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显示了情境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过于追求形式化。本文结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就解决问题教学中真实情境的创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情境创设;真实情境;解决问题
一、创设真实的情境,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学生熟悉、能够理解的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二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例5的内容,本节内容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用“进一法”确定问题的答案。
本节课笔者创设了三个真实的情境,以学生的春游活动为主线,贯穿了拍照问题、购物问题、租车问题,这些情境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数学。
情境1:我们班有47个学生,每个小组最多8人,老师要给每个组拍1张照片,至少要拍几张照片?
以学生喜爱的春游活动引入,通过选取真实的素材——老师给学生拍照的问题开启新知的学习,把学生熟悉的拍照场景和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学生感受到问题就来自于生活,能更快进入学习角色,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更具体的体验。
练习巩固部分,情境的创设也很自然,拍完照,游览了景点后,一些同学肚子饿了,一些同学口渴了,他们去买蛋挞和水。
情境2:
这2个问题就是来自生活,也就是一个真实的情境,有一些孩子看到蛋挞的图片之后很激动,仿佛就是自己在现场购买蛋挞,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引发数学化的思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情境3:二(3)班有47名学生和2位老师,你觉得可以怎样租车?
提升练习中,以大巴车坏了为由,让学生帮忙思考租车的方案,此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
二、创设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钥匙,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对数学学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从问题开始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拥有一种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思考与学习解决它。
新教材中,常常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环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问学生这样的问题“观察后你发现了什么?”。
在本节课中,提升练习之后,将例题和提升练习放在一起比较,提问“比较一下刚才解决的3个问题,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几题都是在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因此都用除法进行计算。例题和提升练习第1题类似,每组8人和6個一盒一样,至少拍几张照片和至少需要几个盒子一样,例题余下7人,要再拍1张照片,第1题余下5个蛋挞还需要1个盒子,虽然这2题余数不同,但结果都要加1。第2题余下2元,不够再买1瓶水,因此舍去余数,结果不用加1。通过交流、讨论发现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有时要商加1,也就是“进一”,有时要省去余数。
三、创设真实的情境,需遵循以下原则。
1.内容具有趣味性
有趣味性的情境就是把数学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贯穿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趣味性的情境以服务教学为前提,要紧紧围绕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低年级学生往往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鲜”的事物,而高年级学生则对有用、有刺激性的事物感兴趣。
2.内容具有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这说明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重要性,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数学,这有利于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内容具有数学味
数学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总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时必须以“真实性”为前提,以“数学性”为实质,以“问题性”为导向,使创设的情境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创设的情境应选取真实的素材,要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依据和支撑,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引发学生“数学化”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新春.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3
关键词:情境创设;真实情境;解决问题
一、创设真实的情境,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学生熟悉、能够理解的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二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例5的内容,本节内容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用“进一法”确定问题的答案。
本节课笔者创设了三个真实的情境,以学生的春游活动为主线,贯穿了拍照问题、购物问题、租车问题,这些情境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数学。
情境1:我们班有47个学生,每个小组最多8人,老师要给每个组拍1张照片,至少要拍几张照片?
以学生喜爱的春游活动引入,通过选取真实的素材——老师给学生拍照的问题开启新知的学习,把学生熟悉的拍照场景和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学生感受到问题就来自于生活,能更快进入学习角色,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更具体的体验。
练习巩固部分,情境的创设也很自然,拍完照,游览了景点后,一些同学肚子饿了,一些同学口渴了,他们去买蛋挞和水。
情境2:
这2个问题就是来自生活,也就是一个真实的情境,有一些孩子看到蛋挞的图片之后很激动,仿佛就是自己在现场购买蛋挞,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引发数学化的思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情境3:二(3)班有47名学生和2位老师,你觉得可以怎样租车?
提升练习中,以大巴车坏了为由,让学生帮忙思考租车的方案,此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
二、创设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钥匙,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对数学学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从问题开始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拥有一种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思考与学习解决它。
新教材中,常常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环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问学生这样的问题“观察后你发现了什么?”。
在本节课中,提升练习之后,将例题和提升练习放在一起比较,提问“比较一下刚才解决的3个问题,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几题都是在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因此都用除法进行计算。例题和提升练习第1题类似,每组8人和6個一盒一样,至少拍几张照片和至少需要几个盒子一样,例题余下7人,要再拍1张照片,第1题余下5个蛋挞还需要1个盒子,虽然这2题余数不同,但结果都要加1。第2题余下2元,不够再买1瓶水,因此舍去余数,结果不用加1。通过交流、讨论发现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有时要商加1,也就是“进一”,有时要省去余数。
三、创设真实的情境,需遵循以下原则。
1.内容具有趣味性
有趣味性的情境就是把数学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贯穿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趣味性的情境以服务教学为前提,要紧紧围绕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低年级学生往往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鲜”的事物,而高年级学生则对有用、有刺激性的事物感兴趣。
2.内容具有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这说明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重要性,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数学,这有利于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内容具有数学味
数学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总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时必须以“真实性”为前提,以“数学性”为实质,以“问题性”为导向,使创设的情境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创设的情境应选取真实的素材,要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依据和支撑,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引发学生“数学化”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新春.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