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因聋校学生学习语言的手段——手语与口语相结合的局限性,使得聋生接受和理解语言信息的能力严重滞后,加之家长和社会上的其他个体无法系统规范地与聋生沟通交流,本文从培养聋生语感的必要性,语感来自教师的培养和训练和聋生语感的培养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导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关键词 : 聋校学生 语感 培养方法
一、培养聋生语感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聋生对语言的学习是靠手语与口语的结合来进行的,而手语翻译中相当多的语句不能很好地达成一致,仅仅能将语句中部分重要词语翻译出来,而汉语词汇的不断更新和丰富是有限的《中国手语》无法完成的,再加上聋生无法从听觉上感知到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所以聋生在“交谈”中真正获得的语言信息是片面和凌乱的。有研究表明:视力的缺失对盲生而言并不影响其学习语言的能力,而因为失聪导致的接受信息的不顺畅不全面却给聋生带来了很多的困扰,严重制约了其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能力发展。语感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能力主要是指阅读和表达能力,而聋生在这两方面都非常欠缺。聋校语文课时最多但效果很不理想,初中毕业,写不通一句话的聋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聋校教师死死盯住聋生的缺陷不放,总是认为教师读得再好学生也听不见,学生口齿不清、朗读吃力、不会断句,费时而无实效。因此,教学中以课文分析取代了朗读,以大量的书面练习取代了朗读,老师的满堂灌取代了学生的朗读,忽视了对聋生语感的培养。学习语言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知和积累,而有感情地读则是训练语言、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聋生由于听力的缺失,语言素材主要来自于书面语,有效的朗读不仅能促进聋生形成内部语言,而且能使书面语言转化为聋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聋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语感来自教师的培养和训练
聋生有效系统的语言学习,只存在于入学以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和指导中。但聋校教师简单地把语言学习等同于“讲”,于是学堂变讲堂,逐字逐句的“串讲”,逐层逐段的“析讲”。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一篇文章被老师“碎尸万段”,忽略了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和直觉体悟。还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句句问、段段问,问得学生晕头转向,完全步入了问的误区。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不能只凭教师的讲解和问去理解语言。因汉语的词汇有三百多万,而《中国手语》全书词目共计几千个。相对于浩瀚的汉语词汇,手语词汇就显得相当匮乏。在表达丰富的汉语词汇时,聋人手语就出现了字词兼代现象。在进行书面语言表达中,聋生往往很难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因此出现错别字多、词语运用不当、成分残缺,语序颠倒等汉语字词与语法上的错误。聋生头脑中准确、规范的语言储备严重缺乏,对语言的感知也就普遍存在“教师倒出一桶水,学生喝进一杯水”这样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然而就是这事倍功半的学习,如果教师不断强化,学生长期不断累积下去,就能使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三、聋生语感的培养方法
语感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字修养的综合体现,所以,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应该是多方位立体推进的一个过程。
1.多读多背,为培养语感夯实基础。
对于朗读,虽然聋生不可能像普通学生那样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表情达意,但可以通过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感受。反复读,熟读成诵时,文章中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就能被学生消化、吸收,最后添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中。熟读成诵,是培养聋生语感的基础环节。但只是完成教材中课文的学习是不够的,进入初中,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课本中有限的课文篇幅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因此,除课堂训练外,还要把阅读延伸到课外,进行广泛的阅读,从而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包括聋生,语感强,想象力就丰富。
2.教学中可适当加强语言实践。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语感只能靠实践,靠培养,靠训练。依托教材,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练习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复述等,灵活多样地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对纷繁的语言现象不断进行比较、揣摩,对精美的语言进行欣赏后才能深化语感。
其实聋生也有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鼓励学生用正确的语言把真情实感写下来,是对聋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综合检验。写的形式可以是日记,也可以是随笔。通过学生练笔,学生的语言积累、情感经验会日渐丰富,感悟能力会日渐增强,其书面语表达能力自然随之提高。记得有一年的冬天,当满天飞舞的雪花从天而降时,我及时地让学生写了一篇以“雪”为题的短文。学生虽然从小到大也无数次看到和经历了下雪,但因为没有太过仔细观察,所以真正动起笔时,他们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手。在这次下雪时,我抓住时机,带学生观察下雪时的情景,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关于“雪”的精彩语段。
3.积累生活经验。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语言文字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正如叶圣陶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以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就要不断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把语文教学的视野投入社会生活中,学生就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积累感受,语感就能被激发出来。
