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的角度,探索了构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的观念、标准、方法、效果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 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新课标平台上构建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目标引导下自主学习、交流的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甚至各执己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这就是新课程条件下的初中课堂物理教学的新面貌.
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关键是看能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即课堂教学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否给予了教师足够的创造空间,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因此构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建立适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观念的更新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逐渐确立,对教师执教一堂课的评价,就必须有新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比如,对于教学的理解,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出,教学有两个层次,“教学生”是第一个层次,“教学生学”是第二个层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思想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观.如果站在当今的时代背景来看,“教学生学”就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教学生会学”才是高层次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的责任已不仅在于给学生多少信息或教会学生掌握、理解多少人类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而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量化标准
1.教学目标是否落到实处
一节课,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而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据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本节内容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应起的作用,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
教案中应写出本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它是中学物理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应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分析是否达到了“三维目标”,要求是否恰当.具体要求是:
(1)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制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目标.
(2)注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能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落实知识的能力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能挖掘知识的教育价值,关注学生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既自然又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达到培养德育、美育、心理品质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满分值是10分,占评价总分的10%.
2.教学内容安排是否科学合理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来实现的.根据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和教材中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疑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学习基础,安排教学内容的容量,深浅程度和内容顺序.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补充相关情景材料支持学生学习.具体要求是:
(1)教学内容组织严密,教学环节紧凑,时间安排合理,具有科学性与教育性.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密度适当.
(2)教学内容完整、准确,能力训练措施切实落实.重视教学内容的培养性、发展性,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物理实验准备充分,设计合理,现象明显,可见度大,效果良好,促进学生由物理现象上升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思维形成过程.
(4)例题和习题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实践性;与基础知识密切配合,数量适宜,有一定坡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内容处理的满分值是20分,占评价总分的20%.
3.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教学方法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科学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观察、实验,面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根据学生差异要其解答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讨论、质疑解答.
要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协调发展,使师生情感和谐融洽.教学过程中还要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的运用和演示实验的运用.评价教学方法一定要和教学效果、效率结合起来,看一堂课是否成功,不能以是否用了“新”方法为依据,而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转化程度.因此,良好的教学方法应有两个特点:一是目的、方法、效果的统一性;二是教学的高效率性.具体要求是:
(1)教学要注重过程体验.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能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与学双边活动和谐,教学信息反馈及时.
(2)课堂结构的各个环节设计合理,层次清晰,有张有弛,循序渐进.又注意承前启后,富有整体性,符合认知规律,富于启发性,有节奏地诱导学生进入物理情境.
(3)能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进行物理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训练.
(4)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教学方法的满分值是25分,占评价总分的25%.
4.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教学效果是指在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应坚持在学生负担合理的原则下,提高效率,讲求实效.课堂上学生是否学习情绪高,兴趣浓,积极动脑、动手,敢于大胆解答问题和争辩质疑.从学生解答问题和实验训练情况,判断他们是否当堂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所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具体的要求是:
(1)目标达成度高.通过课堂教学,使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得到落实,物理概念的形成与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得到体验,物理科学方法得到有效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
(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心理情境和物理情境明显,求知欲望高,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
(3)学生能准确、迅速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堂提问、书面练习或巩固性测验.
(4)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观察细致、操作准确、实事求是,具有创造性.
教学效果的满分值为25分,占评价总分的25%.
5.教学基本功是否配合教学
教学基本功主要是指任课教师在一节课中的施教能力.如板书、语言、教态等.具体要求是:
(1)尊重爱护学生,善于驾驭教学进程,处处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意外特殊情况应变能力强.
(2)教学语言生动严谨,表述准确,逻辑性强,有节奏感,有激情,富有启发性.使用普通话.
(3)板书板画规范,条理清晰,概括性强,重点突出,字迹工整;教态亲切,仪表庄重自然,师生信息交流畅通.
(4)实验能力强.能独立熟练地操作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改进实验,并能指导学生实验,及时排除实验故障.
(5)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恰到好处.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素质的满分值为20分,占评价总分的20%.
课堂教学评价的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之中,又要由优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又是这一切的保证.各个标准的具体要求是相互渗透,断不可割裂评价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关文信编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5.
