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整体教学应当以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训练为基础,通过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将课本中的文学(或文字)典范迁移成教学对象内在的文化积淀,并激发起教学对象内在主动摄取这种知识与文化的兴趣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定、兴趣激发、能力训练、迁移转化这四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笔者在教授《十八岁和其他》的一次尝试与探索。
一、巧设对话节目情境,转换传统师生听讲关系
师:青春是美好的,是激情澎湃的。可正因为他激情澎湃,有时又是任性的,无法自控的。十七八岁,站在青春的大门口,我们应该如何迈开自己的脚步,如何走好青春的每一步。今天,我们“青春对话”节目有幸请到台湾著名作家杨子先生和他的儿子东东(需要说明的是,课前已经有两位学生自告奋勇,愿意在课上出来扮演杨子和儿子东东),听听他们如何通过对话使父子之间关系和谐温馨美好的。
[感悟]从青春专栏节目导入课文,使老师变成了节目主持,课文内容巧妙地从一对父子嘉宾的嘴里讲出,而学生则成了到场的观众,从而转换了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一则让学生感到新鲜,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二则便于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从而增加课堂的对话与争鸣。
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师:杨子先生为了表达多年来对父子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特地写了一篇文章《十八岁和其他》,我们也发到了各位手中,这确实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那么首先,我想问一下,杨子先生,这十八年来,你对儿子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学生1:应该是一种欣慰、迷惘,有时也有焦虑,还有炫耀。
师:就这么多,没有其他的了?
(这时,下面有学生在喊:“还有激动喜悦。”“还有沉湎眷恋。”)
师:你们真是杨子先生肚子里的蛔虫,而且还是有十八岁高龄的长寿蛔虫啊!(学生大笑)
学生1:对了,还有惆怅。
师:你不是交代问题啊,不必紧张。
[感悟]虽然开头学生1有些紧张,下面的学生越俎代庖,但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证明学生很喜欢这种角色的参与和评价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学生能主动地在课文中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也更增添了我的信心。
师:看来十八年的感情是无法用一句话或一两个词语所能概括的。能说说你的理由吗?为什么?
(学生1有些语塞)
师:对了,东东,作为儿子,刚才父亲的话你同意吗?你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2:基本同意吧。小时候我生病的时候爸爸会在夜里抱我上医院。爸爸还会带我坐着脚踏车到处兜风。那时我就特别开心,他也很开心。不过他也打过我,比如成绩不好了,不听话了。不过有时我发现他打了我之后也挺难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2:那天他办公桌的烟缸里全是烟头。
师:你观察倒是蛮仔细的。杨子先生,是这样的吗?
学生1(满脸通红,点头):其实,我有时挺后悔的,如果人生能重来一次,我真想多宠爱他,真心情愿溺爱他。(学生1几乎在读课文)
(下面学生又笑了)
[感悟]由上所见,学生2明显比学生1活泼主动,更能灵活地将课文内容与现场气氛结合起来。而学生1也通过前面的锻炼加上现场气氛的感染也能灵活地将课文内容进行下去。
三、从课文内容巧妙迁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师:是啊,孩子的每一次成长都让父亲感到欣慰,感到欣喜,孩子的每一次跌倒,都让父亲揪心。下面的问题我想问台下的观众。大家也都是十七八岁,听了上面爷俩儿的对话,你们认为你的父亲爱你吗?他爱你的方式对吗?你理解他们吗?
台下学生一片混乱,有不少同学开始举手。
学生3:我认为我的父亲很爱我。我的父亲是机关干部,经常出差,没多少时间陪我,但每次回来都要给我带礼物。那时我都很开心。
师:那他老不陪你呢?你还怪他吗?
学生3(不好意思):有了礼物开心了,就不怪他了。
学生4:我父亲是小学教师,从小我就觉得他挺烦的。他不像丙的爸爸老出去,他一有空就陪我,但老是说这说那。
师:他打过你吗?
