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名虽诗 实亦为史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p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清季湖南地方社会的活跃士绅和词坛代表人物,张祖同在诗歌方面的创作长期为学界所忽视。张氏去世后,其子于民国年间将其遗诗汇为《湘雨楼诗》一集付刻。这些诗歌以写实的笔法描绘了清末湖南的自然风光和社会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个人境遇的感慨,对于深入了解清末湖南地方社会,重塑张氏生平等均有重要作用,其名虽诗,实亦为史。


  张祖同(1835—1905),字雨珊,晚号狷叟,湖南长沙人,同治元年(1862)举人。祖同出身世家,祖父再英,嘉庆元年(1796)进士,官广东海丰知县。伯父沄,字竹汀,咸丰三年(1853)进士,以刑部主事迁员外郎,任监察御史,有直声。父启鹏,字幼溟,号蔗泉,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曾游两江总督裕泰幕,辞归后相继主讲安陆、石鼓等处书院,著有《心言约编》、《无垢静室时艺》等。祖同为启鹏长子,另有弟百熙,字治秋,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曾任工部、礼部等部尚书,派充管学大臣,主持京师大学堂,于清末教育事业多所创建,卒谥“文达”,是清朝末年具有重要影响的朝廷重臣之一。
  关于张祖同早年的生平事迹,目前学术界了解得还比较有限,只知道其中举后多次应试不第,遂于光绪三年(1877)绝意进取,在湘读书事亲。归乡后的张祖同热心地方公共事务,是清末湖南地方社会著名的活跃士绅。戊戌湖南新政期间,他与陈宝箴、王先谦、叶德辉、黄自元等往来密切,前期思想较为开明,参与创办了善记和丰火柴公司、湘裕炼矿公司、宝善成制造公司等多个工矿企业,创造了湖南近代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后期政治立场趋向保守,列名长沙守旧士绅攻击时务学堂的《湘绅公呈》中。
  张祖同长于诗词,犹以词闻名,系“湘中六家”之一,有《湘雨楼词》、《湘弦离恨谱》、《步清真词》等集传世。叶德辉曾对晚清湖湘词坛进行过一番评论,认为诸家中以王闿运、张祖同成就最高,“二老于词用力至深,侍读(指王闿运)力追北宋,观察(指张祖同)则学白石、白云,以视三子者,固高出一头,然侍读尚不如观察审音定律之精密也”,并认为陈锐(字伯弢,湖南武陵人,有《袌碧斋集》)等人的词学成就虽经海内词家推许备至,“然亦不如观察之精微高洁,秀出一时”。民国间续修《四库全书》时,学者也曾将其与易顺鼎、王闿运相较,认为“易、王喜逞才使气,而祖同所作,规矩绳尺,一一可寻”。朱祖谋在《清词坛点将录》中,将张祖同比附为天究星没遮拦穆弘,钱仲联的《光宣词坛点将录》则将其比附为地强星锦毛虎燕顺。张祖同除了善于填词外,还兼涉词学评论,有《湘雨楼词话》一卷,惜未传世。


  张祖同在世时,其诗已部分结集并在友朋中流传。例如陈三立就曾于光绪十一年(1885)看过张的诗集并题词曰:“大诗归宿老杜,旁兼韩、苏诸家之长,而以超逸之才,清空驱迈之气,宰制而陵薄之,逐而独步冠时,推倒一世。”另一位曾看过张祖同诗集的是王先谦,他同时还写了一首诗相赠,中有“情文旧觉孙荆重,皮骨新看杜甫亲”之句,时为光绪十五年(1889)。
  尽管受到不少赞誉,但张祖同生前却一直没有将此集付刻。张氏原自有一刻书处——湘雨楼,并曾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整理刊刻明“弘正四杰”李梦阳、李攀龙、何景明等人的诗集共五种七十八卷,其他个人作品如悼念亡妻的词集《湘弦离恨谱》和关于择日选方的《诹吉述正》也分别于光绪七年(1881)和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刻,独有诗集从未刊刻,故时人曾云其“顾不肯刊己作”,直到民国初年才由其子张式恭整理刊行。张式恭,字仲卣,光绪二十九年(1903)署广东顺德知县。
