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0多年前,安徽都督柏文蔚不会想到,自己租住的这幢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的“柏公馆”石库门,因为给同乡好友陈独秀居住,在一个世纪后,与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石库门,同被认定为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中共创建初期的重要活动场所。
40多年前,上海市民赵文来也不会料到,自己因为住进老渔阳里2号,这幢普通的石库门,而成为“名人”,众多来到这里的瞻仰者,在缅怀纪念陈独秀和《新青年》的同时,还获知了“渔阳老赵”。
新文化“旗舰”
发生在老渔阳里2号的故事,距离今天已经一个世纪了。
那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林立,石库门这种别具一格的里弄住宅,是老上海的缩影。位于法租界的老渔阳里2号,是一幢典型的一楼一底的石库门房子。门楣上方是一个A字三角形石雕,布局精巧,整洁干净。
1920年2月中旬,陈独秀乘外国轮船到达上海,3月初,他搬到这里居住,新文化运动的“旗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自然跟着他回来了,原本冷冷清清的柏公馆也一下子热闹起来,李汉俊、李达、沈雁冰、陈望道等新青年汇聚在这里,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转眼夏天来了,季风也给上海带来了雨水。1920年6月的一天,毛泽东和彭璜、李启汉等人跟随李中走进了老渔阳里2号,见到了陈独秀。其实1918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佐理员时,学长陈独秀就常来他这里借阅书刊。几十年后,毛泽东依然念念不忘,“他给我的影响也许比那里任何人所给我的都大。”
在与毛泽东会见的6月里,陈独秀在老渔阳里2号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开会商议,决定成立党组织,还起草了党的纲领。同年8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的支持和推动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从此,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有了共产党。
关于老渔阳里2号红色遗址的确认,还需追溯到1951年。
为庆祝建党30周年,党中央委托上海市委寻找中共一大会址及相关史迹。中共一大会址是周佛海妻子杨淑慧指认和相关方面考证而确定的。同样,老渔阳里2号也是经杨淑慧指认和相关人员考证而确定的。
“陈独秀先生的家,也就是《新青年》编辑部,我在那里住过。当年开会(中共一大)时,陈独秀在广州,这里只有他夫人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住在楼上。开会期间,李达、王会悟夫妇还住在这里,我和周佛海结婚后也住过这里的亭子间,所以印象深刻。我记得是在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杨淑慧回忆。
1951年10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确定为“一馆”,老渔阳里2号确定为“二馆”,博文女校确定为“三馆”,三处中共史跡联合组成上海市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大事。赵文来曾听老居民说过,当年这三处纪念馆是有解放军站岗守护的。
因住房困难结缘
“渔阳老赵”是赵文来的网名。初夏,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他在隔壁1号的“瑞金初心会客厅”里,讲述了他与老渔阳里2号结缘的故事。
能荣幸地住进老渔阳里2号,首功当属赵文来的妻子。她当年是上海文化局下属单位的职工,这里原本是单身职工的宿舍。
1978年,妻子怀孕了,此时,赵文来夫妻和他的父母挤住在自忠路一间10平方米不到的窄小陋房中。为解决他家的住房困难,妻子单位另行安排单身职工的住处,将老渔阳里2号底楼的前厢房和客堂间分配给了他家。居住这里是有前提条件的:不能擅自改动房屋结构,东面墙上悬挂的汉白玉铭牌不能移动,门外墙上的大理石铭牌同样要保管好。如此规定,不禁让今天的人们平添几分敬意,当初相关方面在革命文物保护上是有责任意识的。
老渔阳里建于1912年,是典型的旧式里弄,有8幢砖木结构两层楼石库门房子。老渔阳里2号是一幢坐北朝南的房子,20世纪60年代初,这里成为文化局、仪表局、卢湾区粮食局和环卫局的用房,住进了4户人家。1978年赵文来住进来时,老渔阳里2号尚存两扇实心黑漆木门,花岗石的门框,门框两侧上方还有两块石雕,但是三角门楣已经不存在了。外墙是水泥砂浆的,当时整条弄堂里的百叶窗,就数他居住的前厢房保存得最好。到他家被置换时,这处被居住了一个世纪之多的老房子,原来上下层之间的木雕花纹大多已经朽烂,墙壁也多处剥落酥松了。
