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由于农村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少,写作能力差,严重的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通过培养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培养;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其中第三条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第十四条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第十五条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三条要求集中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农村的中学生来说,课外阅读量很少,写作能力差,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这里谈谈自己在培养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方面的见解并和同行商榷。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激发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便会自觉地涉猎作品,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利用学生自身的因素激发求知欲
随着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便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就欲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欲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即阅读的积累能提高说话能力,提高理解能力,提高写作能力,最终能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利用教师的因素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需要一定的阅读环境,由教师一步步引导而产生,这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活泼的阅读情景。如提出一系列的阅读主题,让学生在阅读后对阅读主题作自由讨论;或者设置阅读疑问,让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和网上查询等手段,来解答阅读疑问;或者创设阅读材料的虚拟环境或亲临阅读材料的真实环境,获得阅读的真实感受;或者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活动,看谁的视野最广阔,知识最丰富,实行成果交流,资源共享,并且通过这种形式反馈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阅读情景,吸引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学习中体验到了阅读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逐渐巩固了原来的求知欲,形成了比较稳固的阅读兴趣。中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高涨的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中学生的求知欲迅速增强。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为学生寻找书源,让他们有书可读
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的条件有限,他们不可能象城市的孩子那样,可以经常去书店、图书馆,为了保证孩子们在课外有书读。我的作法是:
1.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开展课外阅读。学校的图书室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园地。图书室不仅仅是用来借书的,更应该是用来品书的。我们应积极利用学校图书室,开发现有资源,推荐名著、时文美文。
2.利用学生藏书,设立班级“阅览角”,组建读书互助小组,在班级中开展合作性阅读。动员每位学生每月向班级“阅览角”提供一册图书。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每隔1-2个月更换一次,这样就解决了阅读图书少的难题。我们可以在班级设计几个小小“讨论角”,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以增强读书氛围。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这样就可以形成浓厚的 “阅读组合”。
3.利用读报课、班会课推介优秀书报、期刊、读书网站。如《语文报》、《中学生阅读报》、《读者》、《青年博览》、《杂文选刊》、《小小说选刊》、《散文》等。
4.利用校园网、广播室、黑板报开辟《好书推荐》栏目,《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每周每月由家长、学生或老师向同学们推荐精品读物。这些图书有散文、杂文、诗歌、科普读物、名人传记等传统精品,如《科学博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四大名著、《名人传》等;也可以是热销图书等。
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现实中,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学生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并让学生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1.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时间的阅读实践中形成的。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做到:一要定书,即要读的书,一经选定,就要从头读到尾,养成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二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定自己读书的时间;三要定量,即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做到有计划地读;四是定记,凡读到精彩的词语、优美的句子都要勤摘录、勤记忆。这些习惯需逐步形成。因此老师要经常提醒督促学生。
2.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由于现在可读的课外读物太多,而农村学生除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内外作业外,可用来阅读的时间还是很多的,所以要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才能博览群书。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名人名言等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的书可用略读,还可浏览一些报纸、信息资料等。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要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
(1)多动手。要求学生读书时,动手标出文中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查阅工具书,弄懂了再读。
(2)多动脑。一是联系上下文想想不理解的地方是什么意思;二是找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句子、精彩场景、片断等,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好在哪里。
(3)动手动脑写一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积累好词好句并读一读,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的文章或课外书,还可练练笔、写一写心得体会,或者选精彩片断写一写。只要坚持这样做,收效肯定会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课外阅读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对提高农村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理解思维能力、文学写作能力都有很大作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培养;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其中第三条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第十四条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第十五条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三条要求集中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农村的中学生来说,课外阅读量很少,写作能力差,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这里谈谈自己在培养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方面的见解并和同行商榷。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激发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便会自觉地涉猎作品,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利用学生自身的因素激发求知欲
随着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便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就欲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欲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即阅读的积累能提高说话能力,提高理解能力,提高写作能力,最终能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利用教师的因素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需要一定的阅读环境,由教师一步步引导而产生,这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活泼的阅读情景。如提出一系列的阅读主题,让学生在阅读后对阅读主题作自由讨论;或者设置阅读疑问,让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和网上查询等手段,来解答阅读疑问;或者创设阅读材料的虚拟环境或亲临阅读材料的真实环境,获得阅读的真实感受;或者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活动,看谁的视野最广阔,知识最丰富,实行成果交流,资源共享,并且通过这种形式反馈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阅读情景,吸引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学习中体验到了阅读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逐渐巩固了原来的求知欲,形成了比较稳固的阅读兴趣。中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高涨的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中学生的求知欲迅速增强。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为学生寻找书源,让他们有书可读
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的条件有限,他们不可能象城市的孩子那样,可以经常去书店、图书馆,为了保证孩子们在课外有书读。我的作法是:
1.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开展课外阅读。学校的图书室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园地。图书室不仅仅是用来借书的,更应该是用来品书的。我们应积极利用学校图书室,开发现有资源,推荐名著、时文美文。
2.利用学生藏书,设立班级“阅览角”,组建读书互助小组,在班级中开展合作性阅读。动员每位学生每月向班级“阅览角”提供一册图书。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每隔1-2个月更换一次,这样就解决了阅读图书少的难题。我们可以在班级设计几个小小“讨论角”,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以增强读书氛围。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这样就可以形成浓厚的 “阅读组合”。
3.利用读报课、班会课推介优秀书报、期刊、读书网站。如《语文报》、《中学生阅读报》、《读者》、《青年博览》、《杂文选刊》、《小小说选刊》、《散文》等。
4.利用校园网、广播室、黑板报开辟《好书推荐》栏目,《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每周每月由家长、学生或老师向同学们推荐精品读物。这些图书有散文、杂文、诗歌、科普读物、名人传记等传统精品,如《科学博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四大名著、《名人传》等;也可以是热销图书等。
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现实中,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学生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并让学生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1.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时间的阅读实践中形成的。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做到:一要定书,即要读的书,一经选定,就要从头读到尾,养成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二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定自己读书的时间;三要定量,即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做到有计划地读;四是定记,凡读到精彩的词语、优美的句子都要勤摘录、勤记忆。这些习惯需逐步形成。因此老师要经常提醒督促学生。
2.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由于现在可读的课外读物太多,而农村学生除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内外作业外,可用来阅读的时间还是很多的,所以要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才能博览群书。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名人名言等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的书可用略读,还可浏览一些报纸、信息资料等。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要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
(1)多动手。要求学生读书时,动手标出文中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查阅工具书,弄懂了再读。
(2)多动脑。一是联系上下文想想不理解的地方是什么意思;二是找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句子、精彩场景、片断等,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好在哪里。
(3)动手动脑写一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积累好词好句并读一读,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的文章或课外书,还可练练笔、写一写心得体会,或者选精彩片断写一写。只要坚持这样做,收效肯定会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课外阅读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对提高农村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理解思维能力、文学写作能力都有很大作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