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心理弹性抵御压力机制下探究高校心理教育的有效对策,有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介紹了心理弹性抵御压力机制的概念,并基于心理弹性抵御压力机制下指导下,论述了高校心理教育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心理弹性;心理教育;核心价值观
前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人口的增多和就业机会的减少,使得高校大学生需要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加剧了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如何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因此,基于心理弹性抵御压力机制下探究高校心理教育的有效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弹性抵御压力机制概述
随着心理学的迅速发展,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手段。提升人们对压力的认识程度,并能够采取科学的化解压力的措施,成为心理学研究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心理弹性是伴随心理压力产生的,现阶段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包括结果论、特质论和过程论三种观点。本次研究基于特质论的指导下,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在心理压力的指导下,积极适应环境和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国内外心理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抵御心理压力的过程中,心理弹性发挥了重要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实践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抵御压力机制会对的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个体的心理弹性较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具有较高的自尊水平,能够实现对情绪的自我调节,具备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弹性较低的大学生,会夸大事件的危害,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出现回避和退缩行为,容易降低处理问题的效率,甚至导致适应不良现象发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1]。
二、基于心理弹性抵御压力机制下高校心理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首先,高校心理教师应加大压力管理相关知识在学生中的普及力度。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要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提升大学生对压力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利于为学生抵御压力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避免大学生因心理压力作出危害社会行为,对大学生茁壮成长的不良影响。其次,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大对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以往心理教育过程中,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智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和自我激励等方面的引导,使得学生不能实现对自我情绪的良好把控,不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及时辅导。由于大学生从处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经常会面临就业和考研等方面的压力,因此,高校心理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予以指导,实现提升大学生分解压力能力的目标。
例如,某高校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开展了“阳光心理学堂”活动,安排心理专职辅导教师培训各个班级的心理委员,规定每个班级的心理委员每个学期至少应组织3-4期心理健康讲座,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有效降低了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提升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心理委员通过加强与班长的合作,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团体活动,促使优秀的心理委员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同学们纷纷表示,在学堂活动中增长了心理学知识,明确了抵御心理压力的办法。此外,心理委员通过定期向心理咨询室上报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得心理辅导中心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心里异常学生并及时采取开导措施,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第一,高校应建立具有较高素质的心理教育队伍,加强对心理教育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高校心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使高校心理教师能够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采用多种途径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生动讲授,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使学生能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第二,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在对心理健康教材进行讲授的基础上,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高校心理教师应结合教学实例,教授学生抵御压力的办法,采用多种宣传方式,提升学生抵御压力的能力,实现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潜移默化的培养。第三,教师应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的类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例如,某高校开展了重走长征路活动,线路长约24km,设置站点24个,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关键词每个站点。在学生依次经过站点时,工作人员会为学生加盖具有站点名称的印章,学生完成整个长征路程,即可集齐所有站点印章。同时,学生还可以与站点海报合影并将合影分享至朋友圈,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通过上述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毅力和抵御压力的能力,充分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培养学生骨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校园危机事件频发,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骨干的培养,有利于通过学生骨干,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将校园危机事件消灭于萌芽中。高校心理中心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制作统一课件,搜集丰富资料,然后,分别组织对应学院的学生干部进行授课培训,最后,再对全体学生骨干进行培训。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心理培训的针对性。
例如,某高校举办了青年学生骨干读书班,将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读书班开办的主要目标,教师通过对多媒体的充分利用,为学生骨干播放了《较量无声》和《国魂》两部视频,全方位解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读书班安排集体诵读和晨跑接力等活动,有效提升自身的毅力。
结论:综上所述,在高校心理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培养学生骨干,能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国高校基于心理弹性死于压力机制的指导下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可以应用上述方法。
参考文献:
[1]冯益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85-86.
[2]阎建玲.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6,(18):150.
关键词:心理弹性;心理教育;核心价值观
前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人口的增多和就业机会的减少,使得高校大学生需要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加剧了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如何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因此,基于心理弹性抵御压力机制下探究高校心理教育的有效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弹性抵御压力机制概述
随着心理学的迅速发展,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手段。提升人们对压力的认识程度,并能够采取科学的化解压力的措施,成为心理学研究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心理弹性是伴随心理压力产生的,现阶段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包括结果论、特质论和过程论三种观点。本次研究基于特质论的指导下,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在心理压力的指导下,积极适应环境和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国内外心理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抵御心理压力的过程中,心理弹性发挥了重要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实践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抵御压力机制会对的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个体的心理弹性较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具有较高的自尊水平,能够实现对情绪的自我调节,具备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弹性较低的大学生,会夸大事件的危害,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出现回避和退缩行为,容易降低处理问题的效率,甚至导致适应不良现象发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1]。
二、基于心理弹性抵御压力机制下高校心理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首先,高校心理教师应加大压力管理相关知识在学生中的普及力度。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要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提升大学生对压力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利于为学生抵御压力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避免大学生因心理压力作出危害社会行为,对大学生茁壮成长的不良影响。其次,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大对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以往心理教育过程中,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智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和自我激励等方面的引导,使得学生不能实现对自我情绪的良好把控,不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及时辅导。由于大学生从处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经常会面临就业和考研等方面的压力,因此,高校心理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予以指导,实现提升大学生分解压力能力的目标。
例如,某高校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开展了“阳光心理学堂”活动,安排心理专职辅导教师培训各个班级的心理委员,规定每个班级的心理委员每个学期至少应组织3-4期心理健康讲座,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有效降低了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提升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心理委员通过加强与班长的合作,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团体活动,促使优秀的心理委员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同学们纷纷表示,在学堂活动中增长了心理学知识,明确了抵御心理压力的办法。此外,心理委员通过定期向心理咨询室上报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得心理辅导中心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心里异常学生并及时采取开导措施,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第一,高校应建立具有较高素质的心理教育队伍,加强对心理教育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高校心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使高校心理教师能够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采用多种途径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生动讲授,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使学生能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第二,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在对心理健康教材进行讲授的基础上,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高校心理教师应结合教学实例,教授学生抵御压力的办法,采用多种宣传方式,提升学生抵御压力的能力,实现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潜移默化的培养。第三,教师应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的类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例如,某高校开展了重走长征路活动,线路长约24km,设置站点24个,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关键词每个站点。在学生依次经过站点时,工作人员会为学生加盖具有站点名称的印章,学生完成整个长征路程,即可集齐所有站点印章。同时,学生还可以与站点海报合影并将合影分享至朋友圈,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通过上述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毅力和抵御压力的能力,充分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培养学生骨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校园危机事件频发,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骨干的培养,有利于通过学生骨干,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将校园危机事件消灭于萌芽中。高校心理中心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制作统一课件,搜集丰富资料,然后,分别组织对应学院的学生干部进行授课培训,最后,再对全体学生骨干进行培训。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心理培训的针对性。
例如,某高校举办了青年学生骨干读书班,将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读书班开办的主要目标,教师通过对多媒体的充分利用,为学生骨干播放了《较量无声》和《国魂》两部视频,全方位解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读书班安排集体诵读和晨跑接力等活动,有效提升自身的毅力。
结论:综上所述,在高校心理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培养学生骨干,能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国高校基于心理弹性死于压力机制的指导下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可以应用上述方法。
参考文献:
[1]冯益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85-86.
[2]阎建玲.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6,(1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