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音乐教育,理想的音乐教育是什么,能否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懂得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音乐,六艺之技在学习生活中处处展示出来。当前中国音乐教育是否站在潮头指点年轻人喜欢那种主流艺术,主流音乐。高中音乐教育,是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终点?我们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否已给现代青年人新的起点。
在音乐教育方面似乎有这种倾向——崇古轻今,其实所谓古典音乐也是古代欧洲贵族们的流行音乐,在时间的洗礼下,古代的流行乐到了现代变成古典,所以就变的比较有深度有内函或者,比较高尚?
我想其实未必,音乐其实是文化的产物,如果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是没有优胜劣败的话,那其实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也应该没有优胜劣败才是。遗憾的是古典音乐背后附带着太多太多非音乐性的阶级指针了,这和音乐的本质无关而和听众的素质和阶级有关。
古典音乐在西方是贵族专属的娱乐,当然显得庄严持重。这种庄严持重与气质高雅是要衬托贵族们的高贵用以区别与庶民的不同。但是也因为加入了阶级炫耀与贵族背景的框框,使得古典乐显得不够自然纯真,太过层层拘束了。这也就是相比之下流行乐的优点。雅尼音乐,到(猫)音乐剧在世界的轰动,在中国的欲罢不能,它周围更多的是年轻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教师一个学校教学成绩的主要办法。学校教育决策者们突出抓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成为理所当然。如果他们认为音乐教育对其还算有用的话也仅仅是音乐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
于是造成了中小学音乐课形同虚设、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的教育现状。我们呼吁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并不否认其具有德育、智育的功能,但德与智决不能涵盖、包容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不是德育与智育的“殖民地”,音乐艺术应以其独特的形式美(节奏、节拍、旋律、和声、复调、调式调性、配器、曲式等)、丰富的内容美、深刻的理性美去塑造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气质修养等非智力因素。
教育者还必须遵循音乐艺术规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而又不把获取某些知识、解释某种概念或宣传某种思想视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反音乐教育”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表面上人们并不忽视音乐教育,甚至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被人重视的原因正是被人忽视的理由。
二者的相对关系决定了音乐教学中的不同教育思想,造成了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上的区别,形成两个教育思想体系。其次二者又有相成的关系。古人云:相辅相成,相成即相互促成、相互推动。蔡元培先生讲“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而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美学文选》)。我们追求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时,也尽可能地拓展其非艺术目的的领域,尽可能地发挥艺术教育德育、智育功能无论是对学校教育还是艺术教育本身都是很有必要的。美与善与智的相融决定了音乐教育目的的非单一性。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唤新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具有愉悦性、审美性、易接受性而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把学生引导进一个至美、至善的艺术世界中去!
除感情外,美和形象化的音乐也是引人入胜的契机,如合唱训练,教师总是以多声部时值较长的和弦轻声歌唱开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和声的美(包括乐器),也不一定先从二部合唱再三部、四部分合唱的机械式理解秩序渐进。一开始,也可选用法国佛兰德作曲家拉索(1532--1594)的《回声》(八部合唱),这是似难而易的合唱曲,因为生活的联想(田野回声),又形象生动,起伏跌宕自然,对比明鲜,使学生兴趣盎然,似乎在合唱声中,大家都进入密林,大有宛临其境的感觉。这对锻炼学生想像力很有裨益。
各种声乐曲,在教材的安排上基本上是中西皆有,且曲曲风味迥异,尽量避免共性化、类型化的音调,以更多的获取乐曲的个性美。因为艺术是讲究“与众不同”的,同时也可让学生在感性上懂得中外古今有别,东南西北有殊,收放藏露有异,从而开阔了听域,增长了知识。对选择民歌作教材,更应该是曲曲经过词曲上的加工或改编,并配上多声部伴奏或改编成合唱曲,但需努力保留民歌的朴实和独特风韵的要素。应看到民歌风格的多样性与原始的粗劣性共存,往往有的民歌未经加工难以引起学生们美感。
未经考验的新创作歌曲一般不作教材,特别是中国人写西洋风味的歌曲更需慎重对待。对于外国经典性名曲,也要选择适合学生程度的,填词或译词要非常美,富有诗意并口语化,更要有耐思和“藏一半,露一半”的含蓄性,直来直去,总不是佳作。
音乐课还常常与戏剧、戏曲、曲艺、诗歌朗诵、舞蹈、武术、艺术体操相结合,并与这些艺术学科的指导教师合作。在“随需随学,急需急学”情况下,音乐教师也会在教学中得到一些知识,有些则需要从校外临时请一些擅于此项的能手来帮助。不过在平时欣赏活动中,也安排一些戏曲、曲艺、舞蹈的内容。在具体活动中,随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边唱边演,边唱边舞,并可作为音乐会的节目组成内容和形式的一部分。
虽然以培育音乐爱好者为目的,但绝对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根本任务。至于有希望及可能使个别可以培育成未来的音乐家的,要鼓励扶持,并能得到家长支持,给予时间、物质条件以及在社会上请音乐专家予以指导,但也要防止“只钻音乐,不论其他”的倾向。因为要在音乐上得特殊的成就,还必须有其他学科的基础和修养,犹如金字塔,基础底座越大,其尖端越高。
(河北省藁城市艺术中学)
在音乐教育方面似乎有这种倾向——崇古轻今,其实所谓古典音乐也是古代欧洲贵族们的流行音乐,在时间的洗礼下,古代的流行乐到了现代变成古典,所以就变的比较有深度有内函或者,比较高尚?
