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现阶段改善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农民增加收入的现实选择。本文阐述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并分析了统筹城乡就业对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几点效益。
[关键词] 劳动力 转移 城乡就业 劳动力转移
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諧“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如何加快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有效实现农村资源的充分配置,始终成为一个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村资源更加合理的利用,推动了城乡就业一体化建设。
一、统筹城乡就业有利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统筹城乡就业一体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城乡并重、统筹兼顾、统一协调的原则,逐步缩小城乡劳动者就业的差异。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在劳动就业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社会劳动就业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据我国总人口的比例很大,虽然我国农村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还不能完全有效容纳农村人口。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迅速流向城镇。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推进城乡就业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
统筹城乡就业不仅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还是一项涉及整个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层次改革。它将进一步促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农民拥有与城镇居民完全同等的合法权益和应履行的义务,真正成为新一代的城镇居民,充分享受城市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成果。
二、统筹城乡就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1、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平等地位
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公平竟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原则,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打破城乡就业壁垒,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机制,实行适用于城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统一的劳动管理办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使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在就业身份、岗位安排、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平等地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转移。
2.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使其掌握热门行业的技术技能。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培训,举办短期、长期的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牢牢掌握某种劳动技能。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3.加大各项政策落实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首先要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确保国家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继续贯彻“合理引导,公平对待,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和歧视性规定,严禁变相收费和搭车收费;建立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长效机制,从根本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建立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政策落实责任制,各级政府要把落实农民进城务工政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专人负责,加大督察力度。还要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的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为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
4.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跟踪制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各级政府通过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跟踪制度,更好的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态,有效的控制农村劳动力转移,避免盲目的转移。例如:建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个人档案,跟踪记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地域特点,并对其劳动能力、技术水平进行相应的评价,以保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再次就业。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
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日趋扩大
随着农村新出生人口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发展对耕地占用和沙漠化对耕地的蚕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还将以600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农村经济发展已不能完全吸纳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逐年扩大。
2.农村劳动力转移周期由短期向长期转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初始,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每年只在农活不忙时,外出打工。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周期较短,不稳定性较强。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农村的农业耕种与收获周期缩短,相应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周期变长。
3.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感增强
(1)由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跨省流动的首选地区。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地点主要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3年,到广东就业的外出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10.1%,到北京的占4.2%,到江苏的占4.0%,到上海的占3.2%,到浙江和福建的各占3.0%。上述6个地区合计吸纳农村外出劳动力的27.5%。2004年,虽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荒“,但是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仍是当前外出农村劳动力流入就业的首选地区。
(2)人口稠密地区向人口稀疏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区。2004年,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比重按序排列:江西省46.0%,福建省41.5%,安徽省34.4%,重庆市31.3%,河南省30.0%,湖北省29.9%,四川省29.0%。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各省所占的比重按顺序是:河南13.2%,四川10.9%,安徽9.4%,江西8.4%,江苏6.6%,湖南6.4%,湖北6.3%,山东6.0%,重庆4.1%。以上9省份合计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71.3%。
4.农村劳动力转移稳定性增强
2002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占到51.2%,在外就业的时间平均高达8.9个月,其中半年以上的占73.3%,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而10个月以上的常年性外出人数达到57.8%。2004年,外出劳动力中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占到54.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7个百分点;有就业岗位但不稳定的比例为40.6%,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5个百分点;没有找到工作的占总数的4.5%,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凸显
1.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农村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改变了以往农民每天只能从事农业劳动的局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机器作业取代了人工劳动,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减少了许多农业劳动量,节省了许多时间,产生了大量的闲置劳动力。而对于相对固定的土地资源和农业收入来说,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2.促进了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增加值/农业从业人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农业的总产值逐年递增,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大大减少了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同时减少了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3.使大量资金由城镇流向农村,弥补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许多家庭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有的甚至常年在外,不能承担过多的农活,但是,他们把打工挣的钱大部分都寄回家中,使自家能够增加在农业上的经济投入。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虽然减少了农村的劳动力数量。但是通过劳动力转移把所获收入反馈给农村的渠道,使大量资金由城镇流向农村,增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4.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个人素质
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离开家乡步入城镇,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思想认识。通过参加各种劳动技能培训,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使自身的知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于劳动力个人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扩大了就业需求
虽然农村劳动力进城会给城镇增加就业压力,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农村劳动力直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就业需求。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对原有城镇劳动力产生了竞争压力,激励了城镇劳动力,补充了新鲜血液,刺激了就业市场,扩大了就业需求。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
[2]郑功成:关注民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
[3]赵国栋: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问题研究(下).商丘师范学院报,2004,(3)
[4]罗斌殷善福:论城乡就业统筹的必要性[J].农业经济问题,2001(5)
[5]寒冰:城乡就业一体化的积极探索.四川劳动保障,2004(10)
[6]罗斌王亚东:中国城乡就业统筹及其实施障碍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3)
[7]李元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考.发展论坛,2006(1)
[8]徐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中共合肥市党校学报.