学生4(不好意思):打过,不多,就几次。
看见学生5欲举手又迟疑,我便叫了他。
学生5:我父亲是下岗工人,常年在外地打工。他既没有时间陪我,又不会给我带什么礼物。小时侯别的小孩有小马骑,我没有,爸爸就说,你就当爸爸是马,还是活马呢。爸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辛苦挣钱为的就是你能安心学习。我爸爸是天下最好的爸爸。
[感悟]这是一个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但今天的发言却引起了下面学生的长时间的掌声,我想原因也许就是他讲出了自己的真心话,他的真心话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包括我。
四、利用教材设置训练模式,培养学生筛选概括能力。
师:我知道杨子先生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很融洽,现在我想问杨子先生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们之间有过矛盾吗?
学生1:有过。
师:主要是什么矛盾呢?
学生2(插嘴):思想、观念呗,行话就是代沟。
师:关于这一点,杨子先生在他的《十八岁和其他》这篇文章里讲的很清楚。下面我想考考大家。请你们在文章中找出两代人之间的所谓代沟为什么会形成?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友情提醒一下:要从父母、子女以及两方面去考虑。
学生6:因为父母的愚昧、落后和子女对父母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和独立,还有父母与子女不能像朋友一样交流。
师:说得很对,有一点我不太明白,“成熟”和“独立”难道不好吗?
学生6:这里的“成熟”和“独立”加了引号,是反语。其实是片面化的。
师:还有补充吗?
学生7:还有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切。
师:爱与关切也会制造矛盾吗?
学生7:有一个诗人曾说过,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比如他们对我们思想、交友的限制。
师:很好,能活学活用了。下一个问题: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呢?
学生8:应该相互理解,双方多一点友情与尊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角度想一想。父母多考虑我们内心的想法,我们也应该多体谅父母的苦衷。
[感悟]平时一个问题下去,学生很难真正既快又投入地去文中寻找答案,但这堂课他们不仅找了,而且找得特别快,又特别准。在不经意中,完成了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筛选和归纳。
师:杨子先生,在刚才所提到的矛盾中,最大的矛盾具体是什么?东东也可以想想,下面的观众也可以想想,看看你们的答案是否一样。
学生1: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孩子读书的问题。
师:东东的答案呢?
学生2:对,读书,太苦了。
师:下面观众也是这样的答案吗?
台下一致:是的。
师:杨子先生,你对读书是怎么看的?
学生1:读书有苦有乐,我们小时候苦在读书条件差,常常废寝忘食,但更有乐趣,就是读书是完全自愿的事情,没有人逼我们。
师:那东东你读书也是这样的感受吗?
学生2:怎么会呢?我们只感到苦。从小学一年级一直苦到高中,要升学,要高考嘛。
师:那你就没有自己愿意读的书吗?
学生2:有是有,比如武侠传奇小说,可老爸又不让看。(不好意思)
师:那台下的观众意见呢?
台下大多数同学:读书苦。
师:杨子先生,看来你们那会儿是读书乐多苦少,他们现在是读书乐少苦多。对此,你怎么看呢?
学生1:现在的学生学习读书是很苦,但不苦读又不行,我不能在孩子面前唱反升学主义的高调。但我希望有这么一天,苦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大家都可以尽情读书。
[感悟]虽然学1是看了书之后才从容答出的,也许是说出了同学们的心声,大家依然热烈鼓掌,我也鼓掌赞成。语文课关键就是需要学生的真情参与,讲出自己的真心话。
师:好了,今天台湾作家杨子先生用他自己的真实体会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一颗拳拳之心,由此我们感受到要真正建立这样的平等、融洽、温馨的父子关系真是很不容易。在本期节目的最后,我想请杨子先生对您的儿子及下面的同学们提几个青春寄语。您寄予他们怎样的希望?
学生1:孩子们,愿你们早日成为翱翔于天空的雄鹰。愿你们充满自信,茁壮成长!愿你们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要珍惜自己现在的美好青春啊!
