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借助与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形成。通过“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倡导自主探究方式、合作交流探究活动、实践运用探究拓展、情感体验探究乐趣”等环节让问题探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实现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问题探究;探究性学习;数学课堂教学
建构性教学认为:教学的中心应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自主的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自我建构、学习品质的自我发展的过程。
1 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1.1 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2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探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从课题的选择、确定,资料的收集、分析,报告的撰写、答辩,成果的整理、展示等,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去操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2)探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关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探究性学习具有过程性。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确定课题,进行探究,表达交流,总结提高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具体的探究过程,获得体验和感悟,获得知识与能力。
(4)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型。学生的学习内容既可以是数学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既可侧重于社会实践,也可以侧重于某些公式、法则等研究,即使是在确立同一学习主题后,研究视角的定位、研究目标的确定、切入口的选择、资料的搜集、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应用以及结果的表达,都有较大的灵活性,留有展示学生和老师个性特点和发挥才能的足够空间,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2.1 “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数学可以使学生有依据地猜想和发现。凭借着数学结构链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类比的猜想;凭借着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经验的猜想;凭借着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学生可以进行直觉的猜想。有了这样的猜想,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前提条件。其次,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成为学生探索可能结论的过程。
2.2 “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一个偶然的问题,或者通过类比的联想,可以经历发现规律的瞬间。学生经历这一发现过程不仅可以使他们了解知识创生、发现的过程,而且可以让他们学会思考如何从偶然的现象中去发现必然的规律。
其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归纳推理,或者通过演绎推理,可以经历验证猜想并获得结论的过程。
在探究与发现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利于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形成。
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和实施策略
3.1 创设问题探究情境
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3.2 倡导自主探究方式
3.2.1 猜测-验证
数学猜测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牛顿曾说:“没有大脑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新课标》指出:通过操作猜测等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尝试-明理
尝试即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3.2.3 操作-表达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儿童的动作思维在学习中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
3.3 合作交流探究活动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可以揭示数学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3.4 实践运用探究拓展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3.5 情感体验探究乐趣
《新课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应对学生多采用鼓励、商量、赞扬的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反馈信息及时、客观、公正,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体验成功,找到不足。用微笑面对学生,用幽默启发学生,用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使师生情感相通,心灵相碰撞。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十四中小学校 四川省攀枝花市 617000
【关键词】问题探究;探究性学习;数学课堂教学
建构性教学认为:教学的中心应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自主的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自我建构、学习品质的自我发展的过程。
1 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1.1 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2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探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从课题的选择、确定,资料的收集、分析,报告的撰写、答辩,成果的整理、展示等,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去操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2)探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关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探究性学习具有过程性。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确定课题,进行探究,表达交流,总结提高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具体的探究过程,获得体验和感悟,获得知识与能力。
(4)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型。学生的学习内容既可以是数学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既可侧重于社会实践,也可以侧重于某些公式、法则等研究,即使是在确立同一学习主题后,研究视角的定位、研究目标的确定、切入口的选择、资料的搜集、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应用以及结果的表达,都有较大的灵活性,留有展示学生和老师个性特点和发挥才能的足够空间,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2.1 “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数学可以使学生有依据地猜想和发现。凭借着数学结构链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类比的猜想;凭借着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经验的猜想;凭借着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学生可以进行直觉的猜想。有了这样的猜想,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前提条件。其次,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成为学生探索可能结论的过程。
2.2 “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一个偶然的问题,或者通过类比的联想,可以经历发现规律的瞬间。学生经历这一发现过程不仅可以使他们了解知识创生、发现的过程,而且可以让他们学会思考如何从偶然的现象中去发现必然的规律。
其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归纳推理,或者通过演绎推理,可以经历验证猜想并获得结论的过程。
在探究与发现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利于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形成。
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和实施策略
3.1 创设问题探究情境
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3.2 倡导自主探究方式
3.2.1 猜测-验证
数学猜测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牛顿曾说:“没有大脑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新课标》指出:通过操作猜测等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尝试-明理
尝试即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3.2.3 操作-表达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儿童的动作思维在学习中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
3.3 合作交流探究活动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可以揭示数学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3.4 实践运用探究拓展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3.5 情感体验探究乐趣
《新课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应对学生多采用鼓励、商量、赞扬的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反馈信息及时、客观、公正,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体验成功,找到不足。用微笑面对学生,用幽默启发学生,用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使师生情感相通,心灵相碰撞。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十四中小学校 四川省攀枝花市 6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