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显现了教育功能的转变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其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多个层面全面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因此,可以说新课程呼唤和彰显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教育”和涵盖学生的生活、生命、人性、价值等诸层面的“人文教育”,期盼的是一种洋溢着“和谐”旋律的教育。
关键词:生物;和谐教学;和谐教学策略;新课程
古今中外,千百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与学”、“师与生”、“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后”等多层面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进程和目标的实现。一套科学的“和谐教学策略”,是师生教学相长,特别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同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和谐教育”理念下的“和谐教学”与“和谐教学策略”
(一)对“和谐教育”的认识
“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想和追求。其指向人的“两种活动”职能的平衡,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自我的精神世界及个性的表现的关注和需求。这种教育应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历程”中的“统一与协调”的最佳途径。这种教育也正是新课改所企盼和追求的,是教育的科学化和人文化的体现。“和谐教育”理念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就学科教学而言,进行什么样的教学才是一种“和谐”的教学?进行“和谐教学”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谐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些都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究的课题。
(二)对“和谐教学”与“和谐教学策略”的认识
“和谐教学策略”简言之就是指为使“和谐教学”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师采取的“编程”以及能够体现多边的互动交流、反馈调谐,使教学活动充满积极性、融洽性的教学对策。这种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对策,能够使相关教学预设以及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超越预设的多元目标能够实现。
二、研究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意义
(一)研究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时代意义
研究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是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召唤,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首先,进行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研究体现了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目标,培养和谐社会的建设者离不开“和谐教育”与“和谐教学”。“和谐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对人的塑造是根本性的教育塑造,其价值是让人的“目标一致”的价值——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教育是家长和社会所渴求和认同的,更是人类社会进步所必需的。
其次,进行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新课程的需要。
新课程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及对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落实的这些要求需要我们对“和谐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新课程所提出的关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施需要我们对“和谐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二)研究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理论意义
首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学科教学目标达成和实施呼唤着“和谐教学策略”理论的指导。三维目标”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具有内在的整体性、全面性、统一性和时代感,而且与传统教育目标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本质上由于重心偏向学生而体现出的一种超越特征。要实现这种超越,就使得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对“和谐教学策略”的出现而显现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求之若渴,这种需求也正导致了新课程背景下“和谐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新课程所倡导的“主体性”、“人文性”和素质教育,渴求“和谐教学策略”理论的指导。“主体性”、“人文性”与“素质教育”是统一的,其核心都指向学生,“人文性”的内核蕴藏着“主体性”,“人文性”是“主体性”的精美外现,没有脱离“主体性”的“人文性”。
所以,依据对“和谐教学策略”及其特征的理解和认识,研究影响普通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相对共振谐调、平衡共生的因素,并对其归因加以系统分析总结,同时对新课程实施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整合调谐,进而为实现“三维目标”和素质教育研究出一套对普通高中各学科教学具有适应性和融通性的“和谐教学策略”,必将从理论上指导和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和谐进行,必将丰富和发展现有的教育教学理论。
三、和谐教学构建的基本策略
(一)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浓厚的学习气氛往往和真挚而又热烈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学生常常因为尊敬教师而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学习责任心和热情,愿意学习他们喜爱的教师所教的学科。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学双边活动地顺利进行,这是进行“和谐教学”重要前提。
(二)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也即“和谐教学策略”概念中所说的“结构开放、多元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氛围。允许他们充分地发挥“主体性”,给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的时空,让他们在争辩中练就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的“自我表现职能”自然地流露出来,他们就能主动地愉快地、创造性地去学习。
(三)激发、维持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和谐的学科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没有兴趣激发的课堂就没有生机可言,也就谈不上和谐。因此,可以说激发、维持和巩固兴趣是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加强对“非预设性事件”处理策略的研究,避免其对“和谐教学”的干扰
动态的教学过程常生长出不同情形的非预设的突发事件,这些意外的事件都有可能打破教学预设,影响或破坏教学的和谐。根据“非预设性事件”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学内容相关性”非预设事件,如生物实验课上由于器材质量而使实验发生的意外;另一类是“教学内容无关性”非预设事件,如课堂上偶发的学生打架事件。然而,无论何种“非预设性事件”,其通常都具有“突发性、冲击性、紧迫性”的特征,因而,处理这种动态生成的突发事件就需要教师的机智决策、科学调谐。
