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来,他扎根基层,走田坎,进院坝,送科技,足迹遍布江津27个镇街的1000多个村庄,培训农民26万多人(次),有10万农民走上科教致富路,农广校成为了农民创业、增收致富的“金钥匙”。2010年,江津农民人均增收7074元,其中农业科技贡献率达30%。
他,就是重庆市江津区农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江津分校专职校长、区绿色证书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区科协副主席陈正华。
带着真爱,坚持不断学习提高
著名教育家亚米契斯说:“教育是爱。” 陈正华以他30年的农民教育历程,对这一命题做出了特殊的诠释——农民教育也是爱。
上山下乡,接受过农民教育的陈正华,没有忘记泥土的味道。面对现代农业发展日新月异,他明显感觉自己学历低、知识储备不够,要授之于一桶水,必须自身要有两桶水。他连续用5年时间,修完了农学大专到本科的全部课程,还进修了经济管理本科学历,实现了从教师向推广管理型人才的成功转变。学而后劲更足。他任专职校长10多年来,不断探索农民教育新特点、新方法,培养了一大批合格学员;他还从联合办学、健全基层办学体系入手,开发出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服务体系大专和本科班,使农广校始终站在服务“三农”的潮头。近年来,陈正华科研成果不断:参加中国农业技术教育协会《绿色证书培训机制研究》课题,获一等奖;《江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思路和创新初探》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农村远距离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论文评选会上被评为一等奖…… 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国家农业部表彰的“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和重庆市农广校“十佳校长”称号等。
图变图新,捧出“钥匙”打开“农门”
农民教育没有创新思维,就无法达到服务“三农”、帮助农民增收的目的。陈正华和同事们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一套“江津模式”。
“四大支柱”撑起服务“三农”的发展空间。抓住农业机构改革契机,成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使科教站、阳光办、信息中心等职能进入农科教中心,加上农广校培训资源,形成了“资源整合,一统服务”的新格局。经过几年努力,农广校在27个镇街建立了分校,试办村级分校10个,拥有专兼职教师76人,在39个村建立“农民科技书屋”。2010年,江津区农广校先后荣获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级校和农民培训工作突出学校两项称号;包揽了重庆市农广校“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集体”、“农民技能培训先进集体”、“媒体资源开发利用先进集体”4个奖项。
“一主多元”,农民教育“集团化”效应。江津农民教育体系健全,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线,以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为网络“一主多元”的新型农业培训、推广、服务体系。农广校以这一体系为支点,培训绿色证书学员56997人,持证农民46987人。他亲身选择“三进村”示范村,规划“村级培训中心”、“村农广分校”,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实现了科教兴农、文化促农的融合。他说:“让农民培训不出村,这是农广人的梦想”。
“校企结合”,培育一批“劳务品牌”。“农广校发展如果不抓住机遇,机遇就会稍纵即逝”,一次,陈正华在农广校举办的首期全日制计算机管理与应用中专班上,发现大多毕业学员不愿意返乡当村社干部,都选择进入企业务工,于是,有创新思维的他蹦出了一个工作“火花”:以“校企结合”为平台,开展农民转岗就业培训。说干就干,他带着学生闯市场,使农广校与重庆富侨保健有限公司走到一起,学校吸引企业投资20多万元建立培训基地,先后为企业培训输送农民工5360人。“富侨足浴”、“津北建工”等劳务品牌走出重庆,叫响全国。农业部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验交流会”现场被搬到江津;由陈正华牵头撰写的调研论文《富侨品牌:始“足”行千里》还收入了《中组部县级领导干部教育读本》。
以教促推,撬动产业提档升级
2007年,陈正华通过农村现状和农民教育培训调研,形成了《开展农民培训“三进村”服务,推进江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报告》。完成了他以教促推,服务三农,撬动产业提档升级的构想。
