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区别于城市,很多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远远比不上,师资更不用说,许多美术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家长的不重视,学校领导的忽视,导致美术课在农村小学只是一种形式,有的甚至都不开设美术课。
一、美术课堂与农村特色资源相结合——石头课与树叶拼贴课
一结合是从农村特有的资源中,开发农村的自然资源,以本乡本土的媒材为载体。在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的博物馆,没有城市的公园,没有城市的展览等等,但是农村有天然的没有任何修饰的自然资源。我们从这些自然资源中,反复的探索,慎重的选取既能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觉得好玩、有趣,且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又易于寻找的材料。
为此我们寻找到农村最常见的石头,别小看这些石头,虽然在普通的农村人眼里,很不起眼,平时躺在路边,随意的丢弃在地里,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形态各异、颜色不一的石头拿到课堂上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闪现出明亮的火花。于是我们的美术课堂与石头碰撞出美丽的火花,形成了特殊的美术课堂——石头课。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美的发现。”可见,美就在那里,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它,它就会带给我们以惊喜和享受。
我们这些美术教师从石头画中发现了孩子们身上无限的潜能,更兴奋和惊喜,当然更不断地寻找我们农村身边的素材与美术课相结合,形成了树叶拼贴课。美术家潘绍元说:“儿童只有在自身丰富的体验想要表达时,才会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绘画。”而我们要说,孩子只有在贴近自身生活的素材上,才会创作出属于自己真正的美术作品。
树叶对于农村孩子一点也不陌生,春之嫩黄,夏之浓绿,秋之明黄浅红,上学的路上,校园里,庭院里,到处都有树叶的影子。而树叶的形状、颜色、质的,各有不同,千姿百态,更适合于孩子们的创造和想象。果不其然,孩子们很喜爱树叶,并且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思想,创作出各种树叶拼贴画。有的利用树叶的形状拼出寻找青蛙妈妈的蝌蚪,有的则利用颜色拼贴出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我们这些美术教师不得不惊叹于学生那无穷的创造力!
为了鼓励孩子们,没有城市的画廊,我们教师就把学校的走廊变成了画廊,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树叶拼贴画;没有城市的展览馆,我们教师就把操场变成了展览馆,展示着学生造型不一的石头作品。在走廊里,学生在白色墙壁上感受到生机盎然的生命力,在树叶中寻找属于自己美的天空;在开着一簇簇野花的操场上,你会不断地发现一块块姿态万千的石头画,在五颜六色的野花中,享受着美带来的幸福。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美的天堂。这样一结合,难道不比城市资源更丰富?又有哪些孩子不喜欢这样的美术课呢?培根说过:“艺术,就是自然与人。”而我们这些农村的小学美术教师却要说,越是天然的、不加雕饰,越是乡土的媒材,越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力,越受学生的欢迎。
二、美术课堂与民间艺术相结合——剪纸课
在课堂上,我们美术教师不断的渗透剪纸的历史,优秀的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术内涵和美的鉴赏力。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最简单的剪纸开始,一点点的和孩子们探索剪纸的魅力。慢慢的,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剪纸了。别小看了一把剪刀、一张纸,在孩子们的小巧、灵活的手里变得神灵活现起来,有的爱剪各种动物,形象逼真;有的爱剪风景,美丽迷人;有的剪得奇形怪状,想象丰富。
当作品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个班级就变成了博物馆,各式各样的剪纸挂满了墙壁、窗户,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不断地品评这些剪纸,从美的事物中寻找着美,发现着美,享受着美。
民间艺术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承和发扬,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受欢迎,足可见民间艺术的魅力。我们把美术课与民间艺术相结合,让更多的孩子认识、了解并且传承了民间艺术,而且丰富了美术教学,使美术课有了其特色和个性,更让农村孩子拥有了独特地欣赏美、享受美的空间。我们会不断的把民间艺术与美术课相结合,形成更多的特色的美术课,丰富美术课堂模式。
三、美术课堂和地方文化经济相结合——建筑线描课与锯末画
美术课堂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发现家乡美,绘出家乡美,形成独特的美术课堂模式。我们正定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号称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建筑在全国都极具特色。我们就把美术课与正定的建筑相结合,形成了建筑线描课。
