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作为游艇产业的新兴市场,在全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游艇行业发展需求,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本文研究提出,基于面向“双需求”的人才培养思路,应该不断完善“3 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落实“四结合”具体措施。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将为我国游艇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关键词:游艇产业 人才培养 面向需求 教育改革
课 题:本文系山东交通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面向学生成长和企业发展需求的游艇方向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研究”(编号2016YJ002),“‘游艇游轮发展史与设计评价’课程建设”(编号2017YJ008)研究成果。
进入21世纪,我国船舶工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未来十年是我国造船业全面超越日韩,跃居全球首位的关键时期。我国船舶产量已占全球40%,约4000亿元产值,利润率10%。而我国游艇产值只占全球1%,约40亿元产值,但利润率高达40%,属于典型的“三高一低”(高技术、高增长、高效益、低消耗)产业。
游艇不仅是船舶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产业和航海运动、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将给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游艇产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游艇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拉动内需,做大第三产业,满足国内外游艇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
中国作为游艇产业的新興市场,在全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游艇行业在国内刚刚兴起,专业人才匮乏。国内游艇专业人才一般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知识不系统,成长较缓慢,很难跟上游艇行业迅猛发展的步伐。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游艇设计制造明显区别于船舶设计制造,游艇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船舶基础理论知识,还需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熟悉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加工工艺”。拥有单一船舶专业背景,并不完全适合游艇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游艇行业发展需求,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相关高校在这一方面开展的工作还非常有限,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山东交通学院是一所以培养路、海、空、轨交通专业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近10年来持续关注游艇行业发展,积极探索游艇人才培养。2009年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开设游艇设计制造培养方向。2011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领域开设游艇邮轮工程研究生培养方向。2017年获批游艇设计制造专科专业。目前已形成一定办学规模,涵盖多个层次,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游艇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中,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双需求”的人才培养思路
面向游艇行业发展需求,调研游艇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分析游艇岗位群,包括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市场销售、技术服务等,明确人才定位为游艇行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面向大学生成长需求,立足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突出游艇特色,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未来就业定位,因材施教,精致化培养。
2.完善“3 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前3学年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和综合实践,第4学年在联合培养单位进行完整的项目实施或系统设计,全面提高生产管理、科研开发等职业能力和素质。将以培养工程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育,和以生产实践为载体的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毕业后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3.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实行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重点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加大科研教研力度。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的人才资源,聘请在科研和工程实践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兼职教授。每年选派1~2名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提高其实践能力。
1.在课程体系方面,将岗位需求与课程设置结合在一起
根据游艇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细化毕业要求与可考核指标点。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质量标准,主要包括4个核心课程群,22门核心课程,涵盖基础理论、船舶工程、游艇美学、复合材料等方面,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工业设计、材料成形及其控制工程等专业。
2.在理论教学方面,将核心课程群建设与训练式课堂结合在一起
在4个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中进一步总结“训练式课堂”的经验做法。既要有每次课堂的小训练,又要有每一门课程的大训练,更要有多门课程之间的综合性训练。这种先部分后总体、先易后难的训练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枯燥的课堂灌输变成有目的主动学习。
3.在实践教学方面,将实践教学管理与实践基地建设结合在一起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实验、实习、设计和拓展4个部分构成,实行统一管理。实验环节包括学科基础课验证性实验、专业基础课综合设计性实验、专业方向课创新研究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实习环节实现了大一认识实习、大二和大三生产实习、大四毕业实习的连续性。先后与16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企业为实习学生配备指导老师,并积极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其设计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4.在教学质量方面,将长效机制建设与校友组织建设结合在一起
以校友组织为纽带,定期举办游艇人才培养论坛。建立教学评价反馈长效机制与持续改进措施,将行业发展与企业需求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去,充分体现以培养行业一线工程师和管理者为目标的“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新模式。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教学,实施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形成合理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以动态市场需求与人才自身成长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与创新精神为主要任务,以“面向企业、强化应用、发展潜质、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突出游艇特色,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建立合理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为我国游艇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哲,潘义川,彭欣,李超.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改革——以“游艇邮轮发展史与设计评价”为例,西部素质教育[J],2017(18).
[2]李宏娟.我国游轮游艇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
[3]于利民,齐广慧.抓好游艇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游艇产业发展战略[J],船海工程,2012(6).