一是开展农民创业培训。近年来,农广校培训创业农民650人,在学员带动下,全区新栽花椒5万亩,更新10万亩,50万亩花椒全国第一;陈正华联系石蟆镇橄榄产业,支持创业学员刘才文创办了“辉平橄榄专业合作社”;在他的示范下,蜀津、良旭等5个专业合作社先后成立,拥有社员1300多人,建养殖场5个,橄榄园8个2000多亩,在农广校支持下,开展培训1400多人次,为石蟆镇创建10万亩橄榄园提供了人才支撑。由陈正华撰写的《农民创业,支撑“一镇一业”》,在《中国农村小康科技》上发表。
二是,创办“江津创业协会”。创业协会聚集人才。在陈正华的努力下,学员罗平、刘才文牵头创办“江津区创业协会”。目前,协会建起了“创业人才资源信息库”,入库农民860人。在农广校和创业协会的推动下,吸引农业各类人才46660人,全区柑橘试验示范基地、橄榄示范园、花椒园达到100多个,农民人均增收达200多元。
三是建立农民科技示范基地。农广校同农技、经作部门共建双福柑橘品种园示范基地400亩,引进试验品种70个;白沙恒河村50亩柑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集成了柑橘改土建园和栽培管理技术,机械化壕沟式改土、猪——沼——果循环农业、肥水一体化施肥高标准建园和管理技术;先锋镇老花椒树更新复壮丰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示范回缩更新改造新技术1000亩,学员亩增鲜椒150公斤,增收1500元。
四是重推“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民为中心的参与式、互动式培训是陈正华多年来探索“农家课堂”的核心内容,他把“农家课堂”的精髓融入“农民田间学校”。在全区确定3个“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村,蔬菜,注重以蔬菜产加销的江津第一村——花铺村为基地,示范带动“一村一品”的沿长江蔬菜带发展;橄榄,侧重以橄榄生产销售的江津第一镇——石蟆镇辉平专业协会为基地,示范带动“一镇一业”的10万亩橄榄产业发展;花椒,偏重以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花椒核心区——慈云镇聊月村为基地,示范带动全区50万亩花椒的主推技术。目前,田间学校培训学员88人,开展“农民活动日”12次。陈正华支农所在的花铺村蔬菜学员代新林参加田间学校培训,踊跃提问发言,开展田间调查、综合防治,他种植的蔬菜果型均匀好看,嫁接茄子价格每公斤高出1元,亩增产30%,增收5000余元。
真爱是勤勉敬业、乐于奉献的源泉和动力。30年来,陈正华在科教兴农上脚踏实地,不断创新,与农民朋友交真心,为农民朋友办好事、解困难。面对用汗水浇注的业绩,他显得很淡定。“农业科技教育事业选择了你,就应该爱这项事业,就应该倾心向农民奉献你的真情和厚爱。”如此语言道出了陈正华大半辈子奉献农民教育事业的农广情怀。
他,就是重庆市江津区农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江津分校专职校长、区绿色证书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区科协副主席陈正华。
带着真爱,坚持不断学习提高
著名教育家亚米契斯说:“教育是爱。” 陈正华以他30年的农民教育历程,对这一命题做出了特殊的诠释——农民教育也是爱。
上山下乡,接受过农民教育的陈正华,没有忘记泥土的味道。面对现代农业发展日新月异,他明显感觉自己学历低、知识储备不够,要授之于一桶水,必须自身要有两桶水。他连续用5年时间,修完了农学大专到本科的全部课程,还进修了经济管理本科学历,实现了从教师向推广管理型人才的成功转变。学而后劲更足。他任专职校长10多年来,不断探索农民教育新特点、新方法,培养了一大批合格学员;他还从联合办学、健全基层办学体系入手,开发出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服务体系大专和本科班,使农广校始终站在服务“三农”的潮头。近年来,陈正华科研成果不断:参加中国农业技术教育协会《绿色证书培训机制研究》课题,获一等奖;《江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思路和创新初探》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农村远距离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论文评选会上被评为一等奖…… 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国家农业部表彰的“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和重庆市农广校“十佳校长”称号等。
图变图新,捧出“钥匙”打开“农门”
农民教育没有创新思维,就无法达到服务“三农”、帮助农民增收的目的。陈正华和同事们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一套“江津模式”。
