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好一个个问题情境。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05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因此,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一个个问题,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枯燥、平淡的问题如同嚼蜡,不但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且会使学生厌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此意,教师要精心将问题设计到每个情景中,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来解决问题。
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困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两个要素:一是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有联系,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索和探究;二是要有新的要求,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基于此,对问题情境的创设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设计概念的发生,扩展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数学学习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扩大或重新组织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掌握到何种程度,然后再考虑数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提出问题,确保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数学知识相互作用。
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问题情境创设中,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如果仅按照教科书的叙述,直接给出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可能会疑虑重重,如产生这个数学模型是从那里来的呢等疑问,这种把概念作为“结果”直接抛给学生的教法,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效的认知结构。数学教学不应是“结果”的教学,而是“过程”的教学,在概念的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将思维过程暴露给学生。所以我们从复习制作折线统计图开始逐层设计问题。
创设此类问题,可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设计学习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思考的线索,他们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自己动了脑筋,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在交流中内化了新知识,构造和改正了自身的认知结构,同时也消除过滤,在头脑里牢固地建起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创设应用的问题情境
应用的问题情境就是将书本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提出的问题贴近学习和生活。
旅游时,有的同学能拍出很好的照片,有的却不能。问:应该把主要的景物摄在哪里才能使照片协调、悦目呢?很自然地引出“黄金分割”,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很想了解0.618这一奇妙的数字。当看到镜中的像是在用右手向左梳头发时,问:镜前的人在做什么动作?这就是轴对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真正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创设此类问题,不仅能加深他们对一节课的印象,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数学是有用的,使数学课堂的教学趋于趣味性,令学生逐步喜欢上数学。
三、创设迷惑的问题情境
迷惑的问题情境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创建一些是不能够成立或矛盾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困惑,从而引出新的知识。
在讲有理数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入:南京今天的气温为10℃,而在我国北方的城市哈尔滨已达到零下10℃,但温度是绝不相同的,那我们如何区分是南京的气温高还是哈尔滨的气温高呢?同学们感到很迷惑时,教师就引入新的概念——负数。
创设此类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四、创设一题多解的问题情境
一题多解的问题情境就是特意设计多种解法的题目,通过对各种不同解法加以比较,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竞争的氛围,让他们在竞争中感受到解题的乐趣。
已知,2是方程x mx-6=0的一根,则m=_________,另一根为_________。
这个题目很明显是考查根与系数的关系,但有的学生不知如何处理。这时可以考虑前面学习的代入法,同样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要考虑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训练解题能力,寻找最佳方法。使优等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使差等生更乐于向前追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题问题中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事实,成为发现者,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厂中学 210000)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05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因此,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一个个问题,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枯燥、平淡的问题如同嚼蜡,不但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且会使学生厌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此意,教师要精心将问题设计到每个情景中,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来解决问题。
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困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两个要素:一是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有联系,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索和探究;二是要有新的要求,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基于此,对问题情境的创设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设计概念的发生,扩展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数学学习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扩大或重新组织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掌握到何种程度,然后再考虑数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提出问题,确保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数学知识相互作用。
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问题情境创设中,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如果仅按照教科书的叙述,直接给出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可能会疑虑重重,如产生这个数学模型是从那里来的呢等疑问,这种把概念作为“结果”直接抛给学生的教法,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效的认知结构。数学教学不应是“结果”的教学,而是“过程”的教学,在概念的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将思维过程暴露给学生。所以我们从复习制作折线统计图开始逐层设计问题。
创设此类问题,可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设计学习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思考的线索,他们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自己动了脑筋,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在交流中内化了新知识,构造和改正了自身的认知结构,同时也消除过滤,在头脑里牢固地建起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创设应用的问题情境
应用的问题情境就是将书本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提出的问题贴近学习和生活。
旅游时,有的同学能拍出很好的照片,有的却不能。问:应该把主要的景物摄在哪里才能使照片协调、悦目呢?很自然地引出“黄金分割”,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很想了解0.618这一奇妙的数字。当看到镜中的像是在用右手向左梳头发时,问:镜前的人在做什么动作?这就是轴对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真正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创设此类问题,不仅能加深他们对一节课的印象,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数学是有用的,使数学课堂的教学趋于趣味性,令学生逐步喜欢上数学。
三、创设迷惑的问题情境
迷惑的问题情境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创建一些是不能够成立或矛盾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困惑,从而引出新的知识。
在讲有理数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入:南京今天的气温为10℃,而在我国北方的城市哈尔滨已达到零下10℃,但温度是绝不相同的,那我们如何区分是南京的气温高还是哈尔滨的气温高呢?同学们感到很迷惑时,教师就引入新的概念——负数。
创设此类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四、创设一题多解的问题情境
一题多解的问题情境就是特意设计多种解法的题目,通过对各种不同解法加以比较,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竞争的氛围,让他们在竞争中感受到解题的乐趣。
已知,2是方程x mx-6=0的一根,则m=_________,另一根为_________。
这个题目很明显是考查根与系数的关系,但有的学生不知如何处理。这时可以考虑前面学习的代入法,同样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要考虑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训练解题能力,寻找最佳方法。使优等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使差等生更乐于向前追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题问题中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事实,成为发现者,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厂中学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