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冬的秦岭山下,寒风萧瑟,哈气成霜,可在西安陆军学院,一项项考核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沙盘作业场上,军官编组作业紧张有序;战斗实验室内,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红蓝”军对抗鏖战正酣……这是1月9日〜10日该院举行兰州军区首届营主官任职前培训结业考核的场景。最终,300多名学员经过军区机关、送学部队和学院的联合考评,取得了98.2%的优良率,为他们即将走上任职岗位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全军没有先例,面临一次全新的挑战
日历翻到2009年年底,兰州军区作出一项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决策:依托西安陆军学院开办为期3个月的营主官任职前培训。
此举一出,立即引起了该院党委“一班人”的高度重视。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营,作为最基层的“前沿指挥所”,在平时是基层的一个战术分队,在战时是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中最基本的作战单元,其地位作用日渐凸显。同时,就营主官任职前培训而言,从我军来看,排职以前的院校培训和营职以后的中、高级培训,都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在从排职走上营职岗位的八九年间,却是“空档期”。加强营主官任职前培训,不仅是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提高岗位任职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我军新时期新阶段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从外军来看,世界各国军队都高度重视培训体制在院校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并逐渐形成了初、中和高三级培训体制。以美军为例,中级培训为6〜12个月,学员为服役满8〜10年的少尉、少校和中校,毕业后担任营级主官或旅以上司令部的参谋军官。
基层部队既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富矿”,训练场上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最有发言权。2010年4月,该院派出由院领导、机关和教研室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兵分两路,奔赴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地的数十个旅(团)级单位同步展开调研。
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他们了解到,有95%即将走上营职岗位的干部有接受培训的愿望,其中85%意愿强烈。
一方是要求接受培训、提高岗位任职能力的强烈愿望,一方是培训经验的“空白”,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西安陆军学院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为此,他们按照“按需培养、训用一致、强化实践、提升能力”的总体思路,确立了“完成营主官任职前培训,提高岗位任职能力,培养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分队建设和作战训练需要,胜任营主官岗位需要的初级指挥军官”的人才培养目标,把营级岗位任职最直接、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培训核心内容,突出基础知识学习、应用性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设置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军官编组作业和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等教学内容,将学员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落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
岗位需求紧迫,进行一次全新的改革
“高寒山地地堡群防御有什么强弱点?”去年12月21日,204教室里,战术教研室教授刘俊学正在组织学员进行高寒山地进攻战斗辩论会。
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将重难点问题设置成辩论题,让学员进行现场辩论,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思维能力。
这只是他们创新教学方法的一个侧面,模拟教学也是一个亮点。1月4日,一场“营党委会的组织与实施”模拟教学活动正在进行。“作为营党委书记,我认为……”笔者在现场看到,学员杨进学结合营教导员的职责,组织召开营党委会,其他学员分别担任副书记、委员,对会议的程序、方法、内容进行模拟。“通过模拟教学,既让我们有了深刻直观的印象,又能直接运用部队实践,确实学到了‘真功夫’!”刚一下课,学员王福忠就迫不及待地告诉笔者。
该院还结合这些学员经历丰富、知识面广和思维活跃的共同特点,广泛运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让学员的能力素质向任职岗位聚焦。
“战术文化既是军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军事文化在战斗层面的具体体现……”去年11月26日,205教室内,战术教研室副教授孙晔飞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正在就“战术文化”理论为学员讲解;而在另一个教室里,由该院聘请的“客座教授”、某装甲旅旅长王锁正在围绕合成营战斗的组织与实施开设讲座课。台上教授谆谆善诱,台下学员认真聆听。这是该院拓展教学渠道的具体举措。他们充分发挥该院90多名博士、硕士教员理论知识丰厚、学术研究功底厚实等优势,开设“硕博讲坛”, 聘请军区、部队的18名领导为“客座教授”,定期来院授课。
如果说室内课堂是丰富学员知识的“殿堂”,那么走出去则是学员通往实践的“阶梯”。去年11月10日,在某电子对抗营,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电子对抗演练正在激烈进行,由数台电脑、电台和卫星通信系统组成的信息化装备紧张有序地运行着。同时,他们还组织学员赴空军工程大学、二炮工程学院等8个共建单位现地见学,让学员在丰富的实践中开阔视野,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未来战场复杂,着眼一次全新的探索
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我军要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为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超前培养一支具有科学理念、创新思维和复合能力的营主官队伍?成为该院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着力提高学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这次培训的重点。
1月6日,在该院战斗实验室,一场基于信息系统的火力战如期而至。只见由学员担任的指挥员轻点鼠标,“敌”我态势、情报信息立即显现在20余米的弧形电子大屏幕上。
“炮兵群停止火力准备!”“攻击群立即向‘敌’纵深发展!”