我想其实未必,音乐其实是文化的产物,如果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是没有优胜劣败的话,那其实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也应该没有优胜劣败才是。遗憾的是古典音乐背后附带着太多太多非音乐性的阶级指针了,这和音乐的本质无关而和听众的素质和阶级有关。
古典音乐在西方是贵族专属的娱乐,当然显得庄严持重。这种庄严持重与气质高雅是要衬托贵族们的高贵用以区别与庶民的不同。但是也因为加入了阶级炫耀与贵族背景的框框,使得古典乐显得不够自然纯真,太过层层拘束了。这也就是相比之下流行乐的优点。雅尼音乐,到(猫)音乐剧在世界的轰动,在中国的欲罢不能,它周围更多的是年轻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教师一个学校教学成绩的主要办法。学校教育决策者们突出抓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成为理所当然。如果他们认为音乐教育对其还算有用的话也仅仅是音乐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
于是造成了中小学音乐课形同虚设、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的教育现状。我们呼吁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并不否认其具有德育、智育的功能,但德与智决不能涵盖、包容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不是德育与智育的“殖民地”,音乐艺术应以其独特的形式美(节奏、节拍、旋律、和声、复调、调式调性、配器、曲式等)、丰富的内容美、深刻的理性美去塑造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气质修养等非智力因素。
教育者还必须遵循音乐艺术规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而又不把获取某些知识、解释某种概念或宣传某种思想视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反音乐教育”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表面上人们并不忽视音乐教育,甚至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被人重视的原因正是被人忽视的理由。
二者的相对关系决定了音乐教学中的不同教育思想,造成了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上的区别,形成两个教育思想体系。其次二者又有相成的关系。古人云:相辅相成,相成即相互促成、相互推动。蔡元培先生讲“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而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美学文选》)。我们追求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时,也尽可能地拓展其非艺术目的的领域,尽可能地发挥艺术教育德育、智育功能无论是对学校教育还是艺术教育本身都是很有必要的。美与善与智的相融决定了音乐教育目的的非单一性。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唤新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具有愉悦性、审美性、易接受性而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把学生引导进一个至美、至善的艺术世界中去!
除感情外,美和形象化的音乐也是引人入胜的契机,如合唱训练,教师总是以多声部时值较长的和弦轻声歌唱开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和声的美(包括乐器),也不一定先从二部合唱再三部、四部分合唱的机械式理解秩序渐进。一开始,也可选用法国佛兰德作曲家拉索(1532--1594)的《回声》(八部合唱),这是似难而易的合唱曲,因为生活的联想(田野回声),又形象生动,起伏跌宕自然,对比明鲜,使学生兴趣盎然,似乎在合唱声中,大家都进入密林,大有宛临其境的感觉。这对锻炼学生想像力很有裨益。
各种声乐曲,在教材的安排上基本上是中西皆有,且曲曲风味迥异,尽量避免共性化、类型化的音调,以更多的获取乐曲的个性美。因为艺术是讲究“与众不同”的,同时也可让学生在感性上懂得中外古今有别,东南西北有殊,收放藏露有异,从而开阔了听域,增长了知识。对选择民歌作教材,更应该是曲曲经过词曲上的加工或改编,并配上多声部伴奏或改编成合唱曲,但需努力保留民歌的朴实和独特风韵的要素。应看到民歌风格的多样性与原始的粗劣性共存,往往有的民歌未经加工难以引起学生们美感。
未经考验的新创作歌曲一般不作教材,特别是中国人写西洋风味的歌曲更需慎重对待。对于外国经典性名曲,也要选择适合学生程度的,填词或译词要非常美,富有诗意并口语化,更要有耐思和“藏一半,露一半”的含蓄性,直来直去,总不是佳作。
音乐课还常常与戏剧、戏曲、曲艺、诗歌朗诵、舞蹈、武术、艺术体操相结合,并与这些艺术学科的指导教师合作。在“随需随学,急需急学”情况下,音乐教师也会在教学中得到一些知识,有些则需要从校外临时请一些擅于此项的能手来帮助。不过在平时欣赏活动中,也安排一些戏曲、曲艺、舞蹈的内容。在具体活动中,随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边唱边演,边唱边舞,并可作为音乐会的节目组成内容和形式的一部分。
虽然以培育音乐爱好者为目的,但绝对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根本任务。至于有希望及可能使个别可以培育成未来的音乐家的,要鼓励扶持,并能得到家长支持,给予时间、物质条件以及在社会上请音乐专家予以指导,但也要防止“只钻音乐,不论其他”的倾向。因为要在音乐上得特殊的成就,还必须有其他学科的基础和修养,犹如金字塔,基础底座越大,其尖端越高。
(河北省藁城市艺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