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断音是声乐演唱中的常用技法,尤其是花腔乐段,断音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段。断音也称顿音或跳音,二者略有区别,跳音更加灵巧,而顿音则一般用于表现铿锵有力的旋律。本文主要阐述了断音的概念、演唱方法及具体的训练方法等内容,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使声乐学习者对断音唱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能为唱好断音有所帮助。
关键词:断音 顿音 跳音
断音(Staccato)又称为“顿音”或“跳音”,是将音符断开来唱的一种歌唱技巧,其特点是短促、灵巧及富有弹性,通常在音符上用小圆点来标注。顿音和跳音的演唱方法是相同的,但是在作品中的用法略有不同,顿音常表现为铿锵有力,跳音则是灵巧轻快的代名词,所以,顿音较跳音更为结实、有力,在这点上,二者略有不同。在美声唱法中,断音最常用于花腔女高音的华彩乐段,短促、灵巧富有弹性的断音,如轻灵的舞者在旋律中轻巧的跳跃,给人灵动的美感,又由于它与连音唱法对比鲜明,可以或为补充,所以,断音唱法和连音唱法一样,是美声唱法中最为常用也最为重要的唱法之一。
一、如何演唱断音
(一)气息运用
断音比跳音相对时值要长一些,学生哪种运用得好就先训练哪种,二者的训练要领是一样的。断音和跳音的训练是通过发短促的音使学生找到气息的发力点,运用快呼的气息,将声音发出。
唱断音和跳音吸气要快,口鼻同时吸气,迅速将气息吸入,并要吸得深,即使横膈膜下降,而胸部不要僵硬,而要继续保持松弛,这种吸气的感觉可以体会日常生活中惊讶或受到惊吓时倒抽一口冷气的感觉,这时气吸得就比较深。呼气同样要快,要有发力点,发力点即丹田(肚脐下三寸),通过横膈膜向下和向外快速的扩张和丹田快速的收缩将气息快速的喷出,从而发出有弹性的断音和跳音,这里的用气可以让学生体会大笑和咳嗽,人在大笑和咳嗽时,横膈膜都会做向下和向外的运动,同时丹田是收缩的,这时的气息就是我们要用到的。
(二)元音选择
元音的选择也是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哪个唱得好就用哪个。每个元音都要落在气上,在发力的同时发出元音,断音和跳音由于发音短促,较容易发力和使声带闭合挡气,也就较容易发出有气息支持的明亮的元音,在训练中要找到元音唱响的地方,也就是共鸣点,然后使所有的元音都朝着这一共鸣点弹出,通过元音快速的弹跳,也是锻炼横膈膜力量的好方法。断音练习时在不同的元音前可以加上一个有助于送气的“h”,这个音的运用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唱跳音时能更好的用上气息,实践中,加上这个送气的“h”的跳音练习,学生唱起来更容易和舒服。
(三)断音唱法的训练
断音要唱得灵巧而有弹性,断音的演唱就好像拍皮球,我们都拍过皮球,皮球越向下拍,它跳得就越高,这里皮球就好像声音,气息就是拍皮球的力气,气息越向下拍,声音向上的弹跳就会越好,同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旋律走向,断音都要有气息支持,虽然是断音也要找连贯性,也就是一条练习的连贯性或完整性,要感觉是一口气连贯的跳下来,然后,再半音上行和下行反复练习。
(四)断音唱法对气声平衡的作用
歌声是靠气息吹动声带发出的,气息和声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要达到平衡(即气声的平衡)才能发出优美的歌声,如果气息的力量大于声带挡气的力量,如气息过多,用力过大,会冲击声带,影响其闭合挡气,这样的声音混浊、笨重,常表现为漏气的嗓音;如果声带挡气的力量大于气息的力量,或者用不上气,这就必然导致用声带卡紧的方式发声,发出白、挤、卡的声音,还会给喉咙、下巴造成紧张,表现为逼紧的嗓音,在声乐训练中漏气的和逼紧的两种极端的嗓音是比较常见的,如何将这两种声音调和,“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是折衷,不是试图找一个处于漏气与逼紧当中的音。这样只能造成放松与逼紧之间的摇摆。秘诀在于以尽可能多的气息让声音溢出,并在阀门中通过提供必要的坚定阻力使之实际上免于漏气……断音练习有助于获得这种协调。设想声门在气流上灵巧地闭合,产生清晰、爽朗的击振。在同一音高上唱四个断音同样坚定的声门唱这个长音,它将是饱满和自如的。”①断音练习对于使歌唱中气息和声门能够协调配合是有益的,当用一个连音练习或延长音练习无法练出一个满意的既不逼紧也不漏气的声音时,断音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斷音是通过有弹性的气息振动声门做快速的关闭和开启的动作实现的,声门的开启和关闭必须是在气息的作用下实现的,“正确的断音为自动的气息的反射作用所控制,类似‘饱满的捧腹大笑’。其音响必须像大笑那样是自发的。”②断音中的用气和生活中的大笑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可以体会一下生活中的大笑,每一声都是在气息的支持下发出的,自然而有力度,没有多余的力气,这是断音唱法所追求的,同时,“声门在气流上灵巧地闭合,产生清晰、爽朗的击振”,还可以锻炼声带闭合挡气的张力,所以,断音是训练气声平衡非常有益的训练方法。
断音技巧是声乐技巧的一种,在声乐演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技巧的训练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气息运用,同时,还可以针对漏气的声音进行纠正,尤其对一些程度较高的花腔华彩乐段,更是要求要有极高的断音技巧,所以,断音技巧是必须掌握的声乐技巧之一。
注释:
①李维渤:《歌唱——机理与技巧训练》,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第307页。
