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星星的夜晚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n1985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识康小时的时候,她还是姜婉思。
  我盯着成绩单上的“康小时”三个字,以为是印错了。直到看完所有名字,才断定康小时就是姜婉思。我回头朝姜婉思的座位看看,她没在。我继续对着成绩单自言自语:“原来姜婉思还叫康小时啊!”说完一抬头,发现一圈人围着我。我一直把和我关系好的同學称作“我们这一圈人”。现在,这一圈人里除了我自己和姜婉思之外,都在围着我。当然,姜婉思依然没回到座位。
  我问她们:“你们是不是都知道了?”她们集体点头,压低了声音对我说:“你千万别问她为什么,也别当面叫她康小时,都是人家的伤心事啦……”我的右肩随后感到了一阵酸麻,我只记得她们当中谁把最后那个“啦”字拉得很长,不记得是谁一直按着我的右肩。我说:“康小时哪有姜婉思好听!”我说完,一圈人就散了。我又朝姜婉思的座位看看,还是没人。既然我们这一圈人都知道了,只有我不知道,那我肯定是“被”蒙在鼓里的。这还不够格说是怨恨,只是有点不舒服。每当我不舒服的时候,我就想想我和姜婉思友谊的开始。
  我依然能够回忆起姜婉思画立方体的那个下午。那个下午,如果站在讲台上只能看见一片黑脑袋,我的黑脑袋是其中之一。我的耳朵告诉我,老师看腻了我们这些黑脑袋,高跟鞋开始敲击教室里仅有的两条狭窄过道。她说:“都好好琢磨琢磨题怎么做。”我的笔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旋转,然后它掉了,动静响亮。我听了话,真的一直在想:“这题怎么做啊?答案是多少啊?”我不仅脑袋里想,还反复嘟囔出来,如念经。
  我没算出结果。简单的立方体和庞大的数据产生了某种其妙的反应,总不能画出来吧?姜婉思真的画出来了:她用一把12厘米刻度尺作图,已勾勒出十多个小立方体,旁边还标注了比例尺。她很快就要得出结果了,她笔下密密麻麻的立方体都是结果。欣赏姜婉思画出的结果即将成为我最大的乐趣。
  “都没算出来?那我来给大家讲。”如果此时站在讲台上,可以看清楚每个人的脸,我的脸是其中之一,因为我把黑脑袋换了一个角度。
  可是,我把结果说出来了。
  “那你上来讲讲。”老师抽出了一支长粉笔。
  “姜婉思算出来的。”我说。
  姜婉思接过老师手中的长粉笔,上去了。黑板槽里杵着一副木质三角板,比我们平时用的大了数倍。姜婉思用其中一个三角板定好比例尺,执着地画着她的立方体。但她并不熟练,许多直线都画歪了。我觉得不如她本上画得顺眼,于是又瞥了瞥她的本。这个图要占用半壁黑板,或者说,一道复杂的填空题要占用半壁黑板,总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好了好了,我们都看明白了,你回去吧。”老师擦掉了那些歪歪扭扭的立方体,保留了结果。她说姜婉思画的不是出题人的意图,我们还是要“算”出结果。
  我用红笔抄下了老师重新写在黑板上的步骤,并且做了重点标记。我看了看右边的姜婉思,姜婉思看了看左边的我。若干年后,我的数学知识只剩下了加减乘除,足以支撑正常生活,然而姜婉思画的那些歪歪扭扭的立方体还时常刺着我的眼。
  我还想看看右边的姜婉思。
  我始终没学会骑自行车,这还是因为姜婉思画立方体的那个下午。
  讲完那道题就放学了。马路上已有无数辆自行车经过我,它们的主人和我穿着同样的校服。我由马路拐进一条寂静的巷子,回家。
  姜婉思也在这条巷子里,她一捏闸,就连人带车停在我旁边。
  “你家也住春江花月?”我家住春江花月小区,这条小巷是通往春江花月小区的唯一捷径。
  “我家住西三教,可以骑车捎你一段。上来吗?”西三教的确离春江花月不远。姜婉思的书包放在前面的车筐里,我背着书包坐在后座上。书包坠得我整个身子向后仰,我担心自己栽下去,但这显然比一个人在巷子里踽踽独行好得多。
  我在小区门口张望不远处的西三教,那里有西三教菜市场和拆了许久都没拆完的二层楼。“我早晨买菜,菜市场门口聚了一批人,拉着白条幅,好像是索要拆迁补偿款的……”吃晚饭时,我母亲对我父亲说。她不希望春江花月附近这唯一一个大型的菜市场也一起拆走。
  我就是从那天起坐姜婉思的车放学、回家。
  姜婉思喜欢骑快车,尤其在巷子里。我常觉得,在巷口眨一下眼的功夫就到了家。
  我问姜婉思:“为什么骑那么快?”是在马路上,她以正常速度行驶时问的。
  姜婉思没听清她身后的声音:“你说什么?”