担任网上对抗“红”方指挥员的学员惠斌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上双方的态势,一边对着麦克风下达命令。
“天眼,天眼,立即实施电子干扰。”担任“蓝”方信息分队指挥员的学员赵德林通过耳机接收到作战命令后,果断敲下键盘,预先设定好的电子炸弹立即开始攻击,“红”方的计算机显示屏上顿时一片模糊……
枪炮声、爆炸声不绝于耳,坦克、装甲车迎面扑来……有的学员紧紧抓住椅子扶手,有的学员额头上冒出了冷汗。
为了适应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需要,他们注重提高学员的信息化素养,广泛开展理论研讨交流活动,通过网上教、网上练和网上考等形式,不断增强学员的战略思维能力和作战指挥素养,为他们从理论走向实践奠定厚实的基础。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部队建设的“风向标”,也是该院教学的焦点。去年12月9日,在该院沙盘作业场,战术教研室教员刘克勇正在组织学员进行军官编组作业训练。张教员刚宣布完训练课目,学员们就针对主要进攻方向的选择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教员,如果我是营长,我将把主攻点选择在右翼,助攻点选择在左翼,采取钳形攻击的攻击样式,分散敌人兵力火力,打破其防御态势,攻击其要害部位。我的理由有三点……”
“教员,我有不同意见。如果我是营长,我会采取正面牵制、侧翼主攻的攻击样式,具体部署如下……”
未来战场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该院充分发挥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员从台下走到台上,从“演员”变为“导演”,从“配角”变成“主角”,通过不断的实践磨练和摔打,必定担当起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任。
全军没有先例,面临一次全新的挑战
日历翻到2009年年底,兰州军区作出一项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决策:依托西安陆军学院开办为期3个月的营主官任职前培训。
此举一出,立即引起了该院党委“一班人”的高度重视。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营,作为最基层的“前沿指挥所”,在平时是基层的一个战术分队,在战时是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中最基本的作战单元,其地位作用日渐凸显。同时,就营主官任职前培训而言,从我军来看,排职以前的院校培训和营职以后的中、高级培训,都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在从排职走上营职岗位的八九年间,却是“空档期”。加强营主官任职前培训,不仅是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提高岗位任职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我军新时期新阶段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从外军来看,世界各国军队都高度重视培训体制在院校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并逐渐形成了初、中和高三级培训体制。以美军为例,中级培训为6〜12个月,学员为服役满8〜10年的少尉、少校和中校,毕业后担任营级主官或旅以上司令部的参谋军官。
基层部队既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富矿”,训练场上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最有发言权。2010年4月,该院派出由院领导、机关和教研室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兵分两路,奔赴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地的数十个旅(团)级单位同步展开调研。
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他们了解到,有95%即将走上营职岗位的干部有接受培训的愿望,其中85%意愿强烈。
一方是要求接受培训、提高岗位任职能力的强烈愿望,一方是培训经验的“空白”,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西安陆军学院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为此,他们按照“按需培养、训用一致、强化实践、提升能力”的总体思路,确立了“完成营主官任职前培训,提高岗位任职能力,培养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分队建设和作战训练需要,胜任营主官岗位需要的初级指挥军官”的人才培养目标,把营级岗位任职最直接、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培训核心内容,突出基础知识学习、应用性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设置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军官编组作业和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等教学内容,将学员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落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
