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已成为2020年全球经济态势走向的一个关键变量。
在近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经中心)举办的第127期“经济每月谈”上,专家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为主题进行研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这一次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已经超过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期世界范围疫情恢复情况将对我国经济也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已取得防控防疫的阶段性胜利,但应警惕疫情在海外蔓延对中国经济造成的第二波冲击。
危害超预期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份最新预测,今年全球经济下滑成必然,预计增长将下降3%。其中发达经济体将下降6.1%,美国下降5.9%,欧元区下降7.5%。
王一鸣表示:“进入4月份以来,沿海、外贸、加工型企业的订单下滑非常明显。”同时,这次疫情影响严重的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都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是我国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其中相当一部分产品,短期内很难被替代,比如,存储器、通信设备的零部件、机动车的变速箱等。在王一鸣眼中,欧美主要经济体供应链中断的风险正在上升。他表示:“现在一些国家开始警惕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带来的供应链风险,所以全球的供应链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下一步会对我国的制造业带来新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對人类的危害之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
除了客观上来自外部的风险,全球央行为应对疫情,大规模增加货币的发放,特别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更增加了流动性风险。那么,我国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经济冲击?陈文玲说:“第一,中国当前最紧急的就是立足于国内,把国内的事情做好,同时我认为要做好防范工作,‘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疫情的弦不能松,绝对不能让它有第二波大规模的回潮。第二,要防冲击、防掠夺,我觉得现在我们不能成为美元纸币的泄洪区,这可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非常严峻的任务。”
此外,针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疫情中,试图“甩锅”给中国,陈文玲表示,这是不理智的,而且中国的医疗物资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抗疫作出了贡献。陈文玲说:“贸易逆差,中国占美国的48%—50%,也就说美国进口的所有商品,是从102个国家进口的,但是进口最多的是中国,特别是这次疫情中,它的药品来源、医疗设备、口罩和中国的关系太大了。因为在疫情之前,全球一天的口罩生产量是4000万只,其中中国生产2000万只,占全球的50%。现在我们一天可以生产3亿只了,因为全球需要,中国现在加班加点在生产。”
保生产+保民生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则指出,为应对全球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应该从我国现有的企业深度挖潜,同时,应当加大保民生力度。祝宝良说:“第一,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现有的企业,特别是大量的高水平出口企业,产业链长、供应链长、技术水平高的这些企业,一定要保护它们的生产力,一旦运行恢复,它们马上就可以生产。第二,要保民生,要保障一部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这两保是我个人觉得目前最重要的,只要保下来,在比较短的一个时间,中国经济可能就马上起来。”
随着我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3月宏观经济指标已在回暖,包括投资、消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多个宏观经济数据都出现回升势头。这也使得我国要比欧美发达国家有一个季度的经济恢复增长的时间差,实施一揽子调控经济的宏观政策更有空间。
对此,王一鸣建议:“第一要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第二发挥特别国债长周期低成本的优势,把淤积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充分释放出来,要深化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下调贷款利率,帮助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第三,要充分挖掘国内的消费需求,疫情对线下的消费冲击非常明显,所以要考虑如何进一步采取措施恢复生产,同时继续用好、发挥好线上消费稳定居民消费。”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同时显示,受疫情影响,我国的居民收入也出现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大一次回落,同时,我国物价又在上涨中,这是否会影响到我国未来消费的增长?王一鸣分析,居民收入的回落主要是因为对我国大多数居民来说,工资性收入还是主体,因此疫情出现后,很多地区生产一度受限,百姓收入也出现暂时性回落,但后期收入回升是大概率事件,消费同时也会相应回升。
王一鸣表示:“随着疫情得到有效管控,企业进一步提高复产率,特别是就业容量进一步扩大,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二季度会扭转这种负增长的局面。如果开工率提高,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就业能够回到正常的水平,收入就会有所回升,这个是影响未来的一个关键。”
