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2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采用了联合国研究机构1990年提出的“知识经济”的概念。从此,“知识经济”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及学术机构的高度重视。所谓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的经济而言,即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具有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资产投入无形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等特点。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最有价值的不是获得资源、设备和资本,而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的人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入世以后,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也应该主动承担起挖掘创新资源、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路子,培养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从当前看,关于对教育的创新,不论是理论上的探索,还是具体实践,都涉及到了创新的内涵、途径和过程,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需进一步探讨和深化。
一、教育创新内涵的饱满性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技术的创新,它在自然界中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赋予新的经济价值;一种是社会创新,它在经济与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教育创新首先是一种技术的创新,但又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教育创新,提出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而所谓的国家创新体系,即政府、企业、学校、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组织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传播新技术,而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承担了技术创新的职能,又承担了社会创新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创新既责无旁贷又紧迫重要。此外,知识经济时代还赋予了创新教育新的理念和内涵,即在新形势下,创新还是一个人自身素质最本质的体现,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新境界,所以创新教育应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信心,帮助其树立创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教育创新途径的多样性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但无论何种模式或途径,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时时注意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9押“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是对教育创新的深化和细化,也是今后创新教育努力的方向。具体而言,教育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传授创新知识
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洛夫说:“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后盾。而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载体,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摒弃重复、陈旧的知识,以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新的、活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型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应强调教材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突出知识的综合。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由于历史、传统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大多延续着工厂“流水线”生产标准件的模式,课堂上还存在着一些教师“一刀切”、“满堂灌”的现象,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潜能很难发挥,这背离了教育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决定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因此,近几年,笔者所在的学校(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满堂灌”,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科的实践性,构建具有创新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动态、综合、激励性的新的教学评价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建设实施创新教育的硬件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使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学校建设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的硬件环境,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和方法。具体包括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园信息网络以及运用录像、电影、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近几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院)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学生提供实验、实习和现场模拟训练的场所,为学生创造了“学以致用”的条件,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园信息网络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环境实现了多维化,促使了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计算机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其主体作用,很有说服力。
三、教育创新过程的系统性
创新教育的实施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协同、配合,为创新教育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无疑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成长的摇篮。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创新素质又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都必须转变观念,确立创新教育的系统观。另外,学生是创新资源开发的主体,创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互动过程,所以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创新教育实践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其自主创新的意识,提高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创新教育作为系统工程,还需要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尤其是社区的支持,从而建立起创新教育所需要的“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创新过程的系统性还表现在对创新资源的开发不是阶段性的,它是一个终身开发的过程,所以我们应与时俱进,树立起以培养创造能力为主的终身教育观。
(作者单位分别为:青岛开发区第一中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万永鑫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最有价值的不是获得资源、设备和资本,而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的人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入世以后,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也应该主动承担起挖掘创新资源、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路子,培养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从当前看,关于对教育的创新,不论是理论上的探索,还是具体实践,都涉及到了创新的内涵、途径和过程,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需进一步探讨和深化。
一、教育创新内涵的饱满性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技术的创新,它在自然界中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赋予新的经济价值;一种是社会创新,它在经济与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教育创新首先是一种技术的创新,但又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教育创新,提出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而所谓的国家创新体系,即政府、企业、学校、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组织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传播新技术,而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承担了技术创新的职能,又承担了社会创新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创新既责无旁贷又紧迫重要。此外,知识经济时代还赋予了创新教育新的理念和内涵,即在新形势下,创新还是一个人自身素质最本质的体现,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新境界,所以创新教育应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信心,帮助其树立创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教育创新途径的多样性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但无论何种模式或途径,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时时注意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9押“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是对教育创新的深化和细化,也是今后创新教育努力的方向。具体而言,教育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传授创新知识
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洛夫说:“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后盾。而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载体,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摒弃重复、陈旧的知识,以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新的、活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型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应强调教材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突出知识的综合。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由于历史、传统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大多延续着工厂“流水线”生产标准件的模式,课堂上还存在着一些教师“一刀切”、“满堂灌”的现象,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潜能很难发挥,这背离了教育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决定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因此,近几年,笔者所在的学校(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满堂灌”,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科的实践性,构建具有创新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动态、综合、激励性的新的教学评价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建设实施创新教育的硬件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使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学校建设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的硬件环境,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和方法。具体包括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园信息网络以及运用录像、电影、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近几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院)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学生提供实验、实习和现场模拟训练的场所,为学生创造了“学以致用”的条件,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园信息网络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环境实现了多维化,促使了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计算机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其主体作用,很有说服力。
三、教育创新过程的系统性
创新教育的实施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协同、配合,为创新教育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无疑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成长的摇篮。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创新素质又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都必须转变观念,确立创新教育的系统观。另外,学生是创新资源开发的主体,创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互动过程,所以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创新教育实践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其自主创新的意识,提高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创新教育作为系统工程,还需要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尤其是社区的支持,从而建立起创新教育所需要的“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创新过程的系统性还表现在对创新资源的开发不是阶段性的,它是一个终身开发的过程,所以我们应与时俱进,树立起以培养创造能力为主的终身教育观。
(作者单位分别为:青岛开发区第一中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万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