岗位需求紧迫,进行一次全新的改革
“高寒山地地堡群防御有什么强弱点?”去年12月21日,204教室里,战术教研室教授刘俊学正在组织学员进行高寒山地进攻战斗辩论会。
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将重难点问题设置成辩论题,让学员进行现场辩论,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思维能力。
这只是他们创新教学方法的一个侧面,模拟教学也是一个亮点。1月4日,一场“营党委会的组织与实施”模拟教学活动正在进行。“作为营党委书记,我认为……”笔者在现场看到,学员杨进学结合营教导员的职责,组织召开营党委会,其他学员分别担任副书记、委员,对会议的程序、方法、内容进行模拟。“通过模拟教学,既让我们有了深刻直观的印象,又能直接运用部队实践,确实学到了‘真功夫’!”刚一下课,学员王福忠就迫不及待地告诉笔者。
该院还结合这些学员经历丰富、知识面广和思维活跃的共同特点,广泛运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让学员的能力素质向任职岗位聚焦。
“战术文化既是军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军事文化在战斗层面的具体体现……”去年11月26日,205教室内,战术教研室副教授孙晔飞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正在就“战术文化”理论为学员讲解;而在另一个教室里,由该院聘请的“客座教授”、某装甲旅旅长王锁正在围绕合成营战斗的组织与实施开设讲座课。台上教授谆谆善诱,台下学员认真聆听。这是该院拓展教学渠道的具体举措。他们充分发挥该院90多名博士、硕士教员理论知识丰厚、学术研究功底厚实等优势,开设“硕博讲坛”, 聘请军区、部队的18名领导为“客座教授”,定期来院授课。
如果说室内课堂是丰富学员知识的“殿堂”,那么走出去则是学员通往实践的“阶梯”。去年11月10日,在某电子对抗营,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电子对抗演练正在激烈进行,由数台电脑、电台和卫星通信系统组成的信息化装备紧张有序地运行着。同时,他们还组织学员赴空军工程大学、二炮工程学院等8个共建单位现地见学,让学员在丰富的实践中开阔视野,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未来战场复杂,着眼一次全新的探索
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我军要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为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超前培养一支具有科学理念、创新思维和复合能力的营主官队伍?成为该院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着力提高学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这次培训的重点。
1月6日,在该院战斗实验室,一场基于信息系统的火力战如期而至。只见由学员担任的指挥员轻点鼠标,“敌”我态势、情报信息立即显现在20余米的弧形电子大屏幕上。
“炮兵群停止火力准备!”“攻击群立即向‘敌’纵深发展!”
担任网上对抗“红”方指挥员的学员惠斌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上双方的态势,一边对着麦克风下达命令。
“天眼,天眼,立即实施电子干扰。”担任“蓝”方信息分队指挥员的学员赵德林通过耳机接收到作战命令后,果断敲下键盘,预先设定好的电子炸弹立即开始攻击,“红”方的计算机显示屏上顿时一片模糊……
枪炮声、爆炸声不绝于耳,坦克、装甲车迎面扑来……有的学员紧紧抓住椅子扶手,有的学员额头上冒出了冷汗。
为了适应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需要,他们注重提高学员的信息化素养,广泛开展理论研讨交流活动,通过网上教、网上练和网上考等形式,不断增强学员的战略思维能力和作战指挥素养,为他们从理论走向实践奠定厚实的基础。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部队建设的“风向标”,也是该院教学的焦点。去年12月9日,在该院沙盘作业场,战术教研室教员刘克勇正在组织学员进行军官编组作业训练。张教员刚宣布完训练课目,学员们就针对主要进攻方向的选择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教员,如果我是营长,我将把主攻点选择在右翼,助攻点选择在左翼,采取钳形攻击的攻击样式,分散敌人兵力火力,打破其防御态势,攻击其要害部位。我的理由有三点……”
“教员,我有不同意见。如果我是营长,我会采取正面牵制、侧翼主攻的攻击样式,具体部署如下……”
未来战场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该院充分发挥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员从台下走到台上,从“演员”变为“导演”,从“配角”变成“主角”,通过不断的实践磨练和摔打,必定担当起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