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认为,在扩大内需方面,除了现有政策的落实,还应考虑农民工的安置问题。张永军说:“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而且要把这些政策贯彻好、落实好,把它转化为真正有效的需求。我个人觉得现在还是要继续发挥城镇化在扩大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当然在大中城市中如何让农民工和一些异地就业的人能够尽快安家,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近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经中心)举办的第127期“经济每月谈”上,专家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为主题进行研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这一次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已经超过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期世界范围疫情恢复情况将对我国经济也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已取得防控防疫的阶段性胜利,但应警惕疫情在海外蔓延对中国经济造成的第二波冲击。
危害超预期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份最新预测,今年全球经济下滑成必然,预计增长将下降3%。其中发达经济体将下降6.1%,美国下降5.9%,欧元区下降7.5%。
王一鸣表示:“进入4月份以来,沿海、外贸、加工型企业的订单下滑非常明显。”同时,这次疫情影响严重的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都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是我国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其中相当一部分产品,短期内很难被替代,比如,存储器、通信设备的零部件、机动车的变速箱等。在王一鸣眼中,欧美主要经济体供应链中断的风险正在上升。他表示:“现在一些国家开始警惕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带来的供应链风险,所以全球的供应链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下一步会对我国的制造业带来新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對人类的危害之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
除了客观上来自外部的风险,全球央行为应对疫情,大规模增加货币的发放,特别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更增加了流动性风险。那么,我国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经济冲击?陈文玲说:“第一,中国当前最紧急的就是立足于国内,把国内的事情做好,同时我认为要做好防范工作,‘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疫情的弦不能松,绝对不能让它有第二波大规模的回潮。第二,要防冲击、防掠夺,我觉得现在我们不能成为美元纸币的泄洪区,这可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非常严峻的任务。”
此外,针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疫情中,试图“甩锅”给中国,陈文玲表示,这是不理智的,而且中国的医疗物资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抗疫作出了贡献。陈文玲说:“贸易逆差,中国占美国的48%—50%,也就说美国进口的所有商品,是从102个国家进口的,但是进口最多的是中国,特别是这次疫情中,它的药品来源、医疗设备、口罩和中国的关系太大了。因为在疫情之前,全球一天的口罩生产量是4000万只,其中中国生产2000万只,占全球的50%。现在我们一天可以生产3亿只了,因为全球需要,中国现在加班加点在生产。”
保生产+保民生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则指出,为应对全球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应该从我国现有的企业深度挖潜,同时,应当加大保民生力度。祝宝良说:“第一,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现有的企业,特别是大量的高水平出口企业,产业链长、供应链长、技术水平高的这些企业,一定要保护它们的生产力,一旦运行恢复,它们马上就可以生产。第二,要保民生,要保障一部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这两保是我个人觉得目前最重要的,只要保下来,在比较短的一个时间,中国经济可能就马上起来。”
随着我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3月宏观经济指标已在回暖,包括投资、消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多个宏观经济数据都出现回升势头。这也使得我国要比欧美发达国家有一个季度的经济恢复增长的时间差,实施一揽子调控经济的宏观政策更有空间。
对此,王一鸣建议:“第一要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第二发挥特别国债长周期低成本的优势,把淤积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充分释放出来,要深化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下调贷款利率,帮助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第三,要充分挖掘国内的消费需求,疫情对线下的消费冲击非常明显,所以要考虑如何进一步采取措施恢复生产,同时继续用好、发挥好线上消费稳定居民消费。”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同时显示,受疫情影响,我国的居民收入也出现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大一次回落,同时,我国物价又在上涨中,这是否会影响到我国未来消费的增长?王一鸣分析,居民收入的回落主要是因为对我国大多数居民来说,工资性收入还是主体,因此疫情出现后,很多地区生产一度受限,百姓收入也出现暂时性回落,但后期收入回升是大概率事件,消费同时也会相应回升。
王一鸣表示:“随着疫情得到有效管控,企业进一步提高复产率,特别是就业容量进一步扩大,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二季度会扭转这种负增长的局面。如果开工率提高,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就业能够回到正常的水平,收入就会有所回升,这个是影响未来的一个关键。”
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认为,在扩大内需方面,除了现有政策的落实,还应考虑农民工的安置问题。张永军说:“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而且要把这些政策贯彻好、落实好,把它转化为真正有效的需求。我个人觉得现在还是要继续发挥城镇化在扩大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当然在大中城市中如何让农民工和一些异地就业的人能够尽快安家,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