  《湘雨楼诗》刊行后,一直以单行本的形式流传,除了叶德辉曾经写过一篇短幅的读后感,将张祖同与其弟张百熙进行一番比较,认为“觉其诗与文达公同一学杜,而有得皮得骨之分,先生殆得其骨者也”之外,似并未引起更多学者关注。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先后出版的几部大部头丛书如《续修四库全书》、《清代诗文集汇编》等皆未收录,目前所见,仅有台湾文昕阁图书有限公司2012年出版的《晚清四部丛刊》第七编中收录了该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是书的流传,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張祖同“以倚声传,致掩其诗”。


  《湘雨楼诗》共二卷,小板,版幅天头阔大,半页九行,行十六字,扉页有1923年陈宝琛题书名,卷首有1925年王式通序,共收录张祖同各个时期的诗歌一百五十六首。其中卷一六十六首,卷二九十首。由于张祖同回乡后,长期在湖南生活,这些诗歌多反映清末湖南的风土人情和社会景象,同时也为了解与研究张祖同本人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一、对清末湖南社会风土人情的描绘。对自然风光的歌咏一直是传统诗歌的重要内容,《湘雨楼诗》中有相当部分的咏景诗,描绘了清末湖南的地方山水和人文景观。如卷一的《登岳阳楼》、《君山》、《渡洞庭湖》、《乔口》、《靖江》、《望长沙城有述》等诗,即是作者从湖北渡洞庭湖返回长沙时沿途所作,描绘了当时湖南境内洞庭湖区及长沙附近靖港、乔口等处的自然风光。卷二的《江雨》则再现了长沙春季阴雨连绵,空气潮湿的气候特点,诗云:“春尽长沙暮,萧萧八景台。水云随鸟去,山雨送波来。绿树昏疑合,黄陵郁不开。湘江有舟楫,感动亦心哀。”气象学研究认为,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季雨水较多,气温多变。资料表明,长沙三至五月的平均降雨日数约占全年总降雨日数的百分之三十五以上,不少年份还出现连续降雨十五至二十天的情况,是全年相对湿度最大的季节。
  注重对地方社会民众日常生活的记叙和描写,是张祖同《湘雨楼诗》的一个突出特点。这部分诗歌多为七言,且文字较长。如卷二的《靖江打鱼歌》就描绘了清末长沙城外靖港渔民捕鱼的场景,通过层层渲染,读来令人宛若置身其间:“靖江无风浪排荡,渔子拦江力拖网。两岸喧呼身手强,上下拏舟击双桨。万鱼脱免鳞飞翔,毋乃奔鲸直寻丈。众鱼力尽犹忷忷,大小悉入中流葓。神飚倏起河伯怒,恐触穴底苍精龙。鳣鲔何时自天下,得水不闻齐变化。泾清渭浊非安居,嘘沫顷刻无间暇。穷波蹭蹬诚无端,鸾刀已待调鹹酸。长沙城中十万户,持此仅可供朝餐。深泉不必死芳饵,绝物使我难为欢。长官亦知水泽贼,川衡禁令何由宽。”同卷的《鲥鱼行》则形象地描绘了当时长沙城内捕捞鲥鱼、烹饪鲥鱼、品尝鲥鱼的一系列场景,诗云:“长沙七门门早开,湘江四月鲥鱼来。渔人系船趁锦市,细鳞多骨霜皑皑。首入戟门供大府,一尾不惜钱千枚。饔人缕切佐樱筍,银刀玉筯收羹材。筠篮泼泼渍梅雨,豪宗华屋陈芳俎。冰盘白雪快击鲜,调以盐齑杂姜蒌。如渑之酒不辞醉,镂蛤雕蚶安足数。一饱已罄中人资,酣乐高楼更歌舞……”   二、对清末湖南社会景象的再现。历史上,洪涝灾害一直是困扰湖南地方社会的一大问题。湖南北部为洞庭湖区,东、西、南部群山环绕,丘陵盆地夹杂期间,水系发达。由于这些丘陵山高坡陡,大小河流穿行其间,一旦出现暴雨,极易成灾。加之湖南地势四周高,北边低,境内湘、资、沅、澧四大河流全部从南向北经洞庭湖进入长江,四水倾湖,再加上泥沙淤积,经常发生水灾。