每每提到搬迁至此,赵文来都十分感慨,因为在当时,上海市民住房普遍逼仄的情况下,他们家能住进这里,是件非常惹人羡慕的事。当然,赵文来也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住得认真仔细。
他常常凝视铭牌上金色的繁体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央工作部,领导当时党的日常工作。一九二一年——二三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部在这里办公。毛泽东同志也曾一度在这里工作。”感激之情也油然而生:1947年出生的赵文来是穷人家的孩子,父母共生育了11个孩子,由于穷困,他上面的10个哥哥姐姐都因饥饿和疾病夭折。父母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幸亏解放了,你才得以活下来,我们都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新中国。”住进老渔阳里2号的10多年后(当时的后厢房也被分配给了赵文来家),享受到改革开放红利的他,更觉得唯有以努力工作积极奉献来报答党和国家。
赵家夫妇上班、孩子上学时,家中只有老父亲一人,当时常有人寻踪前来参观,憨厚的老人从不拒绝,总是让人们参观,乐意满足来人要求合影的意愿。赵文来退休后,自然地接替了老父亲的“工作”,俨然成为老渔阳里2号、自己家的义务接待员和讲解员。
渔阳老赵讲渔阳 由于南昌路曾经的路名是环龙路,渔阳里又有新、老渔阳里之分,对于曾经没有便捷的公共交通,没有手机可以智能导航的探寻者来说,仅靠“嘴巴底下就是路”的做法,寻到这里是有些难度的。
来自扬州的退休科技人员吴先生,热衷中共党史研究,70多岁的他,第一次到上海寻访老渔阳里2号没找着,第二次来时找到了,却又无功而返,因为赵文来生病住院了,家里“铁将军”把门。赵文来听说此事后很歉疚,从此在门上贴张印有自己手机号的条子,以方便來参观的人联系他。
不但赵文来热忱接待前来的参观者,妻子也是毫无怨言支持他。有时正午睡,有参观者敲门,妻子就会赶紧起床,将被子折叠好,东西摆放整齐,让人家进来参观拍照。
很多参观者的境界令他们深受感动。北京有一位企业主,专程陪女儿到上海寻访中共的足迹,老渔阳里2号就是他们的打卡地之一。还有一位无锡的金姓农民,骑自行车来上海寻访中共足迹,作为“交换”,他自豪地告诉赵文来,中共一大的红船,是在1959年由无锡红旗船厂根据王会悟回忆仿制的,还将相关资料赠送给他……
有一次,几位从北京来的专门研究中共党史的老先生来参观,他们里外仔细察看后,很有感触地说:“这里为什么不修缮呢?上海的石库门是有灵魂的,这灵魂就是共产党人注入的。”在此居住几十年的赵文来,只听说陈独秀曾在这里居住过,很惊讶这里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还有这么大的关联,激动之余,他想为这幢建筑保护尽点儿力,便向相关方面反映了情况。
随着前来参观人员的日趋增多,赵文来愈加觉得自己对老渔阳里2号的了解一鳞半爪,因此,他加入了上海中共党史学会下属的“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这个社团很多会员都是文史、党史方面的专家,他认真地向他们学习请教,积累党史知识。如今,他可以流畅地为参观者讲述老渔阳里2号与中共党史上的诸多“第一”,成为一名最特殊且最受欢迎的志愿讲解员。
2014年,黄浦区对老渔阳里2号进行整修,整幢建筑得到改善。以前的落地门原本缝隙很大,冬天的风灌进来,常冻得赵文来和家人打哆嗦。木匠师傅没有将原装门卸掉做新的,而是将门的缝隙镶平整后,再用油漆漆上,看起来焕然一新,也不再灌风了。
1959年5月26日、1980年8月26日,老渔阳里2号两次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7月1日,老渔阳里2号门口的铭牌由原先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改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重新向公众开放。
如今,老渔阳里2号整幢建筑已经成为纪念馆。赵文来引导参观老渔阳里2号底楼时介绍,现在馆内设计尽可能做到原汁原味,复原老渔阳里的建筑符号,内容呈现上也增添了不少新形式,增加可看性。如根据早期照片重新做成的三角形门楣,是传统的砖红色砖雕,在砖砌的框架里镶嵌着对称波形花纹;跨进天井,抬眼望见上下层之间,波纹形的雕花和有节律的木雕增添了视觉效果;前厢房的展厅是玻璃配上木雕框架,很有纵深感;进入会客厅,八仙桌和雕花红木椅也如实地复原了那个年代的场景。最令人浮想联翩的,当属一旁的皮靠椅和悬挂在上方的小黑板,上面书写着繁体字“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当年这里繁忙紧张的工作可见一斑。
那赵文来一家呢?2018年6月12日,黄浦区实行“革命遗址保护项目”,对南昌路100弄2号(老渔阳里2号)住户进行置换,赵文来一家很支持这项举措,从市中心城区搬迁到浦东。尽管不住老渔阳里2号了,但赵文来与此处的情缘还在延续,他常来参加“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活动,常“回家”看看,继续热衷为人们讲述老渔阳里2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