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观感受概念,模仿操作
刚开始学习某一门专业课程时,中职生缺乏学习专业技术所需的基本支撑素材。学生从没有见过的东西,只用语言进行描绘,很难在其头脑中形成正确概念,而教师娴熟的操作技能更让他们眼花缭乱。因此,这一阶段要采用以观察与模仿为主要方式的感性学习法。在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中,刚开始几节课的内容是关于计算机组成的一些概念,如果从这一开始就强迫学生对书上的概念死记硬背,在没有材料的情况下在脑中搭建模型,部分学生就会知难而退。笔者的方法是:把计算机拆开让学生看。主机、硬盘是什么样子、内存在什么地方,让学生直观看到、感受到这些概念,简单易懂,且容易接受。
入门阶段的操作技能以分解演示法为主,教师演示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例如,“Word中字体格式的设置”的学习,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两个步骤即可,一是选择要设置格式的文字,二是在工具栏上选择单击所选字体的命令按钮。但是在演示时如不进行分解,学生的问题就出现了:有的忘记选择文字,有的找不到按钮。对于教师本身来说已经形成的、下意识的一些简单操作,对入门级的学生来讲还是完全陌生的,即使是基本操作也要像学习广播操一样,一步一步分解开来学,切忌让学生眼花缭乱,感到跟不上节奏。
二、理解专业原理,自主练习
在操作技能方面,首先引导学生完全理解操作原理,然后再进行相应的练习。例如,Excel学科中“创建数据透视表”的学习。数据透视表其实是一个复合的分类汇总,很多学生不懂它的涵义,只是模仿操作,换一个数据就不知从如何下手了。如果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在搞懂数据透视表是如何分类统计数据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操作,学习的层次就能更进一步,学习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阅读是学生离开学校后获得知识,增长技能的重要途径。多数中职生心理浮燥,缺乏阅读的耐心。教师可以以问题解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看书,或先把课本上的内容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再指导他们阅读课本,让学生能自读专业理论。通过阅读让学生坐得住,学得进去。
三、融会贯通知识,熟练技能
课程过半以后,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越来越多。“学而不思则罔”,此时必须要学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对知识间存在的内存联系进行思考。赫斯宾塞说过:“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只有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起来,知识才能变成技能。”
这个阶段主要是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能力,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体化的整合,即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由单纯的看书转变为对书中知识的归纳理解。笔者的做法是进行专业题型学习和总结,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课,学生学完书上的内容以后,再列出一些专题,如存储设备、软件故障、安全问题等,让学生进行整理。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查找等方法,把分散各处的知识点联系到一起,使知识系统化。
在技能方面,锻炼学生对一些相似的操作进行鉴别和取舍,扬长避短,提高技术熟练程度。计算机的操作特点是方法具有多样性,完成一个任务有多种方法,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好“博”与“精”的关系。例如,要处理一个图片,学生过的可用软件有好几种,用哪种最适合呢?再如,计算机中最基础的输入法问题,用拼音,还是用五笔字型?这就要看学生适应哪个方法,如果用拼音每分钟能打近百字,自然就没必要改用五笔字型输入法了。
四、解决综合问题,运用技能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专业课程学习的最后阶段,学生学完了课本上的内容,初步了掌握该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但这时还处在一个纸上谈兵的阶段,还需要运用所学专业技能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实践学习,或者做一个模拟实际问题的项目。在这个专业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如何运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由掌握知识变为运用知识。
还是以Word为例,在学生学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后,安排一些综合性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完成一个小报、制作一份的求职简历或者写作并打印出一篇小论文等等。这种综合性项目演练要求学生从以理论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学生要打破书本上的原有界限,自己设计、组织解决方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和实例,但学生要靠自身以及团队合作,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把别人的经验改造成自己的方法。实践项目的演練让学生由学习知识的思维模式转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检验出自己专业技能的不足之处,真正学会技能,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刚开始学习某一门专业课程时,中职生缺乏学习专业技术所需的基本支撑素材。学生从没有见过的东西,只用语言进行描绘,很难在其头脑中形成正确概念,而教师娴熟的操作技能更让他们眼花缭乱。因此,这一阶段要采用以观察与模仿为主要方式的感性学习法。在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中,刚开始几节课的内容是关于计算机组成的一些概念,如果从这一开始就强迫学生对书上的概念死记硬背,在没有材料的情况下在脑中搭建模型,部分学生就会知难而退。笔者的方法是:把计算机拆开让学生看。主机、硬盘是什么样子、内存在什么地方,让学生直观看到、感受到这些概念,简单易懂,且容易接受。
入门阶段的操作技能以分解演示法为主,教师演示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例如,“Word中字体格式的设置”的学习,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两个步骤即可,一是选择要设置格式的文字,二是在工具栏上选择单击所选字体的命令按钮。但是在演示时如不进行分解,学生的问题就出现了:有的忘记选择文字,有的找不到按钮。对于教师本身来说已经形成的、下意识的一些简单操作,对入门级的学生来讲还是完全陌生的,即使是基本操作也要像学习广播操一样,一步一步分解开来学,切忌让学生眼花缭乱,感到跟不上节奏。
二、理解专业原理,自主练习
在操作技能方面,首先引导学生完全理解操作原理,然后再进行相应的练习。例如,Excel学科中“创建数据透视表”的学习。数据透视表其实是一个复合的分类汇总,很多学生不懂它的涵义,只是模仿操作,换一个数据就不知从如何下手了。如果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在搞懂数据透视表是如何分类统计数据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操作,学习的层次就能更进一步,学习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阅读是学生离开学校后获得知识,增长技能的重要途径。多数中职生心理浮燥,缺乏阅读的耐心。教师可以以问题解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看书,或先把课本上的内容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再指导他们阅读课本,让学生能自读专业理论。通过阅读让学生坐得住,学得进去。
三、融会贯通知识,熟练技能
课程过半以后,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越来越多。“学而不思则罔”,此时必须要学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对知识间存在的内存联系进行思考。赫斯宾塞说过:“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只有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起来,知识才能变成技能。”
这个阶段主要是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能力,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体化的整合,即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由单纯的看书转变为对书中知识的归纳理解。笔者的做法是进行专业题型学习和总结,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课,学生学完书上的内容以后,再列出一些专题,如存储设备、软件故障、安全问题等,让学生进行整理。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查找等方法,把分散各处的知识点联系到一起,使知识系统化。
在技能方面,锻炼学生对一些相似的操作进行鉴别和取舍,扬长避短,提高技术熟练程度。计算机的操作特点是方法具有多样性,完成一个任务有多种方法,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好“博”与“精”的关系。例如,要处理一个图片,学生过的可用软件有好几种,用哪种最适合呢?再如,计算机中最基础的输入法问题,用拼音,还是用五笔字型?这就要看学生适应哪个方法,如果用拼音每分钟能打近百字,自然就没必要改用五笔字型输入法了。
四、解决综合问题,运用技能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专业课程学习的最后阶段,学生学完了课本上的内容,初步了掌握该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但这时还处在一个纸上谈兵的阶段,还需要运用所学专业技能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实践学习,或者做一个模拟实际问题的项目。在这个专业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如何运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由掌握知识变为运用知识。
还是以Word为例,在学生学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后,安排一些综合性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完成一个小报、制作一份的求职简历或者写作并打印出一篇小论文等等。这种综合性项目演练要求学生从以理论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学生要打破书本上的原有界限,自己设计、组织解决方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和实例,但学生要靠自身以及团队合作,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把别人的经验改造成自己的方法。实践项目的演練让学生由学习知识的思维模式转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检验出自己专业技能的不足之处,真正学会技能,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