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方法,都要使它转化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展现,好的方法才能自然而然应用,就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小学教学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良好的预习习惯更是重中之重。因为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感知学习内容,在阅读、思考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夯实了基础。为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切切实实提高预习的质量,在教学中,笔者运用了如下策略:
一、难易适度,循序渐进,引发预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预习习惯的初步养成阶段,难度过大,要求过高,容易让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情绪。针对学生的预习状况,笔者降低难度,让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只需将生字词读准确,课文读通顺即可。在全班均能达到此要求后,再将要求提高。由于要求难易适宜,学生对预习逐渐产生了兴趣。
二、指導预习方法,诱发预习兴趣
学生的预习需要教师的指导,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都是从模仿中习得的。教师的指导恰似给了他们一个指南针,让他们有章可循。开始预习时,笔者以某课为例,教给他们预习的步骤。先把课文读一遍,遇到生字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读后再把课文下面图形中的生字多读几遍;第二遍读课文时,尽量不看拼音,将课文读正确;第三遍要读得流利,熟读课文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字形,并借助字典了解字义、组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还注重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技能,如识记新字的方法、理解字词的方法、朗读课文的技巧等。
三、增强趣味性,引入竞争机制,激发预习兴趣
笔者在布置预习时,力求形式多样,新颖独到,让学生在预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自学的兴趣。《咏柳》这首古诗,学生上学前早已会背诵,但并不一定理解。上新课前,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画出柳树的绿影婆娑,柳条的轻柔婀娜。学生们尽情施展自己的绘画的本领,为课堂上的深入感悟做好了铺垫。再如,教《快乐的节日》前,笔者让学生向家长请教或听录音,学唱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并让他们想想怎样才能唱好这首歌。学生兴致高涨,全班都完成了预习任务。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大胆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挺长的一首诗,学生们轻轻松松地就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了。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利用他们这一心理特点,预习中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全班便可展现出“比、学、赶”的良好学风。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的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优胜者可获“学习明星”等称号。有趣的作业,激烈的比赛,让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良好的预习习惯随之逐渐养成。
四、及时表扬鼓励,强化预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由衷的赞美更能打动孩子的心灵。多年的教学经验,使笔者深有感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如课文朗读流利、生字记得牢、方法巧妙等,不吝啬赞美之词,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使得学生体验到预习成功的喜悦。
对于后进生的进步,教师更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在喜悦的同时,树立自信心。如我班有一位男生基础较差,平时老是记不住生字词,于是笔者手把手教他,鼓励他预习时多查阅字典,在课前他初步记下了生字的音、形、义。不久后,笔者发现课堂上他学得轻松了,字也记住了。这时,笔者及时表扬了他,并提议全班同学给他掌声,他发现了自己的进步,体会到了预习的好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经过一年的实践,本班学生在四大策略的综合作用下,已基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效果明显提升。大部分学生上课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大胆发言,思维活跃,每节课发言覆盖率达到70%左右。兴趣犹如一把“金钥匙”,为低年级学生开启了走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大门。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不断完善,还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和督导。
作者单位 北师大基础实验学校(筹)
一、难易适度,循序渐进,引发预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预习习惯的初步养成阶段,难度过大,要求过高,容易让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情绪。针对学生的预习状况,笔者降低难度,让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只需将生字词读准确,课文读通顺即可。在全班均能达到此要求后,再将要求提高。由于要求难易适宜,学生对预习逐渐产生了兴趣。
二、指導预习方法,诱发预习兴趣
学生的预习需要教师的指导,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都是从模仿中习得的。教师的指导恰似给了他们一个指南针,让他们有章可循。开始预习时,笔者以某课为例,教给他们预习的步骤。先把课文读一遍,遇到生字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读后再把课文下面图形中的生字多读几遍;第二遍读课文时,尽量不看拼音,将课文读正确;第三遍要读得流利,熟读课文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字形,并借助字典了解字义、组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还注重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技能,如识记新字的方法、理解字词的方法、朗读课文的技巧等。
三、增强趣味性,引入竞争机制,激发预习兴趣
笔者在布置预习时,力求形式多样,新颖独到,让学生在预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自学的兴趣。《咏柳》这首古诗,学生上学前早已会背诵,但并不一定理解。上新课前,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画出柳树的绿影婆娑,柳条的轻柔婀娜。学生们尽情施展自己的绘画的本领,为课堂上的深入感悟做好了铺垫。再如,教《快乐的节日》前,笔者让学生向家长请教或听录音,学唱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并让他们想想怎样才能唱好这首歌。学生兴致高涨,全班都完成了预习任务。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大胆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挺长的一首诗,学生们轻轻松松地就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了。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利用他们这一心理特点,预习中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全班便可展现出“比、学、赶”的良好学风。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的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优胜者可获“学习明星”等称号。有趣的作业,激烈的比赛,让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良好的预习习惯随之逐渐养成。
四、及时表扬鼓励,强化预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由衷的赞美更能打动孩子的心灵。多年的教学经验,使笔者深有感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如课文朗读流利、生字记得牢、方法巧妙等,不吝啬赞美之词,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使得学生体验到预习成功的喜悦。
对于后进生的进步,教师更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在喜悦的同时,树立自信心。如我班有一位男生基础较差,平时老是记不住生字词,于是笔者手把手教他,鼓励他预习时多查阅字典,在课前他初步记下了生字的音、形、义。不久后,笔者发现课堂上他学得轻松了,字也记住了。这时,笔者及时表扬了他,并提议全班同学给他掌声,他发现了自己的进步,体会到了预习的好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经过一年的实践,本班学生在四大策略的综合作用下,已基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效果明显提升。大部分学生上课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大胆发言,思维活跃,每节课发言覆盖率达到70%左右。兴趣犹如一把“金钥匙”,为低年级学生开启了走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大门。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不断完善,还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和督导。
作者单位 北师大基础实验学校(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