  《湘雨楼诗》中有不少描绘水患的篇章,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前后《苦雨叹》四首。这组诗既对成灾前大雨竟日、路罕人迹的降水过程有直观描述,也对由水灾导致的田庐毁坏、米珠薪桂等情况有所反映,更对水灾中贫民逃荒乞食、富人酣酒歌舞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末尾描述了当时官府的祈晴活动,真实再现了清末湖南水灾的一系列场景。诗云:“愁霖沉伏纷如麻,重渊阴气飞神蛇。泥深官道少人迹,湿云栖宿居民家。树黑山昏无日夜,低洼远近空庐舍。市中珠玉不值钱,一日数闻增米价。”“农夫四月犹著棉,涕泣转羡人无田。秧深一尺弃如草,青牛白犬同卧眠。去年泽国无斗糈,今年山国无乾土。夷陵阳石鞭无灵,天漏娲皇不能补。”“长沙淫雨七十日,入夏勃戾无阳和。老蛟得意交首尾,下游堤障成江河。逃荒乞食没干絮,盈街男妇愁滂沱。东邻废业坐痛哭,西邻上寿酣笙歌。”“北城八驺去如飞,峨峨大府祈晴归。默观洪范言感召,天行冬令时已非。沧水使者勿入梦,望气未得诛阴蜺。昆仑之水不到海,南方朱凤无余威。”
  三、对个人活动的记叙。作为清末民初湖南地方舞台上的活跃士绅,张祖同在戊戌湖南新政中的活动一直为相关研究所重视,但对其生平的其他方面则不是很清楚,许多重要史实均有待重建。在这方面,《湘雨楼诗》可以给研究者提供一些线索。
  《湘雨楼诗》中有不少酬唱诗,其中不少人名多次出现,反映了作者的“朋友圈”。以往学术界多以张祖同在湖南维新运动中的表现,认为其与王先谦、叶德辉等亲厚,其实张氏交游广泛,与其有密切往来的士绅不在少数,谢维藩就是其中之一。谢维藩(1834—1878)字翊天,號麐伯,湖南巴陵人,同治元年(1862)进士,曾任山西学政。《湘雨楼诗》中有多首张祖同致谢维藩的诗歌,如《酬谢麐白维藩即送之长安》、《麐白星使遇于岳州以诗见柬作此报之》等,谢去世后,张曾有《岳州病中忆麐白》一诗怀念。其他类似的人还有王济(号莲舟,湖南湘潭人)、郭庆藩(号子瀞,湖南湘阴人,郭嵩焘侄)等。如果说这些诗歌所反映的交游情况从一个侧面勾勒出了张祖同的部分形象,《答黄生》一诗则是其对自己生平经历的直接描述:“我昔负气少年时,怒马不受黄金鞿。读书耻作老博士,击剑快呼游侠儿。君门荡诜九重上,千班供奉随仙仗。但闻白首赓虞唐,未得青云取卿相。依然落拓返乡国,出入愁城生太息。少陵早憾不成名,傅永何时能杀贼……”若能就此结合其他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张祖同的形象或许可以更加丰满。
  中国传统诗歌历来就有“诗史互证”的传统,诗人借由诗歌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充满感情的笔调记录见闻、书写时事、抒发感慨。作为这一传统的继承者,张祖同的《湘雨楼诗》以写实的笔法描绘了清末湖南的自然风光和社会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个人境遇的感慨,对于深入了解清末湖南地方社会,重塑张氏生平等均有重要作用,其名虽诗,实亦为史。
其他文献
来到扬州,突然了悟出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即传统的中国文化人,为什么都有名,有字,还有号。  引发我做如是想的,是因为我发现:扬州名“扬州”,字“精致”,号“瘦西湖”,还有别号“月亮城”。   名“扬州”是现在,历史上还有一串曾用名:邗城、广陵、江都、邗江、江阳、维扬等,可知其历史之深。扬州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春秋时期在这里开凿的邗沟是有明确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汉代在这里开矿铸钱、煮
2001年11月,她赴阿富汗战地采访,成为第一位进入阿腹地喀布尔的华人女记者,获得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当面称赞:“你很了不起,我佩服你。”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军轰炸巴格达时,她是在巴格达市区进行现场报道的睢一的华人女记者,从此被称为“战地玫瑰”。  她就是闾丘露薇。    奋斗岁月    闾丘露薇1969年出生在上海。在她两岁时,父母离异,由奶奶带着她一起生活。没有父母的呵护,闾丘露微