[教后感想]
这堂课设计新颖活泼,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情境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高涨,这是这堂课的最大收获。其次,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尤其是面对父母,如何更好地做到尊重他们谅解他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课后不少同学在练笔中写了给父母的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内疚、理解与尊重。第三,在不经意中训练了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中学]
一、巧设对话节目情境,转换传统师生听讲关系
师:青春是美好的,是激情澎湃的。可正因为他激情澎湃,有时又是任性的,无法自控的。十七八岁,站在青春的大门口,我们应该如何迈开自己的脚步,如何走好青春的每一步。今天,我们“青春对话”节目有幸请到台湾著名作家杨子先生和他的儿子东东(需要说明的是,课前已经有两位学生自告奋勇,愿意在课上出来扮演杨子和儿子东东),听听他们如何通过对话使父子之间关系和谐温馨美好的。
[感悟]从青春专栏节目导入课文,使老师变成了节目主持,课文内容巧妙地从一对父子嘉宾的嘴里讲出,而学生则成了到场的观众,从而转换了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一则让学生感到新鲜,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二则便于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从而增加课堂的对话与争鸣。
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师:杨子先生为了表达多年来对父子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特地写了一篇文章《十八岁和其他》,我们也发到了各位手中,这确实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那么首先,我想问一下,杨子先生,这十八年来,你对儿子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学生1:应该是一种欣慰、迷惘,有时也有焦虑,还有炫耀。
师:就这么多,没有其他的了?
(这时,下面有学生在喊:“还有激动喜悦。”“还有沉湎眷恋。”)
师:你们真是杨子先生肚子里的蛔虫,而且还是有十八岁高龄的长寿蛔虫啊!(学生大笑)
学生1:对了,还有惆怅。
师:你不是交代问题啊,不必紧张。
[感悟]虽然开头学生1有些紧张,下面的学生越俎代庖,但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证明学生很喜欢这种角色的参与和评价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学生能主动地在课文中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也更增添了我的信心。
师:看来十八年的感情是无法用一句话或一两个词语所能概括的。能说说你的理由吗?为什么?
(学生1有些语塞)
师:对了,东东,作为儿子,刚才父亲的话你同意吗?你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2:基本同意吧。小时候我生病的时候爸爸会在夜里抱我上医院。爸爸还会带我坐着脚踏车到处兜风。那时我就特别开心,他也很开心。不过他也打过我,比如成绩不好了,不听话了。不过有时我发现他打了我之后也挺难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2:那天他办公桌的烟缸里全是烟头。
师:你观察倒是蛮仔细的。杨子先生,是这样的吗?
学生1(满脸通红,点头):其实,我有时挺后悔的,如果人生能重来一次,我真想多宠爱他,真心情愿溺爱他。(学生1几乎在读课文)
(下面学生又笑了)
[感悟]由上所见,学生2明显比学生1活泼主动,更能灵活地将课文内容与现场气氛结合起来。而学生1也通过前面的锻炼加上现场气氛的感染也能灵活地将课文内容进行下去。
三、从课文内容巧妙迁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师:是啊,孩子的每一次成长都让父亲感到欣慰,感到欣喜,孩子的每一次跌倒,都让父亲揪心。下面的问题我想问台下的观众。大家也都是十七八岁,听了上面爷俩儿的对话,你们认为你的父亲爱你吗?他爱你的方式对吗?你理解他们吗?
台下学生一片混乱,有不少同学开始举手。
学生3:我认为我的父亲很爱我。我的父亲是机关干部,经常出差,没多少时间陪我,但每次回来都要给我带礼物。那时我都很开心。
师:那他老不陪你呢?你还怪他吗?
学生3(不好意思):有了礼物开心了,就不怪他了。
学生4:我父亲是小学教师,从小我就觉得他挺烦的。他不像丙的爸爸老出去,他一有空就陪我,但老是说这说那。
师:他打过你吗?
