐趋成为各刊物面临的常态。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关注到航海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潜力和发展空间,并有转向的实质努力,为该领域今后的发展及相应刊物的健康成长预埋了很好的种子。
(本文诸多资料得益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委员林瀚先生帮忙提供,谨表谢忱。
【作者简介】徐海鹰,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助理馆员。
①本文所讨论的刊物为狭义刊物概念,是指以刊发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性文章为主的期刊、集刊与系列出版物。
②“一带一路”对海外交通史研究的影响已被注意,详见王广禄:《“一带一路”建设带动海外交通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6月10日。
③据初步统计,在《海交史研究》的72期文章中,涉泉州的文章有150多篇,涉福建的有近70篇;涉郑和下西洋的有50多篇,涉伊斯兰文化的有40篇,涉市舶司近40篇;涉宋代的文章有近120篇,明代120篇左右,清代80余篇,元代近60篇。以上统计仅据题目关键词而进行,且有交叉情况存在,但基本反映了《海交史研究》刊文的大致情况。
关键词:一带一路;航海史;学术刊物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指导思想,对全球治理观念提出了创新的看法,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文化领域也是欣欣向荣,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气息,与之相关的博览会、展览、论坛乃至刊物等诸多方面在旧有积淀基础上不断累积、新生并发展,方兴未艾。以刊物①为例,原有的几大航海历史与文化类研究专刊均有不同层次的发展,新的涉海主题的历史类专刊、内部刊物迭次出现,甚至部分刊物开始专设海洋史类研究专栏,用以呈现海洋史研究的新貌并突显出刊物本身适应时代的变迁。以上这些,都反映了深具“一带一路”背景与特色的海洋史类刊物发展现状②。
1 专刊现状
“一带一路”提出之前,国内公开发行的航海历史与文化类学术专刊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于1978年合作创办《海交史研究》、广东社科院所属广东海洋研究中心于2010年创办的《海洋史研究》以及中国航海博物馆于2011年创办的《国家航海》。其中前者为期刊,后两者为集刊。
《海交史研究》为半年刊,是目前国内海外交通史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学术刊物之一,编辑部设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截止到2018年7月该刊已出刊72期。作为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期刊,《海交史研究》目前已被纳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受历史研究整体发展态势的影响,早期的《海交史研究》注重对海交史发展过程中标志性事件、个人、港埠与风物的关注,时段上则倾向于对唐宋、元与明初等航海文化显达期的呈现。作为泉州乃至福建重要的刊物,该刊彰显了以泉州乃至福建地方航海历史与文化为中心的学术关怀,而福建地区航海历史文化研究浓厚的氛围也为这份刊物注入了地方人文特色的魅力③。就办刊物模式而言,《海交史研究》与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会+一馆+一刊”的模式,对后来的博物馆期(集)刊创办极具启示意义。
近几年来,《海交史研究》刊文呈现的虽是目前国内海洋史研究的基本关注、研究范式与大致学术走向,但或许受刊物名称或定位的规束,《海交史研究》较注重展现海上交通路线及相关的交往活动的考察。且相对而言,《海交史研究》采用的域外学者文章相对偏低,对国外的中国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现状的反映不够充分。
作为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刊新秀,《海洋史研究》自创刊以来,其专业研究与编辑团队的强大力量和资源使该刊保持了很好的发展势头。2017年,创刊仅7年的《海洋史研究》成为CSSCI来源期刊之一。《海洋史研究》的依托机构为广东社科院海洋史研究中心①,该中心“强调海洋本位与世界视野,以华南区域与南海海域为中心,注重海洋社会经济史、海上丝绸之路史、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海洋信仰、海洋考古与海洋文化遗产等重大问题研究,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史研究体系”②。参照《海洋史研究》已出11辑所刊发文章可知③,该刊所体现的正是中心的定位与诉求:东亚海域及其周边地区是《海洋史研究》体现国际海洋史研究新动向与新视野的重要舞台。而与域外机构合办的优秀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结集、域外专家学者海洋史研究成果的集合聚拢等,都使该刊呈现了独树一帜的国际化视野与吐故纳新的气魄。
在三大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刊中,《国家航海》创刊最晚,所以注重对前辈办刊经验的借鉴,并在学习内化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成长。就已刊发的前20辑文章内容与主题而言,既有航线的传统考据类文章,也有学术新秀和体现新史料、新观点、新方法的研究成果的引入;同时注重主题的整合,通过专辑的方式,集合出版了《民生公司航运》《海关史研究》《招商局航运及丹麦》《挪威与中国海上交往》等四辑专辑④。在国际化方面,《国家航海》非常欢迎中外学者国际视野的航海史解读,所刊文章也不局限于中文,英文文章亦多全文刊载。例如,《国家航海》第18辑为全英文专辑,通过7篇英文文章展示丹麦、挪威与中国海上交往的历史。《国家航海》与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萧婷教授(Prof. Angela Schottenhammer)主编的《纵横:东亚世界交流史研究》⑤这一海外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刊物进行发文信息互刊⑥,在注重国外研究引进来的同时,也注重《国家航海》的国际推广。就周期来说,相对于其他两大刊物,《国家航海》有两高:一是出刊频率略高,短短7年多时间已出刊至第20辑,目前已基本固定为一年两辑;二是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率高,截至2017年,《国家航海》共有10篇文章被全文转载,《海洋史研究》为6篇,《海交史研究》为8篇。
港台地区亦有优秀的航海历史与文化期刊出现,如2015年10月,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研究中心的《季风亚洲研究》(History of Monsoon Asia)创刊,该刊虽以亚洲为重点关注区域,但并不限于此。作为半年刊,该刊已出刊3期,除了促进台湾地区与各地学者交流外,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系列会议文集、学人文集与专栏
