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思想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指导意见》颁布,研学旅行受到广泛重视和关注。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可通过研学旅行进行考察探究学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校外教育活动,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提出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健康身心、有高尚品行、有成功体验、有践行能力”的中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品德、增长才智、强身健体、美化心灵、崇尚劳动,切实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努力探索多种教育方式,开发全面的、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统筹优化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积极推进研学旅行活动。
课程目标
“品读江南文化”主题研学旅行是面向高二年级学生设计的,希望学生能够将课堂学习到的历史、地理、政治、语文相关知识融入相应的地点和文化氛围之中。同时,在参观考察中,学生能够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不仅仅是查阅文献资料,而是在实地考察中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通过考察与研究等促进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也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更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
通过仪式感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和祖国悠久文化的热情和崇敬之情,培养国家认同感;通过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人文情怀,培养人文底蕴;通过实地考察激发学生学习意愿,培养乐学善学和勇于探究;通过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有效思考,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通过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课程实施流程
从研学旅行课程实践的角度来看,课程实施分为研学旅行的行前阶段、行中階段和行后阶段。其中,行前阶段主要涉及课程目标的确定、研学活动组织结构的建立、研学手册的编制。行中阶段内容较为繁杂,包括乘车安排以及管理,食宿的安排与管理,学生探究内容的安排、设计与督促实施等。行后阶段总结主要是学生研学活动的评价。其简要流程如图1所示。
研学内容
研学旅行在学习内容上改变了传统的文本式学习,让学习者进入具体的情境,开展体验性学习。因此课程内容安排以学生学习为根本,以行程为线索来设计和呈现课程内容。
了解宋代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事,集体吟诵《满江红》(地点:忠烈祠);结合历史知识与语文知识,探究杭州文化底蕴;乘船游览西湖,观赏西湖十景,感受平湖秋月、杨柳依依的湖光山色,考察西湖文化的由来与发展。
通过专家的讲解,了解绍兴的民俗文化和当地名人。曲水流觞诗歌比赛,感受文化,体验文化,思考文化。三味书屋内体验式课堂,让同学们在沈园朗读《钗头凤》,了解书本上的情感在彼时彼处是如何形成的。学习枕水人家的建筑风格及当地的民俗文化。参观上海博物馆,感受厚重的文物馆藏。
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回顾历史,激发爱国情怀,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事实上,研学旅行课程不同于学校正规课程,它需要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考虑自主、开放和动态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实际的课程内容安排上是可以进行灵活调整的。
教学实施
作为课程,一定要具有可实施、可操作性的教学安排。从教学实施的角度来看,该主题研学旅行重要教学安排有如下几项。
首先,编制研学手册,为学生提供学习抓手。研学手册的编写要经历不断修正和调整的过程,手册主要包括行前、行中、行后三个部分。
行前包括行前寄语和行前准备。主要是关于此行的亲子心理准备,如学生给父母和自己写一段话,给父母说明自己遵守外出要求和注意安全的各项事宜,向自己加油鼓劲、提目标和提要求等。行前准备还包括分组以及行前课题准备,特别是提出可选择的研究问题,包括题目、可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以及需要学生思考对于将要去的研学旅行地点,能想到哪些学科的哪些内容。
行中部分包括行中阅读和行中每日小结。行中阅读指阅读每个研学旅行的地点涉及的知识资料;行中每日小结指为自己的研究小组积累了什么资料,理解了哪部分知识内容。
行后部分包括完成研究论文以及撰写研学旅行的感受。
其次,研学老师要提供课题供学生进行选择,其中包括探究题目、建议使用方法和预期成果形式等,这是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初步引领和指导。其中题目主要是相关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研究题目。在此基础上,老师为学生解读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课题研究,对于研究方法的使用和预期成果形式都提供建议。表1是部分可供选择的课题示例。
再次,学生“行”中体验的自主学习,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在研学旅行之中,每一位学生都直接进入到一定场景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获得直接感受,从而得到主动状态下的真切体验和现实思考,在体验与感知之中形成新的认识。以小组为单位,从选择课题,到路上研究课题,到最终形成成果,教师通过与每组组长沟通,及时了解各组每日学习情况。而小组研究进度、内容,组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寻找教师指导帮助等内容都是小组在研学旅行中完成的。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在不同的地点体验不同的文化内容,每个人均可根据自身体验,为本组考察研究的内容提供研究资料,而这一过程是根据学生自身感悟自主开展的。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根据研学旅行课程特点,在研学旅行课程评价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开放性和发展导向。
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好实时记录,客观地记录自己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比如活动主题、持续时间、任务分工、完成情况等。要及时填写研学手册,并收集相关资料,如活动照片、活动记录等,为研究成果和研究报告提供重要支持。活动记录与真实的参与资料是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重要基础。
学习成果与评价体现开放性。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课题研究成果、学生学习感受、教师学习收获。评价形式为学生课题研究成果在年级中进行交流展示,学生学习感受编辑成册,在全校范围进行交流展示。教师的学习收获在全校教师会上进行交流分享。