“四大支柱”撑起服务“三农”的发展空间。抓住农业机构改革契机,成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使科教站、阳光办、信息中心等职能进入农科教中心,加上农广校培训资源,形成了“资源整合,一统服务”的新格局。经过几年努力,农广校在27个镇街建立了分校,试办村级分校10个,拥有专兼职教师76人,在39个村建立“农民科技书屋”。2010年,江津区农广校先后荣获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级校和农民培训工作突出学校两项称号;包揽了重庆市农广校“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集体”、“农民技能培训先进集体”、“媒体资源开发利用先进集体”4个奖项。
“一主多元”,农民教育“集团化”效应。江津农民教育体系健全,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线,以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为网络“一主多元”的新型农业培训、推广、服务体系。农广校以这一体系为支点,培训绿色证书学员56997人,持证农民46987人。他亲身选择“三进村”示范村,规划“村级培训中心”、“村农广分校”,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实现了科教兴农、文化促农的融合。他说:“让农民培训不出村,这是农广人的梦想”。
“校企结合”,培育一批“劳务品牌”。“农广校发展如果不抓住机遇,机遇就会稍纵即逝”,一次,陈正华在农广校举办的首期全日制计算机管理与应用中专班上,发现大多毕业学员不愿意返乡当村社干部,都选择进入企业务工,于是,有创新思维的他蹦出了一个工作“火花”:以“校企结合”为平台,开展农民转岗就业培训。说干就干,他带着学生闯市场,使农广校与重庆富侨保健有限公司走到一起,学校吸引企业投资20多万元建立培训基地,先后为企业培训输送农民工5360人。“富侨足浴”、“津北建工”等劳务品牌走出重庆,叫响全国。农业部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验交流会”现场被搬到江津;由陈正华牵头撰写的调研论文《富侨品牌:始“足”行千里》还收入了《中组部县级领导干部教育读本》。
以教促推,撬动产业提档升级
2007年,陈正华通过农村现状和农民教育培训调研,形成了《开展农民培训“三进村”服务,推进江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报告》。完成了他以教促推,服务三农,撬动产业提档升级的构想。
一是开展农民创业培训。近年来,农广校培训创业农民650人,在学员带动下,全区新栽花椒5万亩,更新10万亩,50万亩花椒全国第一;陈正华联系石蟆镇橄榄产业,支持创业学员刘才文创办了“辉平橄榄专业合作社”;在他的示范下,蜀津、良旭等5个专业合作社先后成立,拥有社员1300多人,建养殖场5个,橄榄园8个2000多亩,在农广校支持下,开展培训1400多人次,为石蟆镇创建10万亩橄榄园提供了人才支撑。由陈正华撰写的《农民创业,支撑“一镇一业”》,在《中国农村小康科技》上发表。
二是,创办“江津创业协会”。创业协会聚集人才。在陈正华的努力下,学员罗平、刘才文牵头创办“江津区创业协会”。目前,协会建起了“创业人才资源信息库”,入库农民860人。在农广校和创业协会的推动下,吸引农业各类人才46660人,全区柑橘试验示范基地、橄榄示范园、花椒园达到100多个,农民人均增收达200多元。
三是建立农民科技示范基地。农广校同农技、经作部门共建双福柑橘品种园示范基地400亩,引进试验品种70个;白沙恒河村50亩柑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集成了柑橘改土建园和栽培管理技术,机械化壕沟式改土、猪——沼——果循环农业、肥水一体化施肥高标准建园和管理技术;先锋镇老花椒树更新复壮丰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示范回缩更新改造新技术1000亩,学员亩增鲜椒150公斤,增收1500元。
四是重推“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民为中心的参与式、互动式培训是陈正华多年来探索“农家课堂”的核心内容,他把“农家课堂”的精髓融入“农民田间学校”。在全区确定3个“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村,蔬菜,注重以蔬菜产加销的江津第一村——花铺村为基地,示范带动“一村一品”的沿长江蔬菜带发展;橄榄,侧重以橄榄生产销售的江津第一镇——石蟆镇辉平专业协会为基地,示范带动“一镇一业”的10万亩橄榄产业发展;花椒,偏重以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花椒核心区——慈云镇聊月村为基地,示范带动全区50万亩花椒的主推技术。目前,田间学校培训学员88人,开展“农民活动日”12次。陈正华支农所在的花铺村蔬菜学员代新林参加田间学校培训,踊跃提问发言,开展田间调查、综合防治,他种植的蔬菜果型均匀好看,嫁接茄子价格每公斤高出1元,亩增产30%,增收5000余元。
真爱是勤勉敬业、乐于奉献的源泉和动力。30年来,陈正华在科教兴农上脚踏实地,不断创新,与农民朋友交真心,为农民朋友办好事、解困难。面对用汗水浇注的业绩,他显得很淡定。“农业科技教育事业选择了你,就应该爱这项事业,就应该倾心向农民奉献你的真情和厚爱。”如此语言道出了陈正华大半辈子奉献农民教育事业的农广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