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即“景中情”。作为语文教师,当讲解到一些意境优美的诗句时,不应该停留在对诗句的肤浅理解上,而应创造性地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教会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美。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欣赏。
一、抓住关键词,提高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
卢梭说过:“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古代诗人词人描绘大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彩,敷色设彩。
例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是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色,为瀑布勾勒一幅壮美隽逸的背景图画。这里的“香炉”“紫烟”无疑是景物名称的偶然巧合,但是经过诗人似乎漫不经心的一笔巧借、点化,却增添了动感。这里的勾勒环境,其实并不单纯为了描绘美景,而是借此来寄情托意,将自己的性格、理想寓于追求香烟缥缈的仙境的志趣之中。“遥看瀑布挂前川”,把遥望中开先瀑布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的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突现了远望中瀑布的静态感、其灿若珠帘、洁如白练的壮美感。全诗融情于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诗人丰富独特的想象,使全诗的字里行间飘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诗人又调动衬托、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段,更使全诗神采飞扬,浑然天成。
二、注重文章节奏,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多朗读,多背诵,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对诗词语言的感性认识,熟悉掌握诗词的思想内容。朗读能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见的形象画面,更快领略意境美。
例如,曹操《龟虽寿》教师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 “ 老骥伏枥 ”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韻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犹有”“终为” 两个词组下得沉着。而“老骥” 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时露霸气” 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 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
三、培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悟美的能力
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莘在《拉奥孔》一书中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意境中的含蓄,能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刺激欣赏者的想象。
意境的含蓄美须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认真地揣摩、赏析,才能很自然地感受出来。如学习《滁州西涧》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诗作以外的场景,使诗的意境更完整。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美能力,又让学生知善知美,能够创善创美。
四、抓住诗人的情感,提高诗词审美能力
英国学者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也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诗歌意境中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形象中。《夜雨寄北》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交给学生审美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审美教育,也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品味。关于诗词意境的赏析,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进行一系列的审美实践活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审美机制,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联想、想象,引导他们去理解、体会、感受意境的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效果。
一、抓住关键词,提高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
卢梭说过:“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古代诗人词人描绘大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彩,敷色设彩。
例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是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色,为瀑布勾勒一幅壮美隽逸的背景图画。这里的“香炉”“紫烟”无疑是景物名称的偶然巧合,但是经过诗人似乎漫不经心的一笔巧借、点化,却增添了动感。这里的勾勒环境,其实并不单纯为了描绘美景,而是借此来寄情托意,将自己的性格、理想寓于追求香烟缥缈的仙境的志趣之中。“遥看瀑布挂前川”,把遥望中开先瀑布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的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突现了远望中瀑布的静态感、其灿若珠帘、洁如白练的壮美感。全诗融情于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诗人丰富独特的想象,使全诗的字里行间飘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诗人又调动衬托、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段,更使全诗神采飞扬,浑然天成。
二、注重文章节奏,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多朗读,多背诵,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对诗词语言的感性认识,熟悉掌握诗词的思想内容。朗读能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见的形象画面,更快领略意境美。
例如,曹操《龟虽寿》教师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 “ 老骥伏枥 ”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韻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犹有”“终为” 两个词组下得沉着。而“老骥” 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时露霸气” 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 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
三、培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悟美的能力
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莘在《拉奥孔》一书中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意境中的含蓄,能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刺激欣赏者的想象。
意境的含蓄美须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认真地揣摩、赏析,才能很自然地感受出来。如学习《滁州西涧》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诗作以外的场景,使诗的意境更完整。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美能力,又让学生知善知美,能够创善创美。
四、抓住诗人的情感,提高诗词审美能力
英国学者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也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诗歌意境中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形象中。《夜雨寄北》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交给学生审美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审美教育,也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品味。关于诗词意境的赏析,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进行一系列的审美实践活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审美机制,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联想、想象,引导他们去理解、体会、感受意境的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