“用一根线条去散步。”德国艺术家保罗.克莱如是说。为此,我们专门用相机把正定的古建筑拍下来,放在课堂上,把学生习惯的、不注意的这些令人骄傲的建筑形式、建筑造型和建筑文化和学生一起欣赏,并且把这些古建筑呈现在纸张上。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了解正定的历史,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审美力和鉴赏力。在纸张上呈现着正定古建筑的优雅线条,雄伟的南城门上镌刻着“三关雄镇”,各种塔记载着正定的悠久历史,寺庙里留下历史的印迹。
正定除了装载着悠久历史的古建筑群外,还有一种经济形态不容忽视——家具业,尤其以我们小学所在农村,到处可见家具厂的身影,以及依赖家具厂而兴起的附属产业——板厂,最常见的附属品就是锯末。我们把这种地方特色的资源文化带进了课堂,形成了锯末画。
锯末画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体会到了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美的存在,任何一种物品都可以通过我们无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灵巧的手,把它变成美的艺术品,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
“理解、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这种美术课与农村资源、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三结合的美术课堂模式的探索,让农村小学美术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起来,形成特色的美术课,而且让农村小学的那些孩子对美术感兴趣,和城市孩子一样享有美的权利。这种三结合的模式,让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更多孩子的心中发芽、开花、结果,使这种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扬和光大。
正如第31界美术教育国际协会的精神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美术教育讲坛上有自己的地位,不能盲目地追随外国的美术教育思想和方法,应当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的文化,认识到他们的价值,挖掘出它们的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我们的这种把农村自然资源、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三结合的美术课模式真正的去探索了民族的东西,真正的把民族的东西融合到美术中去,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一心致力于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农村的孩子们会在自己独特的、纯净的美的天空自由蹁跹,与美共舞。
(注:本文属于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资助经费重点课题《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改革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一、美术课堂与农村特色资源相结合——石头课与树叶拼贴课
一结合是从农村特有的资源中,开发农村的自然资源,以本乡本土的媒材为载体。在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的博物馆,没有城市的公园,没有城市的展览等等,但是农村有天然的没有任何修饰的自然资源。我们从这些自然资源中,反复的探索,慎重的选取既能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觉得好玩、有趣,且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又易于寻找的材料。
为此我们寻找到农村最常见的石头,别小看这些石头,虽然在普通的农村人眼里,很不起眼,平时躺在路边,随意的丢弃在地里,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形态各异、颜色不一的石头拿到课堂上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闪现出明亮的火花。于是我们的美术课堂与石头碰撞出美丽的火花,形成了特殊的美术课堂——石头课。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美的发现。”可见,美就在那里,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它,它就会带给我们以惊喜和享受。
我们这些美术教师从石头画中发现了孩子们身上无限的潜能,更兴奋和惊喜,当然更不断地寻找我们农村身边的素材与美术课相结合,形成了树叶拼贴课。美术家潘绍元说:“儿童只有在自身丰富的体验想要表达时,才会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绘画。”而我们要说,孩子只有在贴近自身生活的素材上,才会创作出属于自己真正的美术作品。
树叶对于农村孩子一点也不陌生,春之嫩黄,夏之浓绿,秋之明黄浅红,上学的路上,校园里,庭院里,到处都有树叶的影子。而树叶的形状、颜色、质的,各有不同,千姿百态,更适合于孩子们的创造和想象。果不其然,孩子们很喜爱树叶,并且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思想,创作出各种树叶拼贴画。有的利用树叶的形状拼出寻找青蛙妈妈的蝌蚪,有的则利用颜色拼贴出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我们这些美术教师不得不惊叹于学生那无穷的创造力!
