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让我国科研成果多一些,让中国进步发展更快更强,中国必须更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显然,我们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以新课程新理念为引领,从“教”与“学”的需求出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运用科学合理的策略与途径,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提高,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发展。
一、构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唯有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了,学生才能在心情放松的情况下有一个无拘无束、无畏无惧的思维空间,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议,在课堂上与教师成为真正的“朋友”“伙伴”,学生的心情舒畅了、乐观了,学生才能浮想联翩,思维活跃,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比如,在“圆柱与圆锥”的复习课上,教师用亲切、温和的口吻对学生说:“谁能将圆柱与圆锥这部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下?如有不完善之处,欢迎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取发言的机会,都想展示自己的本领,这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积极地发言,积极地讨论、交流、补充圆柱与圆锥的知识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以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问题情境中得到有效培养。比如,教学完“比的意义”后,有学生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问题:“比的后项也可以为0,如足球场上或篮球场上常听到某队以1:0战胜对手,首先进入决赛,这个1:0多么有意义,所以当比的后项是0时,比也有意义。”这个极富创意的问题立刻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或议论纷纷,或疑惑不解,教师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将课堂推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潮,学生进一步弄清了分数、除法与比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懂了数学上的比与赛场上的比是不同范畴的知识,不可相提并论、混为一谈,这样使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催化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就是鼓励教师能运用鲜活、灵动、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新鲜有趣的事例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乐意学、愿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探究,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比如,教学“圆柱与圆锥”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显示这样的数学问题:在装有适量水的圆柱形容器中,放入一个正方体,求水面上升的高度,在学生解答完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又从讲台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不规则的石块,问学生:“谁能计算出这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呢?问题一经抛出,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探究,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点拨、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以用开放性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六年级有58人,要到某游乐场去游玩,门票每张5元。游乐场规定:团体60人以上购票可按票价的八折进行优惠。请同学们设计合理的购票方案。这样的问题,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按每人购买一张票的方法5×58=290元;有的利用假设法,将58人假设为60人,5×60×80%=240元;有的学生更是别出心裁,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先设定问题情境,如果58人与其他游客(至少2人)联合购买,那么58人均能享受优惠,即5×58×80%=232元,两位游客同时也能够得到优惠,即5×2×80%=8元,这样的购票方案更具创意,学生敢于求异创新,见解独特。
三、提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平台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逐步增强的过程,教师若将抽象的、深奥的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感到疑虑重重、莫名其妙。如果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操作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更深刻、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显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征及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去活动,去创造,不断发展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思维得以飞跃。
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硬纸片(硬纸片事先剪好),通过拼合、旋转、平稳的策略,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学生们通过摆弄、操作、实践、探究,进而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享受到了探究成功的欢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多样性、新颖性的问题素材,以不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在“问题素材”的解决中变得更强烈、更丰满。这需要长期训练,教师可以利用一题多说、一题多练、一题多解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比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復习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这样的“问题素材”:六年级有男生27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9:7,全班有多少人?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多样化的策略进行处理,学生们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题依据,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将例题有目的地加以改编,或是改换条件、结论,或是将条件、结论进行互换,使之成为新的问题,充分挖掘例题潜在的价值。比如,“饲养小组养了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可以变为:“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可以变为:“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少6只,一共养了多少只兔?”还可以变为:“饲养小组养的黑兔与白兔共26只,其中黑兔有10只,哪种兔多?多几只?”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为学生构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数学的机会,把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幸福快乐成长。
一、构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唯有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了,学生才能在心情放松的情况下有一个无拘无束、无畏无惧的思维空间,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议,在课堂上与教师成为真正的“朋友”“伙伴”,学生的心情舒畅了、乐观了,学生才能浮想联翩,思维活跃,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比如,在“圆柱与圆锥”的复习课上,教师用亲切、温和的口吻对学生说:“谁能将圆柱与圆锥这部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下?如有不完善之处,欢迎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取发言的机会,都想展示自己的本领,这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积极地发言,积极地讨论、交流、补充圆柱与圆锥的知识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以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问题情境中得到有效培养。比如,教学完“比的意义”后,有学生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问题:“比的后项也可以为0,如足球场上或篮球场上常听到某队以1:0战胜对手,首先进入决赛,这个1:0多么有意义,所以当比的后项是0时,比也有意义。”这个极富创意的问题立刻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或议论纷纷,或疑惑不解,教师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将课堂推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潮,学生进一步弄清了分数、除法与比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懂了数学上的比与赛场上的比是不同范畴的知识,不可相提并论、混为一谈,这样使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催化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就是鼓励教师能运用鲜活、灵动、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新鲜有趣的事例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乐意学、愿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探究,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比如,教学“圆柱与圆锥”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显示这样的数学问题:在装有适量水的圆柱形容器中,放入一个正方体,求水面上升的高度,在学生解答完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又从讲台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不规则的石块,问学生:“谁能计算出这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呢?问题一经抛出,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探究,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点拨、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以用开放性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六年级有58人,要到某游乐场去游玩,门票每张5元。游乐场规定:团体60人以上购票可按票价的八折进行优惠。请同学们设计合理的购票方案。这样的问题,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按每人购买一张票的方法5×58=290元;有的利用假设法,将58人假设为60人,5×60×80%=240元;有的学生更是别出心裁,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先设定问题情境,如果58人与其他游客(至少2人)联合购买,那么58人均能享受优惠,即5×58×80%=232元,两位游客同时也能够得到优惠,即5×2×80%=8元,这样的购票方案更具创意,学生敢于求异创新,见解独特。
三、提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平台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逐步增强的过程,教师若将抽象的、深奥的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感到疑虑重重、莫名其妙。如果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操作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更深刻、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显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征及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去活动,去创造,不断发展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思维得以飞跃。
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硬纸片(硬纸片事先剪好),通过拼合、旋转、平稳的策略,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学生们通过摆弄、操作、实践、探究,进而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享受到了探究成功的欢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多样性、新颖性的问题素材,以不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在“问题素材”的解决中变得更强烈、更丰满。这需要长期训练,教师可以利用一题多说、一题多练、一题多解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比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復习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这样的“问题素材”:六年级有男生27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9:7,全班有多少人?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多样化的策略进行处理,学生们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题依据,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将例题有目的地加以改编,或是改换条件、结论,或是将条件、结论进行互换,使之成为新的问题,充分挖掘例题潜在的价值。比如,“饲养小组养了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可以变为:“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可以变为:“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少6只,一共养了多少只兔?”还可以变为:“饲养小组养的黑兔与白兔共26只,其中黑兔有10只,哪种兔多?多几只?”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为学生构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数学的机会,把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幸福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