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共产党执政理念中的富民思想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1595080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强国”基础上更加注重“富民”,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四代领导集体的富民思想和价值追求,也彰显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当前,正确认识和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对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突出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这一重点,指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着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在注重“强国”基础上更加注重“富民”,更加突出以人为本,自此,中国经济社会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富民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价值取向。早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就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①。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和实践的起点和宗旨都是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我们党近九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核心理念,而其中我们党几代领导人的富民思想更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毛泽东对富民思想中国化的阐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以人民为出发点对富民思想作了许多中国化的阐释。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②。以这个最高标准为基础,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把富民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努力探索和积极实践。早在建国前,毛泽东就确定了建国后,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方针。在农业合作化時期,毛泽东指出,共产党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他指出新的社会制度要比旧社会优胜得多,因为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把解放生产力作为上层建筑领域和生产关系领域活动的落脚点,目的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邓小平提出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富的富民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关注“人”的需要,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③邓小平把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当作社会主义本质,把富民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重新把社会主义理解为富民的实践过程,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④,这种藏富于民经济观的依据,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具体体现。邓小平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富的富民思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部分先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⑤。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部分先富的最终目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⑥。所以,共同富裕规定了部分先富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也是邓小平富民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江泽民丰富和拓展了富民思想的内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背景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拓展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第一次把党建与为民的问题提到了执政党的面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江泽民进一步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思想创造性地丰富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富民是首要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中,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富民思想。首先,继承了共同富裕思想。2000年江泽民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这一重大举措,对于缩小地区差距,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都具有重大意义。其次,丰富和拓展了富民思想的内涵。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指出,要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使社会主义富民的目标不仅停留在物质水平上,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要求和体现,这丰富和拓展了我们党的富民思想和价值追求。
  胡锦涛对富民思想的新发展——积极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式将以人为本思想确定为党执政理念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为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近年来我们党不断加强和改善民生工程,在分配、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加强建设。“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加大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并逐步建立各项农业补贴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逐步加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支出,“两免一补”的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使全体公民都能平等的享受受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和养老保险体系不断惠及人民群众。总之,各种惠民政策和民生工程的出台,表明我们党始终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成果被人民群众共享,这是对我们党富民思想的生动展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建议》中,更是彰显了富民这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凸显了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这个重点。“十二五”时期,我国在强国基础上更加注重富民,中国将走向“民富时代”。
  正确认识和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发展
  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深刻地反映着执政党对民与国关系的一种执政理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突出富民这一重点,表明我们党对富民与强国关系的认识更加清醒,这对于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富民是强国的基础。在社会建设实践中,只有懂得藏富于民,首先实现民富,才能真正实现国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国家则是阶级社会发展的产物,从国家的产生历史来看,国家是维护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工具。因此,富民是强国的基础,只有富民才能国强,只有首先实现人民群众的富裕,才能为国家的强大提供动力。在富民之后,国家可以通过财政等制度来增加收入,然后再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如社会救助、救灾抢险、公共设施建设、巩固国防等等,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藏富于民既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又有利于国家财政收人的持续提高,让国家富强起来,从而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能。如果不能清醒认识富民与强国的辩证关系就会妨碍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强国的目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富民作为重点,可以说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飞跃,它不仅有利于社会发展成果造福于人民,实现富民,同时必将调动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实现强国。
  强国是富民的保障。富民与强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国家稳定和富强才能实现富民。回顾人类的历史发展,没有一个战乱的国度能实现人民的富裕。所以,富民离不开强国提供的重要保障。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经济社会实现有序发展,才能实现富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加,我们党几代领导人积极推进富民政策,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改善民生,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为他们重新走上致富之路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没有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没有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的不断强大,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富裕。
  总之,富民与强国互为依存,相得益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必须把富民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础上的强国,这也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1094页。
  ③④⑤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2、116、155、373页。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农地改革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人口转移就业不断扩大,而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城乡居民在身份乃至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成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制度性障碍。目前,我国户籍制度虽已有了改变和松动,但距离目标诉求尚远。因此,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推动户籍制度的全面改革乃大势所趋。  【关键词】户籍制度 转移就业 城镇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
中产阶层居于社会发展的中间水平,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产阶层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中产阶层要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即对“地球社会”、“国家社会”和“生活社会”的共同责任。    中产阶层的涵义  在逻辑上,我们讨论中产阶层的社会责任,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中产阶层”、什么是“社会责任”以及“中产阶层”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究竟什么是中产阶级?
期刊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法制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但目前农村法制建设水平总体上仍然相对落后。以系统学视角考察,农村法制建设作为一个大系统,需协调和解决内部各子系统相互关系及冲突,处理好与村民自治、行政权力等外缘关系,构建科学有效的农村法制建设体系。  【关键词】农村法制建设 系统 融合  农村法制建设的现实要求  从重物质文明到重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现实跨越。农村法制建设与现实经济发展水
土地产权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其重要意义是在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资产化体现出来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具有了资产与资本的属性。土地产权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由单一的
【摘要】公务员德性是公共权力正确行使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公务员的必然要求。公务员德性状况直接影响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形象。对德性的关注和研究是西方20世纪中后期伦理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在我国,对公务员德性的探讨同样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和评价西方公务员德性研究的发展现状,以期为我国的公务员德性研究增力。  【关键词】公务员德性 公共行政 行政伦理  德性是一个有着悠
【摘要】统战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也应当成为我国对外关系的法宝之一。结合国际斗争实际可以看出,统战文化中“后发而先制”中的“忍”不是白忍;“求同存异”的“求”绝非妥协或示弱;“和而不同”的“和”不是无原则之“和” ;“审势” 、“攻心”是相互为用的。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统一战线将会彰显出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统战文化 国际斗争 战略  统战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开放活跃,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对网络依赖性大。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推进马思主义大众化,要深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精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需要建立科学的就业率统计体系,并严格监控统计数据,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动态的
[摘要]近年来,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渐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的一类严重犯罪。因此,归纳总结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现状、特点,全面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探讨、研究其防控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组织  涉黑犯罪  预防与打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层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犯罪作为社会发展的伴生物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