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资料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的重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中小学生存在着的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在2000年8月召开的心理学专家座谈会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厌学率高达20%。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厌学倾向,厌学已成为阻碍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棘手问题。其中,过敏性厌学是高中学生比较常见的一类典型厌学行为。过敏性厌学行为是一种在学习情境刺激下产生的下意识的强烈痛苦的情绪反应。
苏明(化名),男,高中二年级学生。其父母均为大学教师,家庭和睦,教育方式比较民主,学习氛围良好。刚上高中时成绩较好,学习积极性强,后来因成绩出现下滑,该生逐渐缺乏了学习信心。从其母亲处获知:高一下学期分文、理科,苏明特别喜欢原来的班主任(任历史教师),而不喜欢现在班主任(任英语教师),产生抵触心里,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成绩明显下滑。
二、来访者自诉
晚上回家自习时,浑身有种难以形容的不舒服感,静不下心学习,总想去玩游戏,经常产生困意。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不能专心听讲,感觉听讲特别累,内容听不懂。尤其是物理和数学这两个科目,上这两门课时觉得心里直往下沉,像压了铅块似的难受,脑海中经常浮现电脑游戏里的情境和画面。由于开学后玩游戏的次数和时间比假期明显减少,但总有再次玩游戏的想法,尤其是学习遇到困难时。
三、原因分析
首先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从小对苏明实行民主的教育方式,要求甚少,家庭环境较优越。苏明自己感觉比较聪明,认为不用刻苦学习就可以获得良好成绩,一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是自我暗示学习低能。每当学习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后,苏明总错误地认为自己大脑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能再继续学习了,如果再学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就会“溢出去”。因此,每当此时就结束学习,去玩电脑游戏、睡觉或看电视。
再次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由于不喜欢班主任,在听其讲课时经常刻意去发现老师的缺点,注意力分散。一段时间后形成了自动化、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并逐渐泛化到其他科目的听课状态。
最后是下意识的逃避。提到物理课时,产生厌烦,甚至困意,虽清楚地知道学好物理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控制不了。苏明有时自觉学习物理,可一旦遇到难题便开始自动进行自我评价,错误地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学不好物理。长期如此,慢慢就建立起了一种条件性情绪反应:当看到成绩较低时,心中有压抑感,情绪低沉,逐渐就对物理学科产生了焦虑、烦躁情绪。
综上所述,苏明同学的过敏性厌学行为是一种不适应行为的自动运行过程。由于不适应行为的运行,使其在学习时产生焦虑情绪,身体不适,不能静心学习,有玩游戏的念头,困倦,逐渐形成了厌倦、逃避学习的心理。
四、辅导过程
(一)认知调整
1.苏明回家一想到作业量之大,心情就开始沉重,有逼着自己学习的感觉,于是想通过玩游戏来缓解自己的心绪,但游戏结束后,更不能静下心学习。所以产生焦虑情绪是条件性的,是脑中不适应的思维在运行。当遇到自己解答不出的难题时,心情就更加烦躁。母亲再指责几句,更没有心思学习了。针对这一情况,在来访者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利用情感组织者技术,充分调动来访者的积极情绪,此时植入一系列适应性的程序性知识,并使来访者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2.针对该生对物理和数学产生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无论哪科成绩不理想,首先要保持自己的心态平静,不要被自己的低沉情绪击倒。自信在提高学习成绩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初中和高中成绩的落差很大,苏明心里很难接受,但要相信自己,当焦虑情绪消除后,通过高三一学年的复习,各科成绩会有很大提高。
3.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烦躁情绪后,情不自禁会选择游戏逃避学习,此时游戏在大脑处于兴奋程度。在内心中把游戏和学习对比,觉得学习更加烦躁痛苦。不要认为网络成瘾离自己很远,实际仅一步之隔,所以要把游戏成瘾扼杀在摇篮里。
4.“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传授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学生应该去发现其有价值的一面,而不能刻意去发掘其缺点,因为生活本就没有完美的人。无论对老师怎样反感,但其所讲授的知识是学生所不具备的,因此苏明上课应该克服自己逆反的心理,专心学习新知识。
(二)临床心理训练
1.烦躁情绪是厌学学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临床放松状态下对该类对学生植入一系列适应性行为的程序,体验到学习是轻松、平静的。具体操作过程:在放松状态下,为其提供一个情感组织者,想像接到理想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愉快心情和兴奋感觉,父母也引以为豪,期待其尽早跨入大学校门的情景;报到,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结识了一批新的同学和老师等等情景。积极情绪调动起来后,想像学习过程,体验自己情绪变化。根据沃尔普交互抑制原理,此时来访者来不及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因此其在想像学习情境时,心情是轻松、平静的,学习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