  “我说,你为什么骑那么快?”我放大了分贝。
  “这还叫快?”姜婉思没有说话,可能没来得及说话就被三五个男同学抢白。他们突然撞了我们,潇洒地在前面喊:“有本事追啊!”夹着几声呼哨。
  姜婉思骑快了,在马路上。她说:“你坐好!”巷口就这样远去,我错过了熟悉的回家捷径。与此同时,姜婉思的自行车在“嘎吱嘎吱”响,我想到了一个词——散架。我必须要在散架前跳下来,回到巷口,回家。
  “算了别追了我先下去了……”语速如风,姜婉思肯定没听见,但我只想跳下去。我跳下去,扭伤了脚。我不知道姜婉思的情况,也许比我伤得更重,也许我们开始不久的友谊就此终结。
  我的脚第二天就好了,这让我愧疚和侥幸并存。如果姜婉思看见我一瘸一拐,就没有理由怪我中途下车。只是我不想让其他人也看见我一瘸一拐,只是我不想解释那个小插曲。
  “放学一起走吗?可以骑车捎你一段。”姜婉思却没怪我,她传给我的纸条上写道。
  我在纸条上加了个“好!”就像老师给我们批改作业——她看到谁的作业好,就要在批语之外加一个“好”字,并且在“好”字后面再加一个叹号,传达自己的激动之情。我其实更想画一个问号,我想问姜婉思我下车之后发生了什么,她有没有追上他们。
  姜婉思没有“捎我一段”。她推着自行车,依然把自己的书包放在前面的车筐里。我把我的书包放在后座上,我们并排走。
  我问:“不会再有人撞我们了吧?”这也是我那天当面对姜婉思说的第一句话。   她答:“当然。再也不会有人撞我们了。”
  “……”
  “那天,我追到十字路口,看见他们和对面来的车撞了。其实我跟他们都没看红绿灯,只是他们快了几秒。唉!要是不出意外,我是能追上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莫名其妙地背了这句话。
  “……当他回首往事时既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姜婉思却把后面几句话接了下去。她继续说:“人都没事,就是自行车得好好修修。”
  老师在上午大课间的时候找过姜婉思,没有追究谁先撞了谁、谁又追的谁,她明智地选择了“各打五十大板”。“本来就是他们撞的我们!老师还说,女孩应该文静点。她就是偏袒男生,女老师都这样!”
