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人向来追求“境生象外”的艺术特点,理所当然,“水”凭借着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与传统美学相吻合的独特美感成为众多人喜爱的宠儿。中国画里的“笔墨”完全是出自艺术家笔下形成的,是“水”的“遣物”,是“无造物之迹”。“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媒介之一。在传统绘画手法里,水的独特性,在纸或绢上创造出特别丰富的效果。
[关键词]水 水墨画 艺术表现
自古以来,无论是文人墨客或是草莽布衣,一张宣纸旁,除了笔,墨,总有一盂清水静静守候。黄宾虹曾说过;“一盂水,一砚墨,两者互用,是为墨法,然而两者各具有其特点,可以各尽其所用,故于墨法处,当有水法,不容忽视。”就中国画而言。“水”承载着绘画的内在情感,书写着内心生活的认识和发现。在书画家眼里,“水”不仅扮演侵染笔墨纸砚,洗笔洗墨的书童角色,更是一种创作语言,像睿智谦和的老者把中国画的传统美学娓娓道来……
一、“水”的自我价值
中国古典诗章对“水”的拟人化审美描述表现了东方传统的审美观和感觉体验:其次,水墨画的关键是艺术家对“水”的体验和把握,墨只是当作色彩而使用,所谓“墨分五彩”,其效果更多的是突出水的痕迹、趣味和审美体验。正如西方绘画是使用油来调色,而东方绘画是使用水来调和墨或者颜色;而对吸水性强的宣纸的使用也是为了充分展现水迹的微妙感与审美趣味,所以形成了“笔情墨趣”一说。因此,从媒介材料上的使用讲,水墨画的核心价值是对水的不同感觉体验以及审美敏感性的表达。
“水”的无形,无色,无味,无痕的特点体现出“大相无形,大音稀声”的传统审美观,中国画的表现离不开“水”的调节与要求,手中的笔的含水量多少,决定着画面的效果,干、湿、浓、淡尽在水味韵色中。墨与“水”的结合,产生的干湿交替、流痕天趣以及干湿浓淡带来的虚实感、空灵感等传统技法,加上对物象的勾勒,泼墨和润染的手法,使笔、墨和纸融为一体,营造出一派天然的景色,浑然天成,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与道相台,达到了人文精神的顶峰!
二、“水“在传统绘画发展中的借鉴与学习
唐代王维始创水墨渲淡,他的山水画水墨清水齐用。五代两宋时期,除王希孟、赵伯驹等人专擅青绿山水画法以外,绝大多数皆兼擅或尤擅水墨画法。水墨与文人的审美情趣,理想追求相结合,产生独特的美感,两宋之交这一时期,米芾,米友仁父子的“迷失云山”、“米家山水”,运用“水”使墨色产生深浅浓淡,若有若无的江南美景。《画继》日:“米芾山水信笔为之,多以云掩映树木,不取工细。”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最能表现其特色,山水之间运气浮荡,林木朦胧,如入屏中。
在元代文人画成了占主流地位的绘画,水气淋漓、追求韵味、提倡“遗貌取神”的水墨画成为主导。而水墨画是以“水”为媒,以墨色代替诸色,在点、线、面的交融中寄托画家的情思,追求着言外之意,画外之音,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与理想追求,因此水墨画开始盛行。由于文人画追求“简”、“淡”的趣味,和水墨写意画中运用“水”的趣味如出一侧,水墨写意画也就占了文人画的大部分。此时水墨画有“清水芙蓉”之美称。明代没骨花鸟画家孙隆将文人画的逸气带入没骨花卉创作之中,大量运用撞水、撞色之法。徐渭的大写意中也充分发挥着对“水”的运用,他充分发挥了水、墨、笔、纸等中国画材质的表现力,利用了“水”的特性,使画面水墨淋漓,又笔笔气脉相连。他善于用“水”使墨色纵横挥写,在墨色上处理得及其丰富,有蘸墨、积墨、破墨、接墨等法。徐渭用“墨”所产生的丰富变化都是在他对“水”的熟练运用和对“水”特性的把握上而产生的。他的作品中“水”的运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三、“水”作为材料的媒介性
“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媒介之一。在传统绘画手法里,水的独特性,在纸或绢上创造出特别丰富的效果。写意山水中的“渍墨”,工笔画中的“撞水”,花鸟中的“积水”,都与水息息相关。所以“水”的运用非常重要,笔墨的艺术大部分技巧都是借助水的特性而形成。同时也创造出多种墨法,形成各式各样的视觉效果。根据手法和创作意图的不同。“水”又可以展现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水渍、撞水、积水、积墨等。
中国画中,水、墨、宣纸、矿物质颜料仍然是基本元素,笔与墨虽然保留着,但“笔墨”的趣味早已经被稀释和化解;甚至各种各样的传统毛笔正在被刷子、铅笔、喷笔、油画棒等所替换,墨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丙烯和油彩所取代。而在这些元素中,水则兼具有审美敏感的传统意味与当代普遍性,很难被其他的新材料与技法所替换:同时,作为材料,对“水”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和审美体验为其他国家艺术家所缺少。因此,从当代艺术实践中的材料观念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家对水审美感觉的提炼方面具有独特的发掘潜力,有可能成为国际当代艺术舞台提供的批评与研讨案例。