[9]莫荣:统筹城乡就业 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劳动保障,2006(9)
[关键词] 劳动力 转移 城乡就业 劳动力转移
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諧“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如何加快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有效实现农村资源的充分配置,始终成为一个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村资源更加合理的利用,推动了城乡就业一体化建设。
一、统筹城乡就业有利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统筹城乡就业一体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城乡并重、统筹兼顾、统一协调的原则,逐步缩小城乡劳动者就业的差异。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在劳动就业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社会劳动就业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据我国总人口的比例很大,虽然我国农村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还不能完全有效容纳农村人口。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迅速流向城镇。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推进城乡就业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
统筹城乡就业不仅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还是一项涉及整个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层次改革。它将进一步促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农民拥有与城镇居民完全同等的合法权益和应履行的义务,真正成为新一代的城镇居民,充分享受城市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成果。
二、统筹城乡就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1、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平等地位
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公平竟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原则,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打破城乡就业壁垒,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机制,实行适用于城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统一的劳动管理办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使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在就业身份、岗位安排、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平等地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转移。
2.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使其掌握热门行业的技术技能。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培训,举办短期、长期的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牢牢掌握某种劳动技能。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3.加大各项政策落实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首先要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确保国家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继续贯彻“合理引导,公平对待,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和歧视性规定,严禁变相收费和搭车收费;建立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长效机制,从根本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建立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政策落实责任制,各级政府要把落实农民进城务工政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专人负责,加大督察力度。还要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的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为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
4.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跟踪制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各级政府通过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跟踪制度,更好的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态,有效的控制农村劳动力转移,避免盲目的转移。例如:建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个人档案,跟踪记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地域特点,并对其劳动能力、技术水平进行相应的评价,以保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再次就业。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
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日趋扩大
随着农村新出生人口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发展对耕地占用和沙漠化对耕地的蚕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还将以600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农村经济发展已不能完全吸纳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逐年扩大。
2.农村劳动力转移周期由短期向长期转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初始,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每年只在农活不忙时,外出打工。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周期较短,不稳定性较强。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农村的农业耕种与收获周期缩短,相应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周期变长。
3.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感增强
(1)由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跨省流动的首选地区。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地点主要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3年,到广东就业的外出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10.1%,到北京的占4.2%,到江苏的占4.0%,到上海的占3.2%,到浙江和福建的各占3.0%。上述6个地区合计吸纳农村外出劳动力的27.5%。2004年,虽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荒“,但是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仍是当前外出农村劳动力流入就业的首选地区。
(2)人口稠密地区向人口稀疏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区。2004年,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比重按序排列:江西省46.0%,福建省41.5%,安徽省34.4%,重庆市31.3%,河南省30.0%,湖北省29.9%,四川省29.0%。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各省所占的比重按顺序是:河南13.2%,四川10.9%,安徽9.4%,江西8.4%,江苏6.6%,湖南6.4%,湖北6.3%,山东6.0%,重庆4.1%。以上9省份合计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71.3%。
4.农村劳动力转移稳定性增强
2002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占到51.2%,在外就业的时间平均高达8.9个月,其中半年以上的占73.3%,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而10个月以上的常年性外出人数达到57.8%。2004年,外出劳动力中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占到54.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7个百分点;有就业岗位但不稳定的比例为40.6%,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5个百分点;没有找到工作的占总数的4.5%,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凸显
1.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农村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改变了以往农民每天只能从事农业劳动的局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机器作业取代了人工劳动,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减少了许多农业劳动量,节省了许多时间,产生了大量的闲置劳动力。而对于相对固定的土地资源和农业收入来说,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2.促进了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增加值/农业从业人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农业的总产值逐年递增,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大大减少了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同时减少了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3.使大量资金由城镇流向农村,弥补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许多家庭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有的甚至常年在外,不能承担过多的农活,但是,他们把打工挣的钱大部分都寄回家中,使自家能够增加在农业上的经济投入。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虽然减少了农村的劳动力数量。但是通过劳动力转移把所获收入反馈给农村的渠道,使大量资金由城镇流向农村,增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4.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个人素质
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离开家乡步入城镇,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思想认识。通过参加各种劳动技能培训,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使自身的知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于劳动力个人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扩大了就业需求
虽然农村劳动力进城会给城镇增加就业压力,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农村劳动力直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就业需求。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对原有城镇劳动力产生了竞争压力,激励了城镇劳动力,补充了新鲜血液,刺激了就业市场,扩大了就业需求。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
[2]郑功成:关注民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
[3]赵国栋: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问题研究(下).商丘师范学院报,2004,(3)
[4]罗斌殷善福:论城乡就业统筹的必要性[J].农业经济问题,2001(5)
[5]寒冰:城乡就业一体化的积极探索.四川劳动保障,2004(10)
[6]罗斌王亚东:中国城乡就业统筹及其实施障碍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3)
[7]李元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考.发展论坛,2006(1)
[8]徐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中共合肥市党校学报.
[9]莫荣:统筹城乡就业 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劳动保障,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