  姜婉思告诉我,老师最后说的一句话是“这件事到此为止”。我们只是好奇老师如何得知了事情的经过。老师知道我们每个人的秘密,我们对此无能为力。但这也成了我和姜婉思共同保守的秘密,即使我们这一圈人也无权知晓。
  我们在春江花月门口拉钩:“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姜婉思说,女老师都偏袒男生。很快我就发现姜婉思的结论并不严谨,因为老师单独给了她一箱饼干。时至今日,我也觉得应该用“箱”这个量词,虽然它的大小更接近一个普通鞋盒。放鞋只能放一双,但放饼干可以放无数——我当时就是这么衡量的。并且,此前我只听说过学生和家长单独给老师送礼物。
  我还是和往常一样坐姜婉思的自行车回家。姜婉思从办公室出来,拎着那箱饼干。她问我:“老师刚给的,一起吃吗?”我扫了饼干一眼,说:“老师给你的。”说完就走。姜婉思叫住我,她的话题转得有些突兀:“通向樓顶的门今天开了,你不上去看看吗?”我确实一直对楼顶充满好奇,越上不去,越觉得那是个空旷而神秘的所在。姜婉思的主意让我无法拒绝。我们一起上了楼顶。
  楼顶上只有我、姜婉思,我的书包、姜婉思的书包,以及姜婉思的一箱饼干。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朝下看,有一瞬间我忘记了那箱饼干的存在。姜婉思起先跟我一起朝下看,不一会儿她就坐下了。我知道她要坐下来拆开那箱饼干,她没有一瞬间忘记了那箱饼干的存在。
  “吃饼干吧!”她等我过去一起吃。我过去,坐下,伸手拿出一块,发现是一颗星星。我把星星塞进嘴里,“咔嚓咔嚓”地嚼。
  姜婉思伸手抓出一把,“全是星星”,她说。她和我一样,也把星星塞进嘴里,“咔嚓咔嚓”地嚼。
  “你不应该说老师偏袒男生,她只把饼干给了你一个人。”除了那天的事,我想不出任何理由。
  “这是两回事。她才不是因为那件事给我饼干的!”
  “那为什么?”
  “……”姜婉思又抓出一把星星,都塞进嘴里。
  “小心噎着,没人跟你抢!”我抓的星星比姜婉思少些。我们按照各自的节奏“咔嚓咔嚓”,然后再同时抓起一把,同时塞进嘴里,同时“咔嚓咔嚓”。最后,饼干的碎屑混合着唾液滞留在我的口腔中,我的牙床和喉咙都麻木了,嚼不动也咽不下。我相信姜婉思当时和我的感觉一样,因为我们同时翻出书包里的水。我们都没噎着,我们只是吃腻了、吃累了。
  天色渐晚。临走时,姜婉思将一把星星从楼顶抛下。它们散开、触地、化为齑粉,也可以说它们随风而逝,因为我们甚至连触地的声音都听不到。
  姜婉思把书包和剩下的饼干一起放在前面的车筐里,我还是背着书包坐在后座上。
  我进家门时,母亲正剥蒜,剥好了就放进旁边的大玻璃罐里。她问我:“今天怎么回来晚了?”我告诉她学校有事。
  “你爸也没回来。我还提醒他回来的路上买醋,等着炒菜、腌腊八蒜呢。”再过一星期就是腊八了,我仿佛才意识到外面的风很大。而半小时前,我正和姜婉思坐在学校的楼顶,就着冷风吃饼干。我回到自己的卧室,只想站在暖气旁。
  当晚的醋溜土豆丝流露着不同于以往的口感和味道。按照我母亲的说法,这土豆不是从西三教菜市场买的,我们不太适应:“西三教的事闹大了,听说都出人命了……抗议的抗议,瞧热闹的瞧热闹,谁还有心思卖菜啊……菜市场是没法去了,咱小区的人以后要买菜,要么起早点赶早市,要么走远点去超市……今天这土豆、蒜,都是我从超市买的……”母亲的话我听得心不在焉,它们断断续续传到我的耳朵里,大致是这样的意思。
  “你同学家不就住西三教吗?是不是叫姜婉思的那个同学?”我父亲突然问我。我常在家提起姜婉思,但是听父亲念出这个名字时,我还是觉得别扭,就像当时吃的醋溜土豆丝一样别扭。
  “是姜婉思。不过从来没听她说过什么出人命的事啊。之前不是总说城中村改造之后,西三教每家能分好几套房子吗!”春江花月始终是平静的,我实在无法相信自家小区附近能闹出人命。
  “跟你同学说,让她回家注意安全。还有,以后学校没事就早点回家。”我母亲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对我说“放学早点回家”。今天我回来晚了,还说“学校有事”,于是我母亲又开始强调“学校没事就早点回家。”她担心我,也担心蒜:“今年腌的腊八蒜不知道能不能绿,超市卖的蒜不如菜市场的好。”
  我盯着那个盛满了蒜的大玻璃罐,蒜瓣留下的空隙都由米醋填充。在米醋的映衬下,更显得蒜白如玉。我期待一星期之后白玉能够变成翡翠。
  一星期之后,姜婉思成为了康小时,白玉却没有变成翡翠。