2.针对苏明不喜欢班主任作如下暗示: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听讲,捕捉老师所讲的每个知识细节;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缺点,但重要的是去发现其独特的优点和老师讲授的新知识,越听思路越清晰,越明快;如果出现注意力分散现象,通过深呼吸调整,继续听课,这样可以保证注意力相对集中,提高听课效果。
笔者随后对苏明进行了四次同样的临床暗示训练,很好地调动了其学习数学和物理的积极性,同时针对其放学回家做各科作业的条件性刺激情景进行了临床训练,以进一步提高其学习的热情。
(三)其他辅助技术的设计与实施
1.传授苏明一些小方法,以调解学习时出现的消极情绪,让其在学习开始阶段或学习过程中出现情绪干扰时,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来调节,保证情绪稳定,继续高效地学习。
2.传授苏明一些科学学习方法。具体方法如下:晚上做作业前,保证对课上所学新知识及时复习后再做。这样才得心应手,避免因遇到难以解答的题而翻动笔记,间断性地翻动笔记,会使自己错误地认为当天所学的知识没有掌握,怀疑自己记忆力差,造成自己对学习逐步丧失信心的后果。做题过程中,如果遇到难理解的知识点,做上标记,以便上课的时候作为听课的重点内容;之后自己再次独立分析遇到的题,巩固该知识点,保证自己再次遇到同类题时能够清晰地解答出来。通过这样不断地积累巩固新知识,自己会找回自信,学习成绩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五、效果与反思
苏明情绪状态有了很大改善,听课状态特别好,消除了上课刻意评价老师的习惯。母亲也表示孩子回家后能够安心学习,遇到问题时能主动询问解答;很少玩游戏,对学习有了积极性。对苏明跟踪回访了一年,听课状态一直很好,学习积极性也在逐渐提高。
学生厌学是教育实践中的常见现象,是令教师和家长都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一问题,如果在长时间内得不到有效解决,其累积效应不仅会使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使学生对学习形成一种“潜意识条件性的情绪反应”,即一接触学习情境就可能无意识地涌现出焦虑、压抑、烦燥,甚至出现恶心等种种不适应的心理或生理反应,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稳定,而且严重的厌学情绪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往往会造成不利影响,容易形成退缩、自卑和逃避等个性特征。因此,对厌学症状的辅导和治疗非常重要。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为了缓解孩子的厌学情绪,家长和孩子之间应展开基于心灵敞开的精神对话,这是两个平等的个体之间的生命对话。一方面,要特别尊重孩子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困惑,因为这是他们所真切面临的问题,是他们目前对生活的真实理解。另一方面,家长以真实、积极、建设性的姿态出现,与孩子谈谈自己对生活、工作等的真实感受,包括对平淡、困惑、痛苦、幸福、信念等等的理解,并向孩子表明付出、责任、担当等各种个性品质对于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性。一旦这种对话能在孩子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并促使孩子建构起对生活的新理解后,其厌学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系)
编辑/舒 娟
终校/于 洪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的重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中小学生存在着的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在2000年8月召开的心理学专家座谈会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厌学率高达20%。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厌学倾向,厌学已成为阻碍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棘手问题。其中,过敏性厌学是高中学生比较常见的一类典型厌学行为。过敏性厌学行为是一种在学习情境刺激下产生的下意识的强烈痛苦的情绪反应。
苏明(化名),男,高中二年级学生。其父母均为大学教师,家庭和睦,教育方式比较民主,学习氛围良好。刚上高中时成绩较好,学习积极性强,后来因成绩出现下滑,该生逐渐缺乏了学习信心。从其母亲处获知:高一下学期分文、理科,苏明特别喜欢原来的班主任(任历史教师),而不喜欢现在班主任(任英语教师),产生抵触心里,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成绩明显下滑。
二、来访者自诉
晚上回家自习时,浑身有种难以形容的不舒服感,静不下心学习,总想去玩游戏,经常产生困意。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不能专心听讲,感觉听讲特别累,内容听不懂。尤其是物理和数学这两个科目,上这两门课时觉得心里直往下沉,像压了铅块似的难受,脑海中经常浮现电脑游戏里的情境和画面。由于开学后玩游戏的次数和时间比假期明显减少,但总有再次玩游戏的想法,尤其是学习遇到困难时。
三、原因分析
首先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从小对苏明实行民主的教育方式,要求甚少,家庭环境较优越。苏明自己感觉比较聪明,认为不用刻苦学习就可以获得良好成绩,一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是自我暗示学习低能。每当学习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后,苏明总错误地认为自己大脑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能再继续学习了,如果再学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就会“溢出去”。因此,每当此时就结束学习,去玩电脑游戏、睡觉或看电视。
再次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由于不喜欢班主任,在听其讲课时经常刻意去发现老师的缺点,注意力分散。一段时间后形成了自动化、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并逐渐泛化到其他科目的听课状态。
最后是下意识的逃避。提到物理课时,产生厌烦,甚至困意,虽清楚地知道学好物理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控制不了。苏明有时自觉学习物理,可一旦遇到难题便开始自动进行自我评价,错误地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学不好物理。长期如此,慢慢就建立起了一种条件性情绪反应:当看到成绩较低时,心中有压抑感,情绪低沉,逐渐就对物理学科产生了焦虑、烦躁情绪。
