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元时期是我国四川地区人口变化比较剧烈的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本文从研究宋元时期四川地区人口的变化情况为切入点来探析宋元时期四川地区人口变化状况、原因及其影响。
关键词:宋元;四川;人口变化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宋元时期的四川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历史变革。无论是人口或者是经济在全国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是,到了南宋末年以至整个元代,四川人口比宋代减少95%以上,由于人口的大量减少,四川行省的税粮数仅为16574石,不但大大低于经济发达的江浙、江西行省,而且也低于陕西、云南行省。四川税粮数不足全国税粮总数的1%,居全国倒数第三位。终元之世,四川经济都未得到显著的恢复和发展。
一、宋元时期四川地区人口状况
若以《元丰九域志》所载全国1650多万户,则宋神宗时全国在籍人口约一亿一千余万。而宋代四川的人口,在崇宁三年(1104年)达到198万户,就算按每户五口推算,大约有990万口。到了淳熙二年(1175年),户二百五十九万,口七百四十二万。
《宋史》记载:“成都府路。府一;州十二;军二:监一;县五十八。南渡后,府三;州十一;军二。淳熙二年,户二百五十九万,口七百四十二万。”宋代的“口”只计算成年男子,同龄妇女及未成年人未被计算在内。显然,实际人口数要大于“口”的兩倍。即使按两倍计算,四川人口在1175年(淳熙二年)至少有一千五百万,如果按三倍算,甚至可能有二千二百万人。但是到了一百多年后,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四川人口却萎缩到百万人以下。《元史》记载: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九、府三。至元二十七年,所有数据合计98538户,615826人,其中夔路包括现在的湖北西部。
二、宋元时期人口剧烈变化之原因
四川地区的人口由宋代的二千多万锐减到元代的近百万人口,数量是十分惊人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死于宋末四川的抗蒙战争
这场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不少时期都是在四川开战的,蒙古军先后四入成都。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蒙古军队在四川人民的顽强抵抗之下所进行的报复性屠杀更是极度的惨酷“屠成都.焚眉州,蹂践邛、蜀、彭、汉、简、池、水康,而西州之人,十丧七八矣。”(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在不少地方出现了“食尽,人相食”(《元史·张珏传》)的惨剧。
特别是在若干争战激烈之区蒙古军更是“穷幽极远,搜杀不遗,僵尸满野,为寒心”(阳材《上宣价余根隐书》)。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的记载;有“营之通都大邑,今为瓦砾之场;昔之沃壤奥区.今为膏血之野。青烟弥路,白骨成丘,哀恫贯心,疮痍满目”(引文同上)的记载。这些文字难免有某些夸张的成分、但经济极度残破,人口急剧锐减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二)人口的大量迁徙
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有些地区的人口大量向外迁移。蒙古灭宋之役,激战的主要地区是在四川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广大人民为逃避战火,大规模的相率南迁就是很自然的事情“蜀人多奔东南”(《宋史》卷32《高宗本纪》)
(三)隐匿、逃亡
自秦汉起,各个王朝都对人口的统计十分重视,千方百计要弄清自己所控制的人口数量。这是因为劳动者是基本的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是统治者剥削主要的对象。另外,人多兵多,人多服劳役的人多,统治者就不能不搜刮人口,以充实兵员和掌握更多的役使人口。但,因为人口有税,还要服劳役,劳动人民就不能不隐瞒人口,以逃避剥削和压迫。从而使大量的流亡人口无法统计。
三、人口变化对四川产生的巨大影响
五代时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政权更迭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四川因地理位置特殊,受战争影响较小,社会经济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进入宋代,四川社会经济更是进入高度繁荣的时代。
人口的变化促进了四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农业发达主要表现在兴修水利、耕作技术的改进、水稻种植和坡地建造梯田,土地利用率提高。《宋史》卷八九《地理志》载,川峡四路“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因而“民食稻鱼,凶年不忧,素不愁苦”。宋代四川农业耕作技术水平的优化,提高了单位产量,粮食总产量仅次于农业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成为了宋代的粮仓。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川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茶叶产量跃居全国第一此同时,四川的茶叶生产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产量占了全国的一半以上。盐业生产自给有余。造纸、印刷驰名全国。宋以前,西南商业大都会仅成都一地。入宋后,一批新兴商业城市迅速崛起,如梓州、果州、利州、渝州、夔州、阆州、兴元府、洋州等商业发达的城市。
