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图像表征——《松下踏歌图》的绘画人类学考察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anywh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下踏歌图》绘制于道教圣地巍宝山,被视为18世纪中期彝族打歌之景的图像表达。但从图中40个人物的形态、服饰、叙事上分析,其实为一幅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歌舞"知识图谱"。该图的产生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情境相关,与道教圣地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联。《松下踏歌图》表征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交融与认同,呈现合作、共享的艺术样式,确立为多民族文化对话和多元一体的艺术符号。《松下踏歌图》复制品遍布于各个村寨,应用于乡村面貌的改造与社区文化的塑造之中,作为公共艺术呈现多样的形式与内涵,在实现民族记忆的社会性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松下踏歌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代表性艺术作品,有四点价值:社会凝聚的视觉动力,族际关系的维系方式,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图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路径。《松下踏歌图》的绘画人类学考察揭示了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现状及普遍性表征价值,映现了当地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
其他文献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人和的价值追求、守正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文化引领的实践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目标体系、制度体系、价值体系建构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内在要求。
文章主要利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在中国知网中以"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搜索到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目前学界针对此主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研究时间短且理论成果较少、可操作性策略较少,对具体实践指导性有所欠缺、研究对象侧重高校学生而忽略边疆民族地区普通民众、个案涉及面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不突出、学科分布单一缺乏整合,学科结构有待调整等五方面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简要
目的人类生育力逐年降低已经成为影响发展的医学和社会学问题,男性因素导致的不孕不育占了 40%-50%,其中少弱精子症是男性不育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对于特发性精液异常,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手术治疗的应用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中医药具有较好的疗效。菟枸助育汤是在五子衍宗丸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临床用于治疗少弱精子症逾20年,但目前尚无相关的研究。故本研究设计临床试验,观察评价菟枸助育汤对男性不育少弱精子
文章借助管理学"SWOT"方法,分析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继而探讨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意识形态向主线强化、工作举措向主线发力、校内校外向主线看齐、网上网下向主线凝聚的对策,旨在助力民族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重大政治任务上,站出来、走在前,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