总之,“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一旦形成,则对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及其以后融入社会、与人交际将会有极大的帮助。尽管聋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的能力相较低下,但只要得法,就一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 聋校学生 语感 培养方法
一、培养聋生语感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聋生对语言的学习是靠手语与口语的结合来进行的,而手语翻译中相当多的语句不能很好地达成一致,仅仅能将语句中部分重要词语翻译出来,而汉语词汇的不断更新和丰富是有限的《中国手语》无法完成的,再加上聋生无法从听觉上感知到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所以聋生在“交谈”中真正获得的语言信息是片面和凌乱的。有研究表明:视力的缺失对盲生而言并不影响其学习语言的能力,而因为失聪导致的接受信息的不顺畅不全面却给聋生带来了很多的困扰,严重制约了其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能力发展。语感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能力主要是指阅读和表达能力,而聋生在这两方面都非常欠缺。聋校语文课时最多但效果很不理想,初中毕业,写不通一句话的聋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聋校教师死死盯住聋生的缺陷不放,总是认为教师读得再好学生也听不见,学生口齿不清、朗读吃力、不会断句,费时而无实效。因此,教学中以课文分析取代了朗读,以大量的书面练习取代了朗读,老师的满堂灌取代了学生的朗读,忽视了对聋生语感的培养。学习语言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知和积累,而有感情地读则是训练语言、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聋生由于听力的缺失,语言素材主要来自于书面语,有效的朗读不仅能促进聋生形成内部语言,而且能使书面语言转化为聋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聋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语感来自教师的培养和训练
聋生有效系统的语言学习,只存在于入学以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和指导中。但聋校教师简单地把语言学习等同于“讲”,于是学堂变讲堂,逐字逐句的“串讲”,逐层逐段的“析讲”。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一篇文章被老师“碎尸万段”,忽略了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和直觉体悟。还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句句问、段段问,问得学生晕头转向,完全步入了问的误区。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不能只凭教师的讲解和问去理解语言。因汉语的词汇有三百多万,而《中国手语》全书词目共计几千个。相对于浩瀚的汉语词汇,手语词汇就显得相当匮乏。在表达丰富的汉语词汇时,聋人手语就出现了字词兼代现象。在进行书面语言表达中,聋生往往很难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因此出现错别字多、词语运用不当、成分残缺,语序颠倒等汉语字词与语法上的错误。聋生头脑中准确、规范的语言储备严重缺乏,对语言的感知也就普遍存在“教师倒出一桶水,学生喝进一杯水”这样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然而就是这事倍功半的学习,如果教师不断强化,学生长期不断累积下去,就能使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三、聋生语感的培养方法
语感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字修养的综合体现,所以,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应该是多方位立体推进的一个过程。
1.多读多背,为培养语感夯实基础。
对于朗读,虽然聋生不可能像普通学生那样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表情达意,但可以通过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感受。反复读,熟读成诵时,文章中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就能被学生消化、吸收,最后添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中。熟读成诵,是培养聋生语感的基础环节。但只是完成教材中课文的学习是不够的,进入初中,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课本中有限的课文篇幅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因此,除课堂训练外,还要把阅读延伸到课外,进行广泛的阅读,从而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包括聋生,语感强,想象力就丰富。
2.教学中可适当加强语言实践。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语感只能靠实践,靠培养,靠训练。依托教材,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练习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复述等,灵活多样地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对纷繁的语言现象不断进行比较、揣摩,对精美的语言进行欣赏后才能深化语感。
其实聋生也有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鼓励学生用正确的语言把真情实感写下来,是对聋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综合检验。写的形式可以是日记,也可以是随笔。通过学生练笔,学生的语言积累、情感经验会日渐丰富,感悟能力会日渐增强,其书面语表达能力自然随之提高。记得有一年的冬天,当满天飞舞的雪花从天而降时,我及时地让学生写了一篇以“雪”为题的短文。学生虽然从小到大也无数次看到和经历了下雪,但因为没有太过仔细观察,所以真正动起笔时,他们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手。在这次下雪时,我抓住时机,带学生观察下雪时的情景,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关于“雪”的精彩语段。
3.积累生活经验。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语言文字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正如叶圣陶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以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就要不断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把语文教学的视野投入社会生活中,学生就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积累感受,语感就能被激发出来。
总之,“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一旦形成,则对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及其以后融入社会、与人交际将会有极大的帮助。尽管聋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的能力相较低下,但只要得法,就一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