  我没有对姜婉思说过“回家注意安全”之类的话,也不知道会不会对康小时说。
  “看看,超市卖的蒜就是不如菜市场的好!”腊八了,我母亲拧开盖子,从玻璃罐里夹出几瓣蒜,放在白色的小碟里。
  蒜白如玉。
  我们这一圈人一起跑步。我们站成一排,互相搭着彼此的肩,也堵住了跑道。我右边是康小时。
  我们当然还是叫她姜婉思。我听到姜婉思这三个字,就像吃了那天的醋溜土豆丝一样别扭。这几天,我不再和姜婉思一起回家,甚至故意绕远路避开那条巷子。我只想避开康小时。
  当我们这一圈人在一起时,我无法再避开康小时。跑完一圈,康小时看看左边的我,我看看右边的康小时。我们一起散步,以极慢的速度。我注意到她穿了一双颜色鲜亮的鞋,该是新买的。我说:“这双鞋好漂亮。”康小时说话时鼻音很重:“嗯,还行吧。”
  “我今天没骑车子,放学后一起走吧。”天越来越冷了,想来在冷风中骑快车殊非易事。
  “不了。我想走快点,七点之前到家。”我终于将母亲的话转告给了康小时:“我妈说,最近西三教不太平,你自己回家注意安全。”如果当时康小时提出骑自行车带我回家,我就不知道该怎么拒绝了。“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就不会拒绝了吧?”我后来无数次地想。
  我拒绝了康小时,或者更确切地说,康小时拒绝了我。康小时永远地拒绝了我。
  期末了,我们这一圈人开始讨论寒假计划。康小时只听我们讲,自己从来不说。哪怕我们问她,她也总是一句“不知道,还没想好”。我感觉康小时的眼睛是肿的。期末了,用功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新的成绩单上没有姜婉思,也没有康小时,而是少了一个人。她的桌子空了,老师说她们家搬到了甘肃天水——这个陌生的地名只能让我联想到狭长的河西走廊。我朝那个空座位看了看。我们这一圈人又围住了我,这次她们也不知道了,我从她们吃惊的表情中能看出来。我冲她们摇了摇头,然后我们一起摇了摇头。我曾经和姜婉思在春江花月门口拉钩保密:“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尽管她还有无数的秘密瞒着我这个最亲近的朋友。只有老师知道我们每个人的秘密,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人离世后就会变成天上的一颗星”,当我和姜婉思在楼顶吃饼干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种说法。那天晚上有没有星星我没注意,但我想是没有的,因为星星都被我们俩吃了。
其他文献
秋风  当一片枯叶告诉我  秋天已到,涼  便在心里安了家  远处,乡亲们在田野里劳作  刚从桑拿房里走出来的果园  此刻,似乎有些疲备  有些憔悴,渐渐失去  往日的生机  早已泛滥的乡愁  从成片成片的田野  开始蔓延,一直蔓延到  寂静的农家小院  幸好,有秋风知我  秋风把愁楚一扫而光  我将随着秋风的速度  把月圆的消息  告诉远方的亲人  秋叶  你终于来到窗前  我已等得太久  从春
期刊
然后  当然后没有了然后,  誓言或者憧憬便如泥牛入海覆水难收,  此刻心潮归于寂灭,  曾经拥有不过是明日黄花,  一叹一咏,一觞一斛,  如鲠在喉;  古桥旁的希望渐渐老去,  顿足,  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朦胧里,薄烟处,  寂静,萧索。  迷途  记不得迷过多少次路,  四周的景色陌生又模糊,  零落在街头的绿色植物,  吃吃的摇头晃脑嘲笑我的有眼无珠,  只有掩藏在行囊里的孤独,  
期刊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这么一个历史人物不得不提。是他,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是他,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支海军,是他,缔造了大清王朝的“同治中兴”。不错,他正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历史上,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卖国求荣的千古罪人,有人说他是有所作为的一代名臣。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一起走进那段血色峥嵘的岁月,一起去探寻历史的真相,客观、公正、全面地去了解、评价李鸿章这一历