综上所述,与水墨有关的艺术创作进入当代视觉艺术不是一个瞬间的华丽转身,而是一个漫长旅程的开始。这个旅程没有预定的终点,也没有现成的捷径,更不需要一成不变的思路和方法。水墨艺术进入当代艺术领域之后,它也就不完全是原来的水墨画,而可能成全了一种新鲜的当代艺术探索。我们则需要从更宽广的视角来认识这种新的艺术。
[关键词]水 水墨画 艺术表现
自古以来,无论是文人墨客或是草莽布衣,一张宣纸旁,除了笔,墨,总有一盂清水静静守候。黄宾虹曾说过;“一盂水,一砚墨,两者互用,是为墨法,然而两者各具有其特点,可以各尽其所用,故于墨法处,当有水法,不容忽视。”就中国画而言。“水”承载着绘画的内在情感,书写着内心生活的认识和发现。在书画家眼里,“水”不仅扮演侵染笔墨纸砚,洗笔洗墨的书童角色,更是一种创作语言,像睿智谦和的老者把中国画的传统美学娓娓道来……
一、“水”的自我价值
中国古典诗章对“水”的拟人化审美描述表现了东方传统的审美观和感觉体验:其次,水墨画的关键是艺术家对“水”的体验和把握,墨只是当作色彩而使用,所谓“墨分五彩”,其效果更多的是突出水的痕迹、趣味和审美体验。正如西方绘画是使用油来调色,而东方绘画是使用水来调和墨或者颜色;而对吸水性强的宣纸的使用也是为了充分展现水迹的微妙感与审美趣味,所以形成了“笔情墨趣”一说。因此,从媒介材料上的使用讲,水墨画的核心价值是对水的不同感觉体验以及审美敏感性的表达。
“水”的无形,无色,无味,无痕的特点体现出“大相无形,大音稀声”的传统审美观,中国画的表现离不开“水”的调节与要求,手中的笔的含水量多少,决定着画面的效果,干、湿、浓、淡尽在水味韵色中。墨与“水”的结合,产生的干湿交替、流痕天趣以及干湿浓淡带来的虚实感、空灵感等传统技法,加上对物象的勾勒,泼墨和润染的手法,使笔、墨和纸融为一体,营造出一派天然的景色,浑然天成,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与道相台,达到了人文精神的顶峰!
二、“水“在传统绘画发展中的借鉴与学习
唐代王维始创水墨渲淡,他的山水画水墨清水齐用。五代两宋时期,除王希孟、赵伯驹等人专擅青绿山水画法以外,绝大多数皆兼擅或尤擅水墨画法。水墨与文人的审美情趣,理想追求相结合,产生独特的美感,两宋之交这一时期,米芾,米友仁父子的“迷失云山”、“米家山水”,运用“水”使墨色产生深浅浓淡,若有若无的江南美景。《画继》日:“米芾山水信笔为之,多以云掩映树木,不取工细。”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最能表现其特色,山水之间运气浮荡,林木朦胧,如入屏中。
在元代文人画成了占主流地位的绘画,水气淋漓、追求韵味、提倡“遗貌取神”的水墨画成为主导。而水墨画是以“水”为媒,以墨色代替诸色,在点、线、面的交融中寄托画家的情思,追求着言外之意,画外之音,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与理想追求,因此水墨画开始盛行。由于文人画追求“简”、“淡”的趣味,和水墨写意画中运用“水”的趣味如出一侧,水墨写意画也就占了文人画的大部分。此时水墨画有“清水芙蓉”之美称。明代没骨花鸟画家孙隆将文人画的逸气带入没骨花卉创作之中,大量运用撞水、撞色之法。徐渭的大写意中也充分发挥着对“水”的运用,他充分发挥了水、墨、笔、纸等中国画材质的表现力,利用了“水”的特性,使画面水墨淋漓,又笔笔气脉相连。他善于用“水”使墨色纵横挥写,在墨色上处理得及其丰富,有蘸墨、积墨、破墨、接墨等法。徐渭用“墨”所产生的丰富变化都是在他对“水”的熟练运用和对“水”特性的把握上而产生的。他的作品中“水”的运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三、“水”作为材料的媒介性
“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媒介之一。在传统绘画手法里,水的独特性,在纸或绢上创造出特别丰富的效果。写意山水中的“渍墨”,工笔画中的“撞水”,花鸟中的“积水”,都与水息息相关。所以“水”的运用非常重要,笔墨的艺术大部分技巧都是借助水的特性而形成。同时也创造出多种墨法,形成各式各样的视觉效果。根据手法和创作意图的不同。“水”又可以展现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水渍、撞水、积水、积墨等。
中国画中,水、墨、宣纸、矿物质颜料仍然是基本元素,笔与墨虽然保留着,但“笔墨”的趣味早已经被稀释和化解;甚至各种各样的传统毛笔正在被刷子、铅笔、喷笔、油画棒等所替换,墨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丙烯和油彩所取代。而在这些元素中,水则兼具有审美敏感的传统意味与当代普遍性,很难被其他的新材料与技法所替换:同时,作为材料,对“水”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和审美体验为其他国家艺术家所缺少。因此,从当代艺术实践中的材料观念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家对水审美感觉的提炼方面具有独特的发掘潜力,有可能成为国际当代艺术舞台提供的批评与研讨案例。
综上所述,与水墨有关的艺术创作进入当代视觉艺术不是一个瞬间的华丽转身,而是一个漫长旅程的开始。这个旅程没有预定的终点,也没有现成的捷径,更不需要一成不变的思路和方法。水墨艺术进入当代艺术领域之后,它也就不完全是原来的水墨画,而可能成全了一种新鲜的当代艺术探索。我们则需要从更宽广的视角来认识这种新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