我是怀着迫切的心情下车的,因为芍药是富贵华美的花,我这个从小看惯了野花满地的孩子,就像乡下人进城一样期待,期待看那繁花似锦。  应该说它们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一朵朵开得那样快乐,似乎是在炫耀自己的芬芳,向每个过路的人展示着生命力。  小时候,小学的花坛里就有几株芍药,每年五月份就会开得很好看,花朵大大的,香味儿浓浓的。在阳光的滋养下,美得很。我就总是和几个朋友守在花坛旁,不让别人来摘。如今想想,真是
2002年,“龙芯1号”芯片研制完成,这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自主开发的中国第一款通用CPU,它结束了我国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电脑核心部件的历史。   一段时间以来,计算机虽然已在我国得到推广,但作为决定电脑性能的核心部件的CPU芯片却一直被Intel等国外巨头垄断。“龙芯”CPU的研制成功,不仅可以节省每年大约100亿美元的进口资金,而且还将有力地改变我国“世界工厂”的形象,同时军队、政府、
应对自卑有一个好方法,就是不要把目光总停留在缺憾处,应转而注意自己的优点。具体步骤就是:写下自己的优点。  不要以为优点都是惊天动地的。我看过一个人写下的优点就是“爱睡觉”,我觉得这很可爱。因为失眠是非常痛苦而且顽固的毛病,对我们的健康干扰很大,一个人爱睡觉并且睡得着,这难道不是大大的优点吗?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孩子们的聚会,当让大家写出优点的时候,相当一部分人交了白卷,没有交白卷的,也是在上
曾以为,牵挂只属于大人,与我们小孩无关。可自以为没有什么牵挂的我,近来却时常想起远在异乡上大学的表哥。  我是独苗,表哥大我五岁,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起,一同玩耍,一起学习。虽说我们是表兄弟,却比亲兄弟还要亲。我至今仍然记得和他一起钓龙虾、玩电脑的情景;他高考前紧张、局促的样子也还历历在目。现在一年过去了,他大概也适应了大学里的生活了吧,他过得好吗?我常常在心中这样问道。  过年时,表哥动了个小小的
又一个冬天,当寒风吹过脸颊,我知道,我又该穿毛衣了。  穿毛衣,应该说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了,但我穿的毛衣却是与众不同的,这上面既没有花纹,也没有图案,是最普通的毛衣,一看就不是商店里买的,是的,这毛衣是我妈妈织的。  说来也真让人无法理解,从小到大,几乎我所有的毛衣都是妈妈亲手织的。把所有的毛衣一一从衣柜中拿出,从小到大排列,工艺一件比一件好,真可谓用心良苦呀!但令我不明白的是,织一件毛衣
我小心翼翼地走在铁索桥上,桥微微有些晃动,同学们都感到兴奋,又有些害怕。远处是一片绿色,还隐约透着一点点红。偶尔有一大群叫不出名字的鸟儿飞过,留下长长的鸣声。这里是东湖湿地公园,环境优美,舒适静谧。漫步在浓密的树阴里,即使是盛夏,也能让你感到丝丝凉意。  东湖,你岂是“公园”二字可以概括?一座座散发着农家气息的木头房子,一朵朵绽放在湖中的纯洁芳香的荷花,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水杉……这仅仅是你的一部分,
电影《孔子》描绘了孔子在鲁国实行以周礼治国的政治理想及其失败的过程,及孔子携徒周游列国的故事,片尾以一曲王菲演唱的《幽兰操》结束: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幽兰操》作为古琴曲,又深蕴着中国士人对琴乐的热爱。琴是士人修身养性的“琴
编者小语:你想象过像云一样漫步的感觉吗?你想象过那时你的眼前会呈现怎样的景象吗?来吧,一起诗意地栖居……    我如云朵般独自漫步,  在山谷上空高高飘荡。  一大片金灿灿的水仙,  突然映入我的眼帘,  在湖畔,在树下,  摇曳飞舞在微风中。    如银河中闪烁的星辰,  它们熠熠发光,  沿着海湾的边缘  无尽地延伸:  轻轻一瞥,尽收眼底的上万朵,  正摇晃着脑袋轻快飞舞。    微波在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