在成系列的航海历史与文化学术会议论文集方面,中外关系史学会主办的会刊《中外关系史论丛》成果卓著,自1985年以来,已连续出版26辑,基本呈现了中国学者的海洋史研究成果、研究梯队成长及主题关注的变迁。除此之外,中国航海博物馆自2010年开馆至今,已举办6届相关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将每年会议论文结集出版,較成体系地展示了该领域近几年的研究现状⑦。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与边疆研究院自2013年开始,联合其他单位合办与环东海及海疆相关的学术会议,目前已经举办五届。第一届会议论文以《环东海研究》为名出版,主要刊发与海疆海防相关学术文章。据了解,之后的会议论文亦有出版打算并已进入相关流程。 另外,还有肇起于学术会议、但文集并非全部为会议成果的刊物出现,如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会与法国远东学院福州中心合办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该文集第一辑于1997年出版,10年间共出版四辑,前两辑均为会议成果。作为一本不定期出版的,以汉文﹑英文为主体的多文种学术研究系列论文集,主要刊登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论文﹑新版书刊的评价以及国内外学术动态。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以“丝绸之路”为关键词的学术研讨会陡然增多,与之配套的会议论文集多结集出版,并形成一定的系列。除此之外,部分关注航海史的研究人员组编了系列出版物,展现了以古代海上丝路之路研究为中心的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新貌。例如,2015年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召开首届筹海论坛,并于会上发布《筹海文集》第一卷,其中专辟“海洋历史与军事”专栏,其他南海与东海问题专栏也有部分航海历史类学术文章;2018年2月,《筹海文集》第三卷出版。又如,自2015年开始,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每年召开与航海历史文化相关的研讨会,相关会议论文亦均在次年以《海洋文明研究》为名结集出版,目前已经出版至第三辑。
学人文集方面,1997年,《广州与海洋文明》第一辑出版,收录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外关系史专业的师生在广州口岸史研究方面的若干研究论文。时隔20年之后,《广州与海洋文明》第二辑于2018年5月出版,所收论文以广州口岸研究为主,兼顾历史上海陆交通与陆路交通的有关内容。这一新的研究篇章的开启,也预示着后续系列即将成行。
专栏方面,由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主办、2007年12月公开发行的《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是以地方发展与需求为导向,围绕浙江海洋经济与管理、浙江海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区域社会变迁、浙江海洋文化等方面征集文章。该论文集目前已出版至第九辑,所刊文章虽不局限于历史回视,但涉及浙江区域航海历史与文化方面的文章占相当比例。
除公开发行的专刊与文集外,还有刊物适应时代发展,通过开辟航海历史文化研究专栏的形式,助动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的薪脉:1977年创刊的《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①,其2013年12月出刊的第26辑开始开设“海疆与海洋活动史研究”专栏,用以展示元代及其前后的海洋活动史;1988年创刊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②自2015年第4期开始,会不定期地以“海疆研究专题”“海疆专栏”“海疆研究”等专栏方式,刊发以中国南海为关注重心的海疆史研究文章;2011年开始创刊的《形象史学研究》③,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开设“妈祖文化与海洋史”研究专栏。
《南海学刊》是“一带一路”提出后新出现的社科期刊。2015年,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主管,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南海学刊》公开发行。作为地方期刊,《南海学刊》刊文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更突出展示南海问题研究与海南地方文化研究。发稿范围覆盖文、史、哲等人文科学和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多个领域。相对于前三大航海歷史与文化研究专刊,《南海学刊》根植于地方航海历史,并依托地方研究力量,长于展示“更路簿”这一深具海南地域特色的航海历史产物研究。
除海南外,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在新的国家政策面前亦积极行动。2015年,由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发刊,该刊设“文史论坛”“对策报告”等栏目,在兼顾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的同时,也对新时代海丝给予了极大关注。作为季刊,该刊目前已出版至第13期。
3 小结
综上所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航海历史与文化类学术刊物的成长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因此,仅从数量来看,专刊与文集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景象,部分刊物甚至通过专辟航海历史与文化专栏的方式来助推海丝历史文化研究的繁荣。但盛象之下也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特别是有质感且品质稳定的刊物依然不太多,且由于刊物日众,稿源不足,尤其是优质稿源匮乏的情况渐趋成为各刊物面临的常态。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关注到航海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潜力和发展空间,并有转向的实质努力,为该领域今后的发展及相应刊物的健康成长预埋了很好的种子。
(本文诸多资料得益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委员林瀚先生帮忙提供,谨表谢忱。
【作者简介】徐海鹰,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助理馆员。
①本文所讨论的刊物为狭义刊物概念,是指以刊发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性文章为主的期刊、集刊与系列出版物。
②“一带一路”对海外交通史研究的影响已被注意,详见王广禄:《“一带一路”建设带动海外交通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6月10日。
③据初步统计,在《海交史研究》的72期文章中,涉泉州的文章有150多篇,涉福建的有近70篇;涉郑和下西洋的有50多篇,涉伊斯兰文化的有40篇,涉市舶司近40篇;涉宋代的文章有近120篇,明代120篇左右,清代80余篇,元代近60篇。以上统计仅据题目关键词而进行,且有交叉情况存在,但基本反映了《海交史研究》刊文的大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