(责任编辑:黄春香)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 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新课标平台上构建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目标引导下自主学习、交流的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甚至各执己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这就是新课程条件下的初中课堂物理教学的新面貌.
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关键是看能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即课堂教学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否给予了教师足够的创造空间,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因此构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建立适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观念的更新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逐渐确立,对教师执教一堂课的评价,就必须有新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比如,对于教学的理解,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出,教学有两个层次,“教学生”是第一个层次,“教学生学”是第二个层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思想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观.如果站在当今的时代背景来看,“教学生学”就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教学生会学”才是高层次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的责任已不仅在于给学生多少信息或教会学生掌握、理解多少人类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而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量化标准
1.教学目标是否落到实处
一节课,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而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据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本节内容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应起的作用,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
教案中应写出本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它是中学物理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应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分析是否达到了“三维目标”,要求是否恰当.具体要求是:
(1)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制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目标.
(2)注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能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落实知识的能力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能挖掘知识的教育价值,关注学生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既自然又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达到培养德育、美育、心理品质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满分值是10分,占评价总分的10%.
2.教学内容安排是否科学合理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来实现的.根据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和教材中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疑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学习基础,安排教学内容的容量,深浅程度和内容顺序.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补充相关情景材料支持学生学习.具体要求是:
(1)教学内容组织严密,教学环节紧凑,时间安排合理,具有科学性与教育性.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密度适当.
(2)教学内容完整、准确,能力训练措施切实落实.重视教学内容的培养性、发展性,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物理实验准备充分,设计合理,现象明显,可见度大,效果良好,促进学生由物理现象上升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思维形成过程.
(4)例题和习题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实践性;与基础知识密切配合,数量适宜,有一定坡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内容处理的满分值是20分,占评价总分的20%.
3.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教学方法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科学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观察、实验,面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根据学生差异要其解答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讨论、质疑解答.
要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协调发展,使师生情感和谐融洽.教学过程中还要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的运用和演示实验的运用.评价教学方法一定要和教学效果、效率结合起来,看一堂课是否成功,不能以是否用了“新”方法为依据,而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转化程度.因此,良好的教学方法应有两个特点:一是目的、方法、效果的统一性;二是教学的高效率性.具体要求是:
(1)教学要注重过程体验.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能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与学双边活动和谐,教学信息反馈及时.
(2)课堂结构的各个环节设计合理,层次清晰,有张有弛,循序渐进.又注意承前启后,富有整体性,符合认知规律,富于启发性,有节奏地诱导学生进入物理情境.
(3)能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进行物理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训练.
(4)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教学方法的满分值是25分,占评价总分的25%.
4.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教学效果是指在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应坚持在学生负担合理的原则下,提高效率,讲求实效.课堂上学生是否学习情绪高,兴趣浓,积极动脑、动手,敢于大胆解答问题和争辩质疑.从学生解答问题和实验训练情况,判断他们是否当堂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所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具体的要求是:
(1)目标达成度高.通过课堂教学,使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得到落实,物理概念的形成与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得到体验,物理科学方法得到有效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
(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心理情境和物理情境明显,求知欲望高,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
(3)学生能准确、迅速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堂提问、书面练习或巩固性测验.
(4)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观察细致、操作准确、实事求是,具有创造性.
教学效果的满分值为25分,占评价总分的25%.
5.教学基本功是否配合教学
教学基本功主要是指任课教师在一节课中的施教能力.如板书、语言、教态等.具体要求是:
(1)尊重爱护学生,善于驾驭教学进程,处处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意外特殊情况应变能力强.
(2)教学语言生动严谨,表述准确,逻辑性强,有节奏感,有激情,富有启发性.使用普通话.
(3)板书板画规范,条理清晰,概括性强,重点突出,字迹工整;教态亲切,仪表庄重自然,师生信息交流畅通.
(4)实验能力强.能独立熟练地操作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改进实验,并能指导学生实验,及时排除实验故障.
(5)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恰到好处.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素质的满分值为20分,占评价总分的20%.
课堂教学评价的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之中,又要由优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又是这一切的保证.各个标准的具体要求是相互渗透,断不可割裂评价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关文信编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5.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