为了鼓励孩子们,没有城市的画廊,我们教师就把学校的走廊变成了画廊,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树叶拼贴画;没有城市的展览馆,我们教师就把操场变成了展览馆,展示着学生造型不一的石头作品。在走廊里,学生在白色墙壁上感受到生机盎然的生命力,在树叶中寻找属于自己美的天空;在开着一簇簇野花的操场上,你会不断地发现一块块姿态万千的石头画,在五颜六色的野花中,享受着美带来的幸福。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美的天堂。这样一结合,难道不比城市资源更丰富?又有哪些孩子不喜欢这样的美术课呢?培根说过:“艺术,就是自然与人。”而我们这些农村的小学美术教师却要说,越是天然的、不加雕饰,越是乡土的媒材,越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力,越受学生的欢迎。
二、美术课堂与民间艺术相结合——剪纸课
在课堂上,我们美术教师不断的渗透剪纸的历史,优秀的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术内涵和美的鉴赏力。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最简单的剪纸开始,一点点的和孩子们探索剪纸的魅力。慢慢的,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剪纸了。别小看了一把剪刀、一张纸,在孩子们的小巧、灵活的手里变得神灵活现起来,有的爱剪各种动物,形象逼真;有的爱剪风景,美丽迷人;有的剪得奇形怪状,想象丰富。
当作品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个班级就变成了博物馆,各式各样的剪纸挂满了墙壁、窗户,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不断地品评这些剪纸,从美的事物中寻找着美,发现着美,享受着美。
民间艺术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承和发扬,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受欢迎,足可见民间艺术的魅力。我们把美术课与民间艺术相结合,让更多的孩子认识、了解并且传承了民间艺术,而且丰富了美术教学,使美术课有了其特色和个性,更让农村孩子拥有了独特地欣赏美、享受美的空间。我们会不断的把民间艺术与美术课相结合,形成更多的特色的美术课,丰富美术课堂模式。
三、美术课堂和地方文化经济相结合——建筑线描课与锯末画
美术课堂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发现家乡美,绘出家乡美,形成独特的美术课堂模式。我们正定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号称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建筑在全国都极具特色。我们就把美术课与正定的建筑相结合,形成了建筑线描课。
“用一根线条去散步。”德国艺术家保罗.克莱如是说。为此,我们专门用相机把正定的古建筑拍下来,放在课堂上,把学生习惯的、不注意的这些令人骄傲的建筑形式、建筑造型和建筑文化和学生一起欣赏,并且把这些古建筑呈现在纸张上。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了解正定的历史,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审美力和鉴赏力。在纸张上呈现着正定古建筑的优雅线条,雄伟的南城门上镌刻着“三关雄镇”,各种塔记载着正定的悠久历史,寺庙里留下历史的印迹。
正定除了装载着悠久历史的古建筑群外,还有一种经济形态不容忽视——家具业,尤其以我们小学所在农村,到处可见家具厂的身影,以及依赖家具厂而兴起的附属产业——板厂,最常见的附属品就是锯末。我们把这种地方特色的资源文化带进了课堂,形成了锯末画。
锯末画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体会到了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美的存在,任何一种物品都可以通过我们无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灵巧的手,把它变成美的艺术品,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
“理解、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这种美术课与农村资源、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三结合的美术课堂模式的探索,让农村小学美术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起来,形成特色的美术课,而且让农村小学的那些孩子对美术感兴趣,和城市孩子一样享有美的权利。这种三结合的模式,让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更多孩子的心中发芽、开花、结果,使这种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扬和光大。
正如第31界美术教育国际协会的精神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美术教育讲坛上有自己的地位,不能盲目地追随外国的美术教育思想和方法,应当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的文化,认识到他们的价值,挖掘出它们的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我们的这种把农村自然资源、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三结合的美术课模式真正的去探索了民族的东西,真正的把民族的东西融合到美术中去,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一心致力于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农村的孩子们会在自己独特的、纯净的美的天空自由蹁跹,与美共舞。
(注:本文属于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资助经费重点课题《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改革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