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也得到空前发展。目前已发现的印刷品实物可知产地者基本都出于四川地区。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臻于完美,大规模发展的时期,四川仍是全国的三大中心之一,宋初在成都完成了世界印刷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工程:印刷《开宝藏》,共5048卷,有1067部经书,刻板13万块。世界上出现得最早的纸币也在四川,表明此时的四川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并不落后于其他地区。
儒学发展到宋代,产生了一大批理学家,如北宋时的程颢、程颐,南宋时的朱熹等,四川地区也有一些著名的理学家,在全国有着一席之地。如宋初安岳人陈抟,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称他为“方外之士”。张栻是南宋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大师,并且友好往来,被认为是共同接续了北宋以来的道学。宋代是史学最发达的时期,而宋代四川的史学则尤为发达,“宋一代之史学实在蜀”。(刘咸炘、《推十书·史学述林》卷5)两宋时期,在朝廷担任各种史官的四川人有130多人,私修历史著作的也有60多人,其中不少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宋代四川还涌现出许多全国知名的文学家,“三苏”不用多言。中江人苏舜钦,是北宋时诗文革新运动的前驱和著名诗人,著有《苏学士集》。五代时期,西蜀和南唐就是全国两个绘画艺术中心,宋代时候,四川地区的绘画艺术又有新的发展,涌现出了大批著名画家,据不完全统计达70人之多。其中苏轼的枯木怪石和文同的墨竹,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但是从绍定四年(1231年)蒙古军队攻入四川起,到1279年四川为元军全部占领止,四川内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蹂躏。战争破坏了四川社会的和平、安宁和正常生产劳动的条件;使大量人民死伤、逃亡,失去了发展社会经济的人力资源;战争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使之丧失了进行再生产的经济条件。从北宋到南宋前期四川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和摧残,使其倒退和衰落。四川的人口大量锐减。到元代,四川行省的税粮数仅为16574石,不但大大低于经济发达的江浙、江西行省,而且也低于陕西、云南行省。四川税粮数不足全国税粮总数的1%,居全国倒数第三位。盐茶酒业到元代仍未得到恢复。宋代四川蓬勃发展起来的井盐业,在元代仅存盐场12处,共95井。元代四川的酒课,在各行省中居倒数第三位,醋课居各行省中倒数第二位。商税不但大大低于江西、陕西等行省,甚至比甘肃行省还少。四川在宋代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中心和产茶中心,在元代也一落千丈,退居无足轻重的地位。终元之世,四川经济都未得到显著的恢复和发展。
总之,从古代四川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社会的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长期的战乱,必然使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关键词:宋元;四川;人口变化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宋元时期的四川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历史变革。无论是人口或者是经济在全国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是,到了南宋末年以至整个元代,四川人口比宋代减少95%以上,由于人口的大量减少,四川行省的税粮数仅为16574石,不但大大低于经济发达的江浙、江西行省,而且也低于陕西、云南行省。四川税粮数不足全国税粮总数的1%,居全国倒数第三位。终元之世,四川经济都未得到显著的恢复和发展。
一、宋元时期四川地区人口状况
若以《元丰九域志》所载全国1650多万户,则宋神宗时全国在籍人口约一亿一千余万。而宋代四川的人口,在崇宁三年(1104年)达到198万户,就算按每户五口推算,大约有990万口。到了淳熙二年(1175年),户二百五十九万,口七百四十二万。
《宋史》记载:“成都府路。府一;州十二;军二:监一;县五十八。南渡后,府三;州十一;军二。淳熙二年,户二百五十九万,口七百四十二万。”宋代的“口”只计算成年男子,同龄妇女及未成年人未被计算在内。显然,实际人口数要大于“口”的兩倍。即使按两倍计算,四川人口在1175年(淳熙二年)至少有一千五百万,如果按三倍算,甚至可能有二千二百万人。但是到了一百多年后,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四川人口却萎缩到百万人以下。《元史》记载: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九、府三。至元二十七年,所有数据合计98538户,615826人,其中夔路包括现在的湖北西部。
二、宋元时期人口剧烈变化之原因
四川地区的人口由宋代的二千多万锐减到元代的近百万人口,数量是十分惊人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死于宋末四川的抗蒙战争
这场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不少时期都是在四川开战的,蒙古军先后四入成都。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蒙古军队在四川人民的顽强抵抗之下所进行的报复性屠杀更是极度的惨酷“屠成都.焚眉州,蹂践邛、蜀、彭、汉、简、池、水康,而西州之人,十丧七八矣。”(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在不少地方出现了“食尽,人相食”(《元史·张珏传》)的惨剧。
特别是在若干争战激烈之区蒙古军更是“穷幽极远,搜杀不遗,僵尸满野,为寒心”(阳材《上宣价余根隐书》)。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的记载;有“营之通都大邑,今为瓦砾之场;昔之沃壤奥区.今为膏血之野。青烟弥路,白骨成丘,哀恫贯心,疮痍满目”(引文同上)的记载。这些文字难免有某些夸张的成分、但经济极度残破,人口急剧锐减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二)人口的大量迁徙
