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对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投入的相继完成,工作的重点自然就转移到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环境的改善上来。笔者认为,正确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应当处理好下面四对关系。
一、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它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广义的教材则是指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必要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练习册、评价手册、辅导资料、配套读物和听力材料、教学挂图、教学卡片、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教学实物等等。课程资源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是指一切有利于实施课程与教学、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物质条件或非物质条件,包括人员、资料、设备、活动和环境。因此,课程资源除了包括上述所有的教学材料外,还包括教学设施、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信息、教学人员等。
教材与课程资源一样,都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学习经验的载体和工具。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使用,应该放到与课程资源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课堂教学既要基于教材,又不能受限于教材;既要认识到教材在承载教学信息方面的典型性作用,又要考虑到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为学生或教师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旨在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环境的改善,以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备能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优质资源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对教材进行删减、补充、替换及扩展,根据教学的
实际需要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就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设备与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正与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密切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不仅为广大农村中小学带来了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对于促进师生角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优质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将资源应用于课前准备工作。大量的优质资源为教师备课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对于加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教师直接将优质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其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便利的获取方式、友好的交互界面等,既可帮助教师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又可培养学生利用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果地展开学习,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和学习的空间、优化了教育和学习的效果。三是学生在课后使用资源。由于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优质资源的支持,广大学生获得了多渠道学习的机会,拥有了更多进行再学习的自由,从而使自身的主体性大大增强。
各种形式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不仅对课程与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而且改变了师生角色及其关系。首先,教师不仅是教材内容和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是教育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监控者、评价者等。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教育资源交给学生,而是要在清楚资源特点、知晓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将两者结合起来,精心组合资源,将其提供给学生以得到充分利用。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即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学生而不是教师。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觉地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信息与现代远程优质资源进行联系与综合、比较与选择、融会与贯通,以达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
三、工程建设模式与资源教学模式的关系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用建立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的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中小学,以促进全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这三种模式是在既考虑了农村教育的实际需求,又依据了远程教育技术和资源之优势的基础上而设定的。具体来说,这是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模式,而不是将优质资源用于优化教育教学效果所指定的教学模式。这三种模式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资源,为解决农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师数量不足、培训不够、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合理举措。但如何将这些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优质资源运用于教育教学中,以实现农远工程的初衷,是需要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认真思考的。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优质教育技术和资源;技术和资源本身就蕴含并体现了某种教学方式。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给课程与教学提供了外部的支撑环境,而课程资源则极大地拓展了现有的教育内容。这两者的结合将直接导致教育方式的变革。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引入,会带动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改变。这必将推动现行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对于改进农村中小学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起到促进作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也将有全新的发展。
四、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利用关系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将外部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多种方式输送到农村中小学。这些资源多是以电子和数字化形式为主的有形资源,广大教师除了对其进行科学认识,并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之外,还应该更新技术观和资源观,跳出就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论技术、就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论资源的思想观念,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文、生态、管理、特色等无形资源,并与有形资源合理配置,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佳组合,以及效果的最大化。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有形教育技术和资源。但技术和资源的价值,只有在利用和开发中才能得到体现。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不仅要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要能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支持自己的教学和优化教学环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要具有运用教育技术去不断丰富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首先,教师要具备运用现有技术和资源去开展教学与育人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在对技术与资源有一个较高认识的基础上,对技术与资源进行鉴别、积累和使用。其次,教师要具备对技术和资源进行处理的能力。这需要教师能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差异、技术与资源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准备等做出相适宜的安排,设计多种方案,组织多项活动,实现因材施教。再次,教师还要具备利用技术与资源对课程进行拓展与再建构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课程资源的意识,同时能以自身的教学智慧、灵感和创造力来丰富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走向开放性和创造性。
除了注重对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优质资源的利用外,广大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和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人文、生态、管理、特色等无形资源,安排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使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首先,教师应能鉴别和利用校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使之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次,教师应能利用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等无形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多种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实践体验活动,达到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的目的。再次,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和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会去注意、去寻找、归纳、体验各种课程资源,引领学生转到利用资源自主学习的轨道上,积极主动地运用资源去创新、去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解析课程资源[J].现代教学,2006,(1).
[2]张献臣.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处理的几个辩证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7,(4).