综上所述,苏明同学的过敏性厌学行为是一种不适应行为的自动运行过程。由于不适应行为的运行,使其在学习时产生焦虑情绪,身体不适,不能静心学习,有玩游戏的念头,困倦,逐渐形成了厌倦、逃避学习的心理。
四、辅导过程
(一)认知调整
1.苏明回家一想到作业量之大,心情就开始沉重,有逼着自己学习的感觉,于是想通过玩游戏来缓解自己的心绪,但游戏结束后,更不能静下心学习。所以产生焦虑情绪是条件性的,是脑中不适应的思维在运行。当遇到自己解答不出的难题时,心情就更加烦躁。母亲再指责几句,更没有心思学习了。针对这一情况,在来访者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利用情感组织者技术,充分调动来访者的积极情绪,此时植入一系列适应性的程序性知识,并使来访者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2.针对该生对物理和数学产生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无论哪科成绩不理想,首先要保持自己的心态平静,不要被自己的低沉情绪击倒。自信在提高学习成绩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初中和高中成绩的落差很大,苏明心里很难接受,但要相信自己,当焦虑情绪消除后,通过高三一学年的复习,各科成绩会有很大提高。
3.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烦躁情绪后,情不自禁会选择游戏逃避学习,此时游戏在大脑处于兴奋程度。在内心中把游戏和学习对比,觉得学习更加烦躁痛苦。不要认为网络成瘾离自己很远,实际仅一步之隔,所以要把游戏成瘾扼杀在摇篮里。
4.“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传授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学生应该去发现其有价值的一面,而不能刻意去发掘其缺点,因为生活本就没有完美的人。无论对老师怎样反感,但其所讲授的知识是学生所不具备的,因此苏明上课应该克服自己逆反的心理,专心学习新知识。
(二)临床心理训练
1.烦躁情绪是厌学学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临床放松状态下对该类对学生植入一系列适应性行为的程序,体验到学习是轻松、平静的。具体操作过程:在放松状态下,为其提供一个情感组织者,想像接到理想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愉快心情和兴奋感觉,父母也引以为豪,期待其尽早跨入大学校门的情景;报到,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结识了一批新的同学和老师等等情景。积极情绪调动起来后,想像学习过程,体验自己情绪变化。根据沃尔普交互抑制原理,此时来访者来不及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因此其在想像学习情境时,心情是轻松、平静的,学习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
2.针对苏明不喜欢班主任作如下暗示: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听讲,捕捉老师所讲的每个知识细节;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缺点,但重要的是去发现其独特的优点和老师讲授的新知识,越听思路越清晰,越明快;如果出现注意力分散现象,通过深呼吸调整,继续听课,这样可以保证注意力相对集中,提高听课效果。
笔者随后对苏明进行了四次同样的临床暗示训练,很好地调动了其学习数学和物理的积极性,同时针对其放学回家做各科作业的条件性刺激情景进行了临床训练,以进一步提高其学习的热情。
(三)其他辅助技术的设计与实施
1.传授苏明一些小方法,以调解学习时出现的消极情绪,让其在学习开始阶段或学习过程中出现情绪干扰时,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来调节,保证情绪稳定,继续高效地学习。
2.传授苏明一些科学学习方法。具体方法如下:晚上做作业前,保证对课上所学新知识及时复习后再做。这样才得心应手,避免因遇到难以解答的题而翻动笔记,间断性地翻动笔记,会使自己错误地认为当天所学的知识没有掌握,怀疑自己记忆力差,造成自己对学习逐步丧失信心的后果。做题过程中,如果遇到难理解的知识点,做上标记,以便上课的时候作为听课的重点内容;之后自己再次独立分析遇到的题,巩固该知识点,保证自己再次遇到同类题时能够清晰地解答出来。通过这样不断地积累巩固新知识,自己会找回自信,学习成绩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五、效果与反思
苏明情绪状态有了很大改善,听课状态特别好,消除了上课刻意评价老师的习惯。母亲也表示孩子回家后能够安心学习,遇到问题时能主动询问解答;很少玩游戏,对学习有了积极性。对苏明跟踪回访了一年,听课状态一直很好,学习积极性也在逐渐提高。
学生厌学是教育实践中的常见现象,是令教师和家长都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一问题,如果在长时间内得不到有效解决,其累积效应不仅会使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使学生对学习形成一种“潜意识条件性的情绪反应”,即一接触学习情境就可能无意识地涌现出焦虑、压抑、烦燥,甚至出现恶心等种种不适应的心理或生理反应,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稳定,而且严重的厌学情绪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往往会造成不利影响,容易形成退缩、自卑和逃避等个性特征。因此,对厌学症状的辅导和治疗非常重要。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为了缓解孩子的厌学情绪,家长和孩子之间应展开基于心灵敞开的精神对话,这是两个平等的个体之间的生命对话。一方面,要特别尊重孩子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困惑,因为这是他们所真切面临的问题,是他们目前对生活的真实理解。另一方面,家长以真实、积极、建设性的姿态出现,与孩子谈谈自己对生活、工作等的真实感受,包括对平淡、困惑、痛苦、幸福、信念等等的理解,并向孩子表明付出、责任、担当等各种个性品质对于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性。一旦这种对话能在孩子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并促使孩子建构起对生活的新理解后,其厌学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系)
编辑/舒 娟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