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有些地区的人口大量向外迁移。蒙古灭宋之役,激战的主要地区是在四川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广大人民为逃避战火,大规模的相率南迁就是很自然的事情“蜀人多奔东南”(《宋史》卷32《高宗本纪》)
(三)隐匿、逃亡
自秦汉起,各个王朝都对人口的统计十分重视,千方百计要弄清自己所控制的人口数量。这是因为劳动者是基本的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是统治者剥削主要的对象。另外,人多兵多,人多服劳役的人多,统治者就不能不搜刮人口,以充实兵员和掌握更多的役使人口。但,因为人口有税,还要服劳役,劳动人民就不能不隐瞒人口,以逃避剥削和压迫。从而使大量的流亡人口无法统计。
三、人口变化对四川产生的巨大影响
五代时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政权更迭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四川因地理位置特殊,受战争影响较小,社会经济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进入宋代,四川社会经济更是进入高度繁荣的时代。
人口的变化促进了四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农业发达主要表现在兴修水利、耕作技术的改进、水稻种植和坡地建造梯田,土地利用率提高。《宋史》卷八九《地理志》载,川峡四路“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因而“民食稻鱼,凶年不忧,素不愁苦”。宋代四川农业耕作技术水平的优化,提高了单位产量,粮食总产量仅次于农业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成为了宋代的粮仓。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川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茶叶产量跃居全国第一此同时,四川的茶叶生产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产量占了全国的一半以上。盐业生产自给有余。造纸、印刷驰名全国。宋以前,西南商业大都会仅成都一地。入宋后,一批新兴商业城市迅速崛起,如梓州、果州、利州、渝州、夔州、阆州、兴元府、洋州等商业发达的城市。
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也得到空前发展。目前已发现的印刷品实物可知产地者基本都出于四川地区。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臻于完美,大规模发展的时期,四川仍是全国的三大中心之一,宋初在成都完成了世界印刷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工程:印刷《开宝藏》,共5048卷,有1067部经书,刻板13万块。世界上出现得最早的纸币也在四川,表明此时的四川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并不落后于其他地区。
儒学发展到宋代,产生了一大批理学家,如北宋时的程颢、程颐,南宋时的朱熹等,四川地区也有一些著名的理学家,在全国有着一席之地。如宋初安岳人陈抟,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称他为“方外之士”。张栻是南宋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大师,并且友好往来,被认为是共同接续了北宋以来的道学。宋代是史学最发达的时期,而宋代四川的史学则尤为发达,“宋一代之史学实在蜀”。(刘咸炘、《推十书·史学述林》卷5)两宋时期,在朝廷担任各种史官的四川人有130多人,私修历史著作的也有60多人,其中不少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宋代四川还涌现出许多全国知名的文学家,“三苏”不用多言。中江人苏舜钦,是北宋时诗文革新运动的前驱和著名诗人,著有《苏学士集》。五代时期,西蜀和南唐就是全国两个绘画艺术中心,宋代时候,四川地区的绘画艺术又有新的发展,涌现出了大批著名画家,据不完全统计达70人之多。其中苏轼的枯木怪石和文同的墨竹,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但是从绍定四年(1231年)蒙古军队攻入四川起,到1279年四川为元军全部占领止,四川内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蹂躏。战争破坏了四川社会的和平、安宁和正常生产劳动的条件;使大量人民死伤、逃亡,失去了发展社会经济的人力资源;战争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使之丧失了进行再生产的经济条件。从北宋到南宋前期四川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和摧残,使其倒退和衰落。四川的人口大量锐减。到元代,四川行省的税粮数仅为16574石,不但大大低于经济发达的江浙、江西行省,而且也低于陕西、云南行省。四川税粮数不足全国税粮总数的1%,居全国倒数第三位。盐茶酒业到元代仍未得到恢复。宋代四川蓬勃发展起来的井盐业,在元代仅存盐场12处,共95井。元代四川的酒课,在各行省中居倒数第三位,醋课居各行省中倒数第二位。商税不但大大低于江西、陕西等行省,甚至比甘肃行省还少。四川在宋代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中心和产茶中心,在元代也一落千丈,退居无足轻重的地位。终元之世,四川经济都未得到显著的恢复和发展。
总之,从古代四川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社会的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长期的战乱,必然使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