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消费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o395495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的儿童人均年消费早在几年前就已高达10700元,而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5781元。有人很形象地说,如果把花在孩子身上的钱用一百元钞票码起来,孩子有多高,钱就能码多高。
  上海社科院的调查表明,从养儿成本与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比来看,上海的养儿成本为年平均收入的30倍,台湾为14倍,香港为12倍,英国为13倍,美国为6倍。近年来中国儿童消费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持续增长,城市中九成的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消费支出超过家庭收入的33%。子女的高额消费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关,它一方面来源于父母经济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物质的极大丰富、购买欲望的强烈刺激等。但从家庭的消费结构来说,子女消费所占份额越来越大,更是与消费观念密切相关。在子女消费观念方面,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非常显著。
  
  “再穷不能穷孩子”与“再富不能富孩子”
  
  在中国,“再穷不能穷孩子”,这是曾经被广泛地刷在墙上、写在黑板报上、挂在人们嘴边的一句话,其重要意义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如今,家长们总是竭尽所能地满足孩子的种种消费需求:玩具、图书、衣物等。为了使孩子能进入条件较好的学校读书,不惜缴纳巨额的“择校费”,甚至花费血本购买较好学校所在地区的“学区房”。对于许多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家长们往往发挥着“砸锅卖铁”的精神,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这种消费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2009年6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银行进行了一次对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对比调查。调查显示,面对同样的消费金额,有82.8%的少年儿童认为自己的消费总体上是合理的,仅有5.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消费总体上不太合理:而有30.7%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理财能力比较好,自己能够规划和管理好自己的零花钱;但是在教师中,94.4%的教师认为目前少年儿童中存在乱花钱、高消费的现象,其中33.1%认为这一现象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
  在西方发达国家,父母在孩子的消费上大多比较“吝啬”,甚至到了锱珠必究的地步。父母给孩子的零花钱有限额,连文具这类必需品也一律从零花钱中支出。孩子的开销必须适度,家长一旦发现孩子乱花钱,就会扣除下月的零花钱以示惩罚。洛克菲勒家族是全美最富裕的家庭,但是,整个家族却崇尚节俭。劳伦斯·洛克菲勒的父亲经常定期检查家庭账本,以监督6个孩子的日常花销是否超支。洛克菲勒经常跟兄弟姐妹一起做家务活,如给父母擦皮鞋、拍打苍蝇等,以赚取一些“劳务费”。据说每抓住一只老鼠,就能从父亲那里领到5美分的奖励。
  
  “视金钱为粪土”与“打开金钱之门”
  
  中国普通家庭一般只是存钱储蓄,人们较少有理财经营的观念。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学而优则仕”,人们视“金钱”为粪土,认为金钱是肮脏的,是腐蚀精神和灵魂的,不让孩子涉足,甚至将小孩子挣钱也作为不务正业的旁门歪道。商人历来的社会地位低于读书人。对孩子来说,读书是第一要义,只要读书好,花多少钱都可以。
  在西方,孩子从小就要接受理财知识的教育。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以童话讲述的方式打开金钱之门;美国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教育孩子从小理解金钱与劳动的关系,用卖旧玩具、收发报纸等换取收入;英国人要求5~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和多种用途,7~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并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日本人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要管理好自己的零用钱。
  
  “需要钱伸手要”与“想花钱自己赚”
  
  中国孩子的父母说:“零用钱花完了吗?没钱了就自己到书房的抽屉里去取。”而在美国,教育孩子的口头禅就是“要花钱去打工!”他们会说:“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快要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者把花园里的草割了,我们就可以再给你一些钱花。”美国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中国孩子则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请你们给我一笔钱。”
  在许多犹太家庭里,孩子们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日本人教育孩子也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西方国家的父母经常让孩子做家务以挣得报酬,但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这简直不可思议,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下的“421”家庭。家庭中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围着独生子女转,他们是家庭的核心,是“小皇帝”、“小太阳”。在这些孩子眼里,钱不是挣来的,而是从长辈那里要来的。
  
  “花钱买感情”与“吝啬换自立”
  