[4]刘桢兵,许天羽.基于中国游艇市场以及配套人才培养体制[J],中国水运,2009(9).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关键词:游艇产业 人才培养 面向需求 教育改革
课 题:本文系山东交通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面向学生成长和企业发展需求的游艇方向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研究”(编号2016YJ002),“‘游艇游轮发展史与设计评价’课程建设”(编号2017YJ008)研究成果。
进入21世纪,我国船舶工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未来十年是我国造船业全面超越日韩,跃居全球首位的关键时期。我国船舶产量已占全球40%,约4000亿元产值,利润率10%。而我国游艇产值只占全球1%,约40亿元产值,但利润率高达40%,属于典型的“三高一低”(高技术、高增长、高效益、低消耗)产业。
一、游艇行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分析
游艇不仅是船舶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产业和航海运动、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将给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游艇产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游艇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拉动内需,做大第三产业,满足国内外游艇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
中国作为游艇产业的新興市场,在全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游艇行业在国内刚刚兴起,专业人才匮乏。国内游艇专业人才一般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知识不系统,成长较缓慢,很难跟上游艇行业迅猛发展的步伐。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游艇设计制造明显区别于船舶设计制造,游艇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船舶基础理论知识,还需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熟悉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加工工艺”。拥有单一船舶专业背景,并不完全适合游艇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游艇行业发展需求,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相关高校在这一方面开展的工作还非常有限,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内容
山东交通学院是一所以培养路、海、空、轨交通专业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近10年来持续关注游艇行业发展,积极探索游艇人才培养。2009年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开设游艇设计制造培养方向。2011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领域开设游艇邮轮工程研究生培养方向。2017年获批游艇设计制造专科专业。目前已形成一定办学规模,涵盖多个层次,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游艇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中,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双需求”的人才培养思路
面向游艇行业发展需求,调研游艇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分析游艇岗位群,包括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市场销售、技术服务等,明确人才定位为游艇行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面向大学生成长需求,立足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突出游艇特色,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未来就业定位,因材施教,精致化培养。
2.完善“3 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前3学年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和综合实践,第4学年在联合培养单位进行完整的项目实施或系统设计,全面提高生产管理、科研开发等职业能力和素质。将以培养工程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育,和以生产实践为载体的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毕业后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3.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实行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重点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加大科研教研力度。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的人才资源,聘请在科研和工程实践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兼职教授。每年选派1~2名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提高其实践能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采取的主要措施
1.在课程体系方面,将岗位需求与课程设置结合在一起
根据游艇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细化毕业要求与可考核指标点。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质量标准,主要包括4个核心课程群,22门核心课程,涵盖基础理论、船舶工程、游艇美学、复合材料等方面,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工业设计、材料成形及其控制工程等专业。
2.在理论教学方面,将核心课程群建设与训练式课堂结合在一起
在4个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中进一步总结“训练式课堂”的经验做法。既要有每次课堂的小训练,又要有每一门课程的大训练,更要有多门课程之间的综合性训练。这种先部分后总体、先易后难的训练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枯燥的课堂灌输变成有目的主动学习。
3.在实践教学方面,将实践教学管理与实践基地建设结合在一起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实验、实习、设计和拓展4个部分构成,实行统一管理。实验环节包括学科基础课验证性实验、专业基础课综合设计性实验、专业方向课创新研究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实习环节实现了大一认识实习、大二和大三生产实习、大四毕业实习的连续性。先后与16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企业为实习学生配备指导老师,并积极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其设计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4.在教学质量方面,将长效机制建设与校友组织建设结合在一起
以校友组织为纽带,定期举办游艇人才培养论坛。建立教学评价反馈长效机制与持续改进措施,将行业发展与企业需求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去,充分体现以培养行业一线工程师和管理者为目标的“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新模式。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教学,实施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形成合理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四、小结
以动态市场需求与人才自身成长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与创新精神为主要任务,以“面向企业、强化应用、发展潜质、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突出游艇特色,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建立合理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为我国游艇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哲,潘义川,彭欣,李超.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改革——以“游艇邮轮发展史与设计评价”为例,西部素质教育[J],2017(18).
[2]李宏娟.我国游轮游艇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
[3]于利民,齐广慧.抓好游艇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游艇产业发展战略[J],船海工程,2012(6).
[4]刘桢兵,许天羽.基于中国游艇市场以及配套人才培养体制[J],中国水运,2009(9).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