学生和教师都在研学过程中有所成长,充分体现研学旅行的“研”,学生在旅行中“研”,教师在组织和指导中“研”。无论是教师还是参与其中的学生,都能够有思考、有感受、有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指导意见》颁布,研学旅行受到广泛重视和关注。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可通过研学旅行进行考察探究学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校外教育活动,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提出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健康身心、有高尚品行、有成功体验、有践行能力”的中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品德、增长才智、强身健体、美化心灵、崇尚劳动,切实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努力探索多种教育方式,开发全面的、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统筹优化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积极推进研学旅行活动。
课程目标
“品读江南文化”主题研学旅行是面向高二年级学生设计的,希望学生能够将课堂学习到的历史、地理、政治、语文相关知识融入相应的地点和文化氛围之中。同时,在参观考察中,学生能够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不仅仅是查阅文献资料,而是在实地考察中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通过考察与研究等促进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也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更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
通过仪式感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和祖国悠久文化的热情和崇敬之情,培养国家认同感;通过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人文情怀,培养人文底蕴;通过实地考察激发学生学习意愿,培养乐学善学和勇于探究;通过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有效思考,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通过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课程实施流程
从研学旅行课程实践的角度来看,课程实施分为研学旅行的行前阶段、行中階段和行后阶段。其中,行前阶段主要涉及课程目标的确定、研学活动组织结构的建立、研学手册的编制。行中阶段内容较为繁杂,包括乘车安排以及管理,食宿的安排与管理,学生探究内容的安排、设计与督促实施等。行后阶段总结主要是学生研学活动的评价。其简要流程如图1所示。
研学内容
研学旅行在学习内容上改变了传统的文本式学习,让学习者进入具体的情境,开展体验性学习。因此课程内容安排以学生学习为根本,以行程为线索来设计和呈现课程内容。
了解宋代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事,集体吟诵《满江红》(地点:忠烈祠);结合历史知识与语文知识,探究杭州文化底蕴;乘船游览西湖,观赏西湖十景,感受平湖秋月、杨柳依依的湖光山色,考察西湖文化的由来与发展。
通过专家的讲解,了解绍兴的民俗文化和当地名人。曲水流觞诗歌比赛,感受文化,体验文化,思考文化。三味书屋内体验式课堂,让同学们在沈园朗读《钗头凤》,了解书本上的情感在彼时彼处是如何形成的。学习枕水人家的建筑风格及当地的民俗文化。参观上海博物馆,感受厚重的文物馆藏。
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回顾历史,激发爱国情怀,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事实上,研学旅行课程不同于学校正规课程,它需要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考虑自主、开放和动态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实际的课程内容安排上是可以进行灵活调整的。
教学实施
作为课程,一定要具有可实施、可操作性的教学安排。从教学实施的角度来看,该主题研学旅行重要教学安排有如下几项。
首先,编制研学手册,为学生提供学习抓手。研学手册的编写要经历不断修正和调整的过程,手册主要包括行前、行中、行后三个部分。
行前包括行前寄语和行前准备。主要是关于此行的亲子心理准备,如学生给父母和自己写一段话,给父母说明自己遵守外出要求和注意安全的各项事宜,向自己加油鼓劲、提目标和提要求等。行前准备还包括分组以及行前课题准备,特别是提出可选择的研究问题,包括题目、可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以及需要学生思考对于将要去的研学旅行地点,能想到哪些学科的哪些内容。
行中部分包括行中阅读和行中每日小结。行中阅读指阅读每个研学旅行的地点涉及的知识资料;行中每日小结指为自己的研究小组积累了什么资料,理解了哪部分知识内容。
行后部分包括完成研究论文以及撰写研学旅行的感受。
其次,研学老师要提供课题供学生进行选择,其中包括探究题目、建议使用方法和预期成果形式等,这是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初步引领和指导。其中题目主要是相关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研究题目。在此基础上,老师为学生解读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课题研究,对于研究方法的使用和预期成果形式都提供建议。表1是部分可供选择的课题示例。
再次,学生“行”中体验的自主学习,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在研学旅行之中,每一位学生都直接进入到一定场景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获得直接感受,从而得到主动状态下的真切体验和现实思考,在体验与感知之中形成新的认识。以小组为单位,从选择课题,到路上研究课题,到最终形成成果,教师通过与每组组长沟通,及时了解各组每日学习情况。而小组研究进度、内容,组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寻找教师指导帮助等内容都是小组在研学旅行中完成的。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在不同的地点体验不同的文化内容,每个人均可根据自身体验,为本组考察研究的内容提供研究资料,而这一过程是根据学生自身感悟自主开展的。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根据研学旅行课程特点,在研学旅行课程评价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开放性和发展导向。
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好实时记录,客观地记录自己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比如活动主题、持续时间、任务分工、完成情况等。要及时填写研学手册,并收集相关资料,如活动照片、活动记录等,为研究成果和研究报告提供重要支持。活动记录与真实的参与资料是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重要基础。
学习成果与评价体现开放性。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课题研究成果、学生学习感受、教师学习收获。评价形式为学生课题研究成果在年级中进行交流展示,学生学习感受编辑成册,在全校范围进行交流展示。教师的学习收获在全校教师会上进行交流分享。
学生和教师都在研学过程中有所成长,充分体现研学旅行的“研”,学生在旅行中“研”,教师在组织和指导中“研”。无论是教师还是参与其中的学生,都能够有思考、有感受、有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