期刊
1  李云艳一夜没有回来。  陈锦英夜里打牌回来,看床上四个孩子睡得横七竖八的,却没有她,以为她是去哪里串门说话去了。暗骂一声“这X女人”,就脱鞋上床睡了。第二天醒来,去楼下厕所撒了很长一泡尿,又里外看过一遍,才意识到李云艳是一夜没有回来。  他回到楼上,一屁股在床上坐下去。用旧的床垫里的弹簧发出“吱吱扭扭”的声响,像是被谁抓在手里的麻雀,努力挣脱受束缚的翅膀。他把手竖起来撑住下巴,睁着眼,看着面
期刊
赵传歌:“社会并不需要我们这样病态的人,但我们却十分需要一个病态的社会。”  上  不喜欢暖冬,这样暧昧的温度,让人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躁到着火点,与周身空气轻轻地一摩擦,便可以燃烧,将自己火烧火燎得只剩下一堆骨灰,暖冬的风再轻描淡写地鼓鼓腮帮子,我就可以从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球上,恶狠狠并静悄悄地消失了。  不妙,我开始恐慌了。  这几天,我一直在琢磨一件事,琢磨得顿顿吃不好,晚晚睡不着,琢磨得
期刊
导论  近年来,“我的诗篇”几乎成为诗歌界、文化界、乃至媒体界的一个“现象级”事件。之所以称之为一个事件,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个包括文本、影音、朗诵会、研讨会等诸多内容形式在内的综合文化实践方式。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无疑又构成一个更大的“文本”。想要有效介入这一现象,恐怕必须要从文字文本与文化文本这两个层面来进行考察。而对文本的解读,颇为便宜的一个方式就是从人称代词入手。因为人称的使用与变换暗示了基本的
期刊
一  安化是湖南中部的一个小城,像其他带“化”字的地方如敦化、遵化、德化一样,并不以历史悠久著称,也不像安阳、安源、安庆那样有名,但安化还是值得一去,最好在春天。  从长沙出发,经益阳,越桃江,过敷溪,就进入了安化地界。路在长满毛竹茶树的山间穿行,一不留神,一片宽阔的河面不知何时已经奔涌到眼前,安化近了。  这宽阔的水面是资江,冲过雪峰山的重重阻隔浩荡而来,江往东行,人向西走,愈加觉得急湍,仿佛天
期刊
细雨随微风飘下,灰瓦与发霉的白墙间,一片片灿黄的油菜花,或有身穿蓝印花布的江南美女,手持油纸伞慢步其中……我以为这是最美的皖南。  小时候对于江南挥之不去的向往,总是受制于居所的遥远,转眼间,过了而立之年,我时常想起徽南尚缺的行程。上一次在深冬到江西因为梅岭以及庐山的雪,断然离去,返了北方。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决定从武夷山向北入江西,恰好又是初春。这是入江西的第三次,先过上饶拜访故友姚牧云和她的父亲
期刊
孩子的心是宗教性的,她自始至终与在她眼前映现的世界保持一致。诸多他不能理解和经历的事物,一经孩子的心灵审视,瞬间就能激起恰如其分的原始反应,她最清澈的情感涟漪会与眼前的一切即刻建立彻底的联结,这便是我长久恪守的信念。一直以来,对社会的恐惧充斥着我的心灵,我越是隐身于这心底的花园,越是在人群中无所适从,我们操着同样的语言,同样举起欢庆的酒杯,同样在生活的旋轴上疾驰如风。可总有一个隐约但坚韧的声音告诫
期刊
打架斗殴袭击军人、聚众闹事扰乱治安、阻碍交通威胁政府、聚赌嫖娼私藏枪械、侮辱妇女奸淫幼女、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敲诈抢劫伤害无辜……除了没有命案,枪决死刑犯布告上的一切恶词,都可以加到二铁棍其实就是二花生的头上,实在是个无恶不作的流氓头子,死有余辜,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走路的人大体分两种类型,有的人看到绿灯就走,有的人不管红灯绿灯只管走,前一种人走路不一定安全,有意无意闯红灯的车辆照样形成威胁,后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