研究“和谐教学策略”应重视对“非预设事件”的研究,应努力探循调谐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及教学环境间的多边互动,以确保暂时的和谐失衡能够重新回归平衡。
关键词:生物;和谐教学;和谐教学策略;新课程
古今中外,千百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与学”、“师与生”、“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后”等多层面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进程和目标的实现。一套科学的“和谐教学策略”,是师生教学相长,特别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同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和谐教育”理念下的“和谐教学”与“和谐教学策略”
(一)对“和谐教育”的认识
“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想和追求。其指向人的“两种活动”职能的平衡,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自我的精神世界及个性的表现的关注和需求。这种教育应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历程”中的“统一与协调”的最佳途径。这种教育也正是新课改所企盼和追求的,是教育的科学化和人文化的体现。“和谐教育”理念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就学科教学而言,进行什么样的教学才是一种“和谐”的教学?进行“和谐教学”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谐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些都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究的课题。
(二)对“和谐教学”与“和谐教学策略”的认识
“和谐教学策略”简言之就是指为使“和谐教学”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师采取的“编程”以及能够体现多边的互动交流、反馈调谐,使教学活动充满积极性、融洽性的教学对策。这种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对策,能够使相关教学预设以及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超越预设的多元目标能够实现。
二、研究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意义
(一)研究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时代意义
研究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是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召唤,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首先,进行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研究体现了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目标,培养和谐社会的建设者离不开“和谐教育”与“和谐教学”。“和谐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对人的塑造是根本性的教育塑造,其价值是让人的“目标一致”的价值——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教育是家长和社会所渴求和认同的,更是人类社会进步所必需的。
其次,进行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新课程的需要。
新课程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及对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落实的这些要求需要我们对“和谐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新课程所提出的关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施需要我们对“和谐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二)研究普通高中和谐教学策略的理论意义
首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学科教学目标达成和实施呼唤着“和谐教学策略”理论的指导。三维目标”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具有内在的整体性、全面性、统一性和时代感,而且与传统教育目标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本质上由于重心偏向学生而体现出的一种超越特征。要实现这种超越,就使得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对“和谐教学策略”的出现而显现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求之若渴,这种需求也正导致了新课程背景下“和谐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新课程所倡导的“主体性”、“人文性”和素质教育,渴求“和谐教学策略”理论的指导。“主体性”、“人文性”与“素质教育”是统一的,其核心都指向学生,“人文性”的内核蕴藏着“主体性”,“人文性”是“主体性”的精美外现,没有脱离“主体性”的“人文性”。
所以,依据对“和谐教学策略”及其特征的理解和认识,研究影响普通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相对共振谐调、平衡共生的因素,并对其归因加以系统分析总结,同时对新课程实施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整合调谐,进而为实现“三维目标”和素质教育研究出一套对普通高中各学科教学具有适应性和融通性的“和谐教学策略”,必将从理论上指导和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和谐进行,必将丰富和发展现有的教育教学理论。
三、和谐教学构建的基本策略
(一)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浓厚的学习气氛往往和真挚而又热烈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学生常常因为尊敬教师而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学习责任心和热情,愿意学习他们喜爱的教师所教的学科。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学双边活动地顺利进行,这是进行“和谐教学”重要前提。
(二)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也即“和谐教学策略”概念中所说的“结构开放、多元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氛围。允许他们充分地发挥“主体性”,给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的时空,让他们在争辩中练就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的“自我表现职能”自然地流露出来,他们就能主动地愉快地、创造性地去学习。
(三)激发、维持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和谐的学科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没有兴趣激发的课堂就没有生机可言,也就谈不上和谐。因此,可以说激发、维持和巩固兴趣是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加强对“非预设性事件”处理策略的研究,避免其对“和谐教学”的干扰
动态的教学过程常生长出不同情形的非预设的突发事件,这些意外的事件都有可能打破教学预设,影响或破坏教学的和谐。根据“非预设性事件”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学内容相关性”非预设事件,如生物实验课上由于器材质量而使实验发生的意外;另一类是“教学内容无关性”非预设事件,如课堂上偶发的学生打架事件。然而,无论何种“非预设性事件”,其通常都具有“突发性、冲击性、紧迫性”的特征,因而,处理这种动态生成的突发事件就需要教师的机智决策、科学调谐。
研究“和谐教学策略”应重视对“非预设事件”的研究,应努力探循调谐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及教学环境间的多边互动,以确保暂时的和谐失衡能够重新回归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