②[美]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训练歌声》,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249页。
关键词:断音 顿音 跳音
断音(Staccato)又称为“顿音”或“跳音”,是将音符断开来唱的一种歌唱技巧,其特点是短促、灵巧及富有弹性,通常在音符上用小圆点来标注。顿音和跳音的演唱方法是相同的,但是在作品中的用法略有不同,顿音常表现为铿锵有力,跳音则是灵巧轻快的代名词,所以,顿音较跳音更为结实、有力,在这点上,二者略有不同。在美声唱法中,断音最常用于花腔女高音的华彩乐段,短促、灵巧富有弹性的断音,如轻灵的舞者在旋律中轻巧的跳跃,给人灵动的美感,又由于它与连音唱法对比鲜明,可以或为补充,所以,断音唱法和连音唱法一样,是美声唱法中最为常用也最为重要的唱法之一。
一、如何演唱断音
(一)气息运用
断音比跳音相对时值要长一些,学生哪种运用得好就先训练哪种,二者的训练要领是一样的。断音和跳音的训练是通过发短促的音使学生找到气息的发力点,运用快呼的气息,将声音发出。
唱断音和跳音吸气要快,口鼻同时吸气,迅速将气息吸入,并要吸得深,即使横膈膜下降,而胸部不要僵硬,而要继续保持松弛,这种吸气的感觉可以体会日常生活中惊讶或受到惊吓时倒抽一口冷气的感觉,这时气吸得就比较深。呼气同样要快,要有发力点,发力点即丹田(肚脐下三寸),通过横膈膜向下和向外快速的扩张和丹田快速的收缩将气息快速的喷出,从而发出有弹性的断音和跳音,这里的用气可以让学生体会大笑和咳嗽,人在大笑和咳嗽时,横膈膜都会做向下和向外的运动,同时丹田是收缩的,这时的气息就是我们要用到的。
(二)元音选择
元音的选择也是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哪个唱得好就用哪个。每个元音都要落在气上,在发力的同时发出元音,断音和跳音由于发音短促,较容易发力和使声带闭合挡气,也就较容易发出有气息支持的明亮的元音,在训练中要找到元音唱响的地方,也就是共鸣点,然后使所有的元音都朝着这一共鸣点弹出,通过元音快速的弹跳,也是锻炼横膈膜力量的好方法。断音练习时在不同的元音前可以加上一个有助于送气的“h”,这个音的运用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唱跳音时能更好的用上气息,实践中,加上这个送气的“h”的跳音练习,学生唱起来更容易和舒服。
(三)断音唱法的训练
断音要唱得灵巧而有弹性,断音的演唱就好像拍皮球,我们都拍过皮球,皮球越向下拍,它跳得就越高,这里皮球就好像声音,气息就是拍皮球的力气,气息越向下拍,声音向上的弹跳就会越好,同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旋律走向,断音都要有气息支持,虽然是断音也要找连贯性,也就是一条练习的连贯性或完整性,要感觉是一口气连贯的跳下来,然后,再半音上行和下行反复练习。
(四)断音唱法对气声平衡的作用
歌声是靠气息吹动声带发出的,气息和声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要达到平衡(即气声的平衡)才能发出优美的歌声,如果气息的力量大于声带挡气的力量,如气息过多,用力过大,会冲击声带,影响其闭合挡气,这样的声音混浊、笨重,常表现为漏气的嗓音;如果声带挡气的力量大于气息的力量,或者用不上气,这就必然导致用声带卡紧的方式发声,发出白、挤、卡的声音,还会给喉咙、下巴造成紧张,表现为逼紧的嗓音,在声乐训练中漏气的和逼紧的两种极端的嗓音是比较常见的,如何将这两种声音调和,“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是折衷,不是试图找一个处于漏气与逼紧当中的音。这样只能造成放松与逼紧之间的摇摆。秘诀在于以尽可能多的气息让声音溢出,并在阀门中通过提供必要的坚定阻力使之实际上免于漏气……断音练习有助于获得这种协调。设想声门在气流上灵巧地闭合,产生清晰、爽朗的击振。在同一音高上唱四个断音同样坚定的声门唱这个长音,它将是饱满和自如的。”①断音练习对于使歌唱中气息和声门能够协调配合是有益的,当用一个连音练习或延长音练习无法练出一个满意的既不逼紧也不漏气的声音时,断音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斷音是通过有弹性的气息振动声门做快速的关闭和开启的动作实现的,声门的开启和关闭必须是在气息的作用下实现的,“正确的断音为自动的气息的反射作用所控制,类似‘饱满的捧腹大笑’。其音响必须像大笑那样是自发的。”②断音中的用气和生活中的大笑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可以体会一下生活中的大笑,每一声都是在气息的支持下发出的,自然而有力度,没有多余的力气,这是断音唱法所追求的,同时,“声门在气流上灵巧地闭合,产生清晰、爽朗的击振”,还可以锻炼声带闭合挡气的张力,所以,断音是训练气声平衡非常有益的训练方法。
断音技巧是声乐技巧的一种,在声乐演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技巧的训练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气息运用,同时,还可以针对漏气的声音进行纠正,尤其对一些程度较高的花腔华彩乐段,更是要求要有极高的断音技巧,所以,断音技巧是必须掌握的声乐技巧之一。
注释:
①李维渤:《歌唱——机理与技巧训练》,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第307页。
②[美]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训练歌声》,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2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