学生4(不好意思):打过,不多,就几次。
看见学生5欲举手又迟疑,我便叫了他。
学生5:我父亲是下岗工人,常年在外地打工。他既没有时间陪我,又不会给我带什么礼物。小时侯别的小孩有小马骑,我没有,爸爸就说,你就当爸爸是马,还是活马呢。爸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辛苦挣钱为的就是你能安心学习。我爸爸是天下最好的爸爸。
[感悟]这是一个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但今天的发言却引起了下面学生的长时间的掌声,我想原因也许就是他讲出了自己的真心话,他的真心话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包括我。
四、利用教材设置训练模式,培养学生筛选概括能力。
师:我知道杨子先生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很融洽,现在我想问杨子先生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们之间有过矛盾吗?
学生1:有过。
师:主要是什么矛盾呢?
学生2(插嘴):思想、观念呗,行话就是代沟。
师:关于这一点,杨子先生在他的《十八岁和其他》这篇文章里讲的很清楚。下面我想考考大家。请你们在文章中找出两代人之间的所谓代沟为什么会形成?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友情提醒一下:要从父母、子女以及两方面去考虑。
学生6:因为父母的愚昧、落后和子女对父母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和独立,还有父母与子女不能像朋友一样交流。
师:说得很对,有一点我不太明白,“成熟”和“独立”难道不好吗?
学生6:这里的“成熟”和“独立”加了引号,是反语。其实是片面化的。
师:还有补充吗?
学生7:还有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切。
师:爱与关切也会制造矛盾吗?
学生7:有一个诗人曾说过,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比如他们对我们思想、交友的限制。
师:很好,能活学活用了。下一个问题: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呢?
学生8:应该相互理解,双方多一点友情与尊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角度想一想。父母多考虑我们内心的想法,我们也应该多体谅父母的苦衷。
[感悟]平时一个问题下去,学生很难真正既快又投入地去文中寻找答案,但这堂课他们不仅找了,而且找得特别快,又特别准。在不经意中,完成了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筛选和归纳。
师:杨子先生,在刚才所提到的矛盾中,最大的矛盾具体是什么?东东也可以想想,下面的观众也可以想想,看看你们的答案是否一样。
学生1: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孩子读书的问题。
师:东东的答案呢?
学生2:对,读书,太苦了。
师:下面观众也是这样的答案吗?
台下一致:是的。
师:杨子先生,你对读书是怎么看的?
学生1:读书有苦有乐,我们小时候苦在读书条件差,常常废寝忘食,但更有乐趣,就是读书是完全自愿的事情,没有人逼我们。
师:那东东你读书也是这样的感受吗?
学生2:怎么会呢?我们只感到苦。从小学一年级一直苦到高中,要升学,要高考嘛。
师:那你就没有自己愿意读的书吗?
学生2:有是有,比如武侠传奇小说,可老爸又不让看。(不好意思)
师:那台下的观众意见呢?
台下大多数同学:读书苦。
师:杨子先生,看来你们那会儿是读书乐多苦少,他们现在是读书乐少苦多。对此,你怎么看呢?
学生1:现在的学生学习读书是很苦,但不苦读又不行,我不能在孩子面前唱反升学主义的高调。但我希望有这么一天,苦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大家都可以尽情读书。
[感悟]虽然学1是看了书之后才从容答出的,也许是说出了同学们的心声,大家依然热烈鼓掌,我也鼓掌赞成。语文课关键就是需要学生的真情参与,讲出自己的真心话。
师:好了,今天台湾作家杨子先生用他自己的真实体会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一颗拳拳之心,由此我们感受到要真正建立这样的平等、融洽、温馨的父子关系真是很不容易。在本期节目的最后,我想请杨子先生对您的儿子及下面的同学们提几个青春寄语。您寄予他们怎样的希望?
学生1:孩子们,愿你们早日成为翱翔于天空的雄鹰。愿你们充满自信,茁壮成长!愿你们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要珍惜自己现在的美好青春啊!
[教后感想]
这堂课设计新颖活泼,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情境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高涨,这是这堂课的最大收获。其次,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尤其是面对父母,如何更好地做到尊重他们谅解他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课后不少同学在练笔中写了给父母的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内疚、理解与尊重。第三,在不经意中训练了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