[3]陈晓燕,冯秀琪.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5,(7).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一、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它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广义的教材则是指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必要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练习册、评价手册、辅导资料、配套读物和听力材料、教学挂图、教学卡片、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教学实物等等。课程资源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是指一切有利于实施课程与教学、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物质条件或非物质条件,包括人员、资料、设备、活动和环境。因此,课程资源除了包括上述所有的教学材料外,还包括教学设施、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信息、教学人员等。
教材与课程资源一样,都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学习经验的载体和工具。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使用,应该放到与课程资源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课堂教学既要基于教材,又不能受限于教材;既要认识到教材在承载教学信息方面的典型性作用,又要考虑到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为学生或教师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旨在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环境的改善,以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备能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优质资源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对教材进行删减、补充、替换及扩展,根据教学的
实际需要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就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设备与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正与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密切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不仅为广大农村中小学带来了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对于促进师生角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优质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将资源应用于课前准备工作。大量的优质资源为教师备课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对于加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教师直接将优质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其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便利的获取方式、友好的交互界面等,既可帮助教师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又可培养学生利用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果地展开学习,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和学习的空间、优化了教育和学习的效果。三是学生在课后使用资源。由于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优质资源的支持,广大学生获得了多渠道学习的机会,拥有了更多进行再学习的自由,从而使自身的主体性大大增强。
各种形式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不仅对课程与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而且改变了师生角色及其关系。首先,教师不仅是教材内容和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是教育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监控者、评价者等。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教育资源交给学生,而是要在清楚资源特点、知晓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将两者结合起来,精心组合资源,将其提供给学生以得到充分利用。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即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学生而不是教师。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觉地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信息与现代远程优质资源进行联系与综合、比较与选择、融会与贯通,以达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
三、工程建设模式与资源教学模式的关系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用建立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的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中小学,以促进全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这三种模式是在既考虑了农村教育的实际需求,又依据了远程教育技术和资源之优势的基础上而设定的。具体来说,这是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模式,而不是将优质资源用于优化教育教学效果所指定的教学模式。这三种模式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资源,为解决农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师数量不足、培训不够、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合理举措。但如何将这些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优质资源运用于教育教学中,以实现农远工程的初衷,是需要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认真思考的。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优质教育技术和资源;技术和资源本身就蕴含并体现了某种教学方式。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给课程与教学提供了外部的支撑环境,而课程资源则极大地拓展了现有的教育内容。这两者的结合将直接导致教育方式的变革。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引入,会带动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改变。这必将推动现行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对于改进农村中小学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起到促进作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也将有全新的发展。
四、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利用关系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将外部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多种方式输送到农村中小学。这些资源多是以电子和数字化形式为主的有形资源,广大教师除了对其进行科学认识,并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之外,还应该更新技术观和资源观,跳出就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论技术、就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论资源的思想观念,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文、生态、管理、特色等无形资源,并与有形资源合理配置,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佳组合,以及效果的最大化。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有形教育技术和资源。但技术和资源的价值,只有在利用和开发中才能得到体现。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不仅要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要能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支持自己的教学和优化教学环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要具有运用教育技术去不断丰富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首先,教师要具备运用现有技术和资源去开展教学与育人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在对技术与资源有一个较高认识的基础上,对技术与资源进行鉴别、积累和使用。其次,教师要具备对技术和资源进行处理的能力。这需要教师能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差异、技术与资源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准备等做出相适宜的安排,设计多种方案,组织多项活动,实现因材施教。再次,教师还要具备利用技术与资源对课程进行拓展与再建构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课程资源的意识,同时能以自身的教学智慧、灵感和创造力来丰富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走向开放性和创造性。
除了注重对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优质资源的利用外,广大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和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人文、生态、管理、特色等无形资源,安排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使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首先,教师应能鉴别和利用校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使之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次,教师应能利用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等无形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多种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实践体验活动,达到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的目的。再次,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和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会去注意、去寻找、归纳、体验各种课程资源,引领学生转到利用资源自主学习的轨道上,积极主动地运用资源去创新、去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解析课程资源[J].现代教学,2006,(1).
[2]张献臣.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处理的几个辩证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7,(4).
[3]陈晓燕,冯秀琪.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5,(7).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