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整个数学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新课标下开展教学改革时,焦点也在课堂教学的改革。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课堂内获取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根据笔者这几年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体会,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具有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和赞赏每一位学生,平时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爱。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和蔼、亲切的表情都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变得轻松、活泼,对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有留恋和期盼,并以较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图案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设计几幅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图案,有位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堂漠不关心的学生也设计了很美观的图案,我在课堂上展示了该生的图案,并叫全班同学以热烈的掌声鼓励他,此后这位同学不但上课关注着教学内容,老师提问时也不时的举手回答问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学生在课堂内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对教师而言也意味着上课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自我实现的过程。
学生在老师的关爱、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说敢问、敢于创新。课堂上师生的对话,师生的一举一动就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过程,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加强了,学生学起来有滋有味,无形中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学生的参与也就无所谓课堂。学生的学习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等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愉悦。
课堂教学时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本节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是使学生自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着本节的学习内容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交流,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教师要合理地做好学习评价,合理地表扬、鼓励学生;对回答有错的学生应及时加以纠正,并表扬他们积极参与。
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时,首先,我请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纸片上,按教科书的要求剪下一个等腰三角形,并将等腰三角形纸片底边上的两个端点重合对折,要求学生观察图形能得到哪些结论?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开始动手做实验、观察,很快一批学生举起了手。一名学生拿着手中的实物走到讲台前说道:“折叠后出现了一条折痕,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因此我断定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很好!”我鼓励道,“陈林同学为我们总结了很好的一个结论。”又有一名学生走上讲台,指着手中的实物说:“对折后,边AC与边AB重合;∠ABC与∠ACB重合,因此,边AC与边AB相等;∠ABC与∠ACB相等。”“太好了!”我高兴地说,“王辉同学能在简单的实验中,得到如此宝贵的结论,真是可喜可贺!” 教师的亲切鼓励,同学们成功的发现,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同学们进一步发现了折痕是顶角平分线,也是底边上的高线和中线的重要结论。
在以上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参与热情,通过动手操作、用心思考、动口表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教师就要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兴趣的桥梁,要以学生原有兴趣为起点,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兴趣作为基础,创造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利用故事、游戏等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困惑,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富于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数学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讲了一则小故事:在近代战争中,某方的指挥官欲用大炮轰击河对面碉堡里的敌人,但不知河的宽度,该怎么办?又不能派人泅渡测量,指挥官在河边徘徊,突然,当他抬头观察河对面时,发现眼睛、帽沿和对岸的碉堡在同一条直线上,立即喜上眉梢,随即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态。这时视线落在了自己所在岸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点的距离。指挥官下令在这个距离向对岸的碉堡开炮。请问指挥官下达这条命令的依据是什么?
通过这则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应用的天地,使他们感到新奇。数学领域无处不在,并通过探究、大胆猜测、画图说明自己的观点,营造一个使学生乐学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2.利用数学内容的形式美,引发学习兴趣
中学数学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绚丽多姿而又含蓄,只有发现了才能欣赏和享受,如图形美、对称美、和谐美、相似美、数学语言符号简约美等。数学教学中若没有这些美的挖掘和欣赏,无疑将变得枯燥、单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把这些美学本质挖掘出来,提示给学生。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爱好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一节时,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具有美感的实例和图形,并要求学生回答欣赏后的感受,学生都说这些图形很美!教师再问,这些图形美在什么地方?学生答:“美在对称!”教师适时地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积极思考争先发言,学生在愉悦中掌握了本节的内容。
3.利用书中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关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实践研究表明,数学课本中的插图一般来源于实际,它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插图具有内容简明、主题突出、形象直观的特点,它能够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利用插图也可使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如《二次函数》这一章中,书中有许多现实生活中形似抛物线的例子,如掷铅球、投篮、水池喷射出的水花、拱桥、高尔夫球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要解决有关这些实例的问题,应领悟如何建立函数模型来解决。由于这些形状是抛物线形,学生不难想到应该用二次函数知识来解决。
课本上的插图能很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文字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课本中的插图,还能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书中有的例题中的示意图和操作程序是为突破难点安排的,要让学生懂得根据图示顺序去分析、推想,从而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思考过程。有的概念、法则、定理、结语等用彩色字表示,一定要让学生清楚这是重点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地阅读,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做数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4.重视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探索、实践、参与,才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教科书中有许多知识都安排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如果根据教材特点,组织一些有趣的实验或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在亲自经历的过程中发现真理。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学生于快乐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索过程中,“等边对等角”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课堂上可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纸做出等腰三角形模型,并用量角器进行度量,或用对折法比较,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通过比较、猜想,了解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探索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实践证明,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习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亲身实践的过程,学生就会学得更主动更有趣。
四、利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课堂效率提高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被动听讲为主的方式了。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举手了,他们都想参与回答,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但老师只能叫一个或几个学生来回答,其他多数学生将失去这样的机会。怎样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合作学习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或解决数学的问题方法,只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充分展示这种个性的大好时机。数学新教材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教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编排的。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新教材,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五、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给数学教学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投影仪、电视录像、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应用,以微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将相对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直观、形象。以往教师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画图、书写例题,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例题内容、解题过程以及问题的各种情况预先写入课件,授课时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提高教学速度,节省教学时间,增强教学容量。同时多媒体课件又可以将文字、图象、音频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有趣的感性素材,缩短了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图案设计”的教学中,我事先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以下几个问题:1.画一些我喜欢的图形;2.收集一些汽车的标志图案;3.为我们班设计班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材料,上课前我先把每个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教学中再进行分类展示。这样做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演示的内容快速,学生回头再想课堂知识的时候又觉得什么都不记得了,有时学生被多媒体课件中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所吸引了,而忘记了本节课的主题。因此教学中,要使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其优势,必须搞好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优化组合、重点的地方、有疑问的知识点、需要理解的解题过程、方法等适量的板书,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和画龙点睛的效果。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实践证明,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要想学生在课堂上从想学知识到学会知识,从学会知识到会用知识,优化课堂教学是一条重要的“捷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数学教学中的语言问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张利民.对课改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理性思考.中学数学教育.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