  中国社会虽然不是金钱至上,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人情法则却常常奏效,即使是在亲子关系上依然有人运用。有的父母工作忙,陪孩子的机会少,于是就常常用礼物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用钱来联络感情。父母认为:“孩子能收到礼物就高兴,当家长的不就是让孩子高兴嘛。”孩子认为:“谁给我买我想要的东西,谁就更爱我。”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在瑞士,女孩从初中一毕业就被送到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挣得费用,下午再去上学。
  除了以上4点差异之外,中国的重子代轻老代的观念也引领着子女的高额消费,尤其是日常生活消费方面,子代的消费数量、结构等远远超过老代。这些现象所折射出的中外观念差异令人深思。(文章代码:102128)
  【责任编辑】刘婵
其他文献
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且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是一种维护大脑学习和记忆机能的重要方式。过去的一些研究已经证明,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衰退,但是,通过学习和运动,成年人不仅会保持较好的记忆力,而且认知能力也会提高。因为,通过学习和运动,成年人的大脑细胞有了更新和生长,而且大脑执行特殊任务的功能部位也在扩大,这也为预防老年性痴呆指明了方向。  音乐家和出租车司机的大脑  人的大脑皮质在完
水星恐怕是肉眼可见的行星中最“诡异”的一颗。由于非常靠近太阳,它只会短暂地出现在黎明或者黄昏的霞光之中。正因为如此,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希腊天文学家甚至认为它是两个不同的天体:一个出现在日出前、一个出现在日落后。一年到头能看见水星的机会只有几次,每一次也就持续几周。  20世纪初,水星在验证广义相对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天文学家对它的物理特性却知之甚少,即使是在望远镜的窥探下水星也总是“犹抱琵琶半
蚂蚁虽然身量很小,可却是世界上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动物,远远超过所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的总和。小小蚂蚁遍及全球,无孔不入,成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就是在这小小的蚂蚁中,科学家发现了许多令人慨叹的大智慧!  配药治病  一种生活在南美大陆的红蚂蚁,一旦吃了腐肉烂食而生病时,竟然会像人类一样服用蚁巢中的一种“消炎药”。科学家们破解开一个蚁巢,对红蚂蚁的“小药库”进行了分析、鉴别,结果发
地球氧气何时出现?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近日报告说,约30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就已经大量存在,这比此前科学界普遍认为的时间提早了数亿年。一般认为,目前约占大气21%的氧气并不是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累积的,地球诞生后最初20亿年氧气几乎不存在。地球大气第一次氧含量剧增,即“大氧化”可能发生在距今约24.8亿至23.2亿年前,通常认为是由蓝藻光合作用造成的。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通过数据模型
笔者先后18次深入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等国的18个野生动物保护区,研究狮子、花豹和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面临的生存威胁。与非洲草原动物亲密接触的那一幕又一幕让人终身难忘……  在斯瓦拉平原与斑鬣狗对峙  肯尼亚的斯瓦拉平原保护区位于首都内罗毕郊区,连同相邻的7个保护区总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200年前,这里是非洲规模最大的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走廊,
弥勒是中国民间普遍信仰、崇奉的一尊佛。在多数佛寺中都建有他的塑像或雕像,供大众礼拜。他那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受大众崇敬的同时,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亲近。  弥勒渊源  弥勒,梵文Maitreva,音译“梅旦利耶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慈氏”。汉译佛经有六部经典专门讲述弥勒出身、修行、成道、转法轮等事项,所谓弥勒六部经,即《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弥勒大
古代的交通极不发达,各地人员往来极为不便,自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建立了相应的沿途接待制度,由地方官府设立“驿站”,负责过往官员的接待服务。到了唐代,公务往来日益频繁,这项制度也目臻完善,形成了数量众多的“驿馆”。这既为官员因公出差这种日常的行政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是对官员的优待,进而演变为一种特权。宋元时期大致延续了唐代的政策。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法令对某些特权者进行了限制。他命令
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7日11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E·罗斯曼、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兰迪-W·谢克曼和德国生物化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因为他们发现了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也即发现了细胞内主要运输系统的机理。  细胞内的物流  人体内有无数各种各样的细胞,尽管它们非常微小,却如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无数个企业或组织,会生产很
大型强子对撞机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上帝粒子”。它是由英国人彼得·希格斯等物理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基本粒子,在粒子物理学界被称为“希格斯粒子”,因为它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所以被称为“上帝粒子”。寻找“上帝粒子”目前已成为整个物理学界研究的中心。科学家为什么要一直寻找它?它的发现对人类有何意义?    为什么要寻找“上帝粒子”?    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有质量的,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所谓祭鬼,即祭祀已故的先人,古人认为人死而灵魂不死,它离开人体后,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由于阴魂是看不见的,所以人们想象它们一定生活在漆黑一团的世界中,即所谓的阴间。“祭鬼”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它体现了后人对先人的崇敬、缅怀和思念的情感。  古人的“祭鬼”,主要是祭祀已故的亲朋好友和名扬千古的历史人物。祭祀祖先的场所主要是宗庙,亦称“家庙”“祖庙”“祠堂”,帝王的家庙称为“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