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独唱者”从容歌唱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知识工作者其实更适合独自工作。人类最出色的音乐、文学、绘画作品,都是由“独唱者”完成的,一部交响乐是由群体来演奏,但不是由群体来创作的。
  
  “全面但一般”行不通
  
  《中欧商业评论》(CBR):企业组织日渐复杂。在高度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管理,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以下简称“马利克”):对绝大多数组织而言,最重大的问题和挑战是:要把很多分散的、零碎的信息合为整体。一般而言,企业组织往往分成各个不同的部门,各司其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孤立,人们也很难花时间沟通。各种职能部门会有自己的专门人才,比如市场营销专家、财务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等等,往往只局限于自己所在的领域。一个优秀的企业组织,不应只是将这些知识聚集起来,更应该整合起来。
  其次,会有许多次生的问题,比如怎样使用合适的工具来整合知识,形成适用的、犹如大脑般的模式,就好像你在航行时有一幅地图来正确地指引。知识是始终在那里的,但一定要适当地加以组织,才能起到路标一样的功能。
  第三就是有关知识的教育。当下处在一个知识社会,将数据转化成信息、再转化成知识并加以运用,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很多人对此并没有机会去系统学习,这需要大量的教育。上面三点,我认为是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三项挑战,特别是在一个动态的、相互连接而又非常复杂的系统中。
  CBR:您提到过,凡是与人员有关的工作,应该本着“利用优势”这条原则,而不是专注于“消除弱点”。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它是否也是一条应该遵循的原则?
  马利克:当然是的,而且在知识管理中这一点更重要。因为知识工作者更加术业有专攻,而且要把自己和整个组织整合起来,只有如此,他们的专长才会对组织具有价值。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要取得优势和弱点的平衡,而要更大程度上把他们的优势发挥出来,转化为成果,而将弱点逐渐变得无关紧要。
  有些教育注重消除弱点,甚至要把弱点转化成优势。我并不否认这种情况偶尔会发生,但在当下,在对效率有很高要求、要很快得到结果的环境里,想要“全面但一般”是不够的,管理者应该考虑员工究竟胜任什么、充分发掘优势,至于弱点,并不是要去忽视,只是不必非得费力去消除,要通过合适的工作配置让弱点变得对工作不再重要。
  CBR:这里面蕴含一点,就是消除一个弱点并不意味着会自动形成一个优势,而仅仅是减少了一个弱点而已。这可能是很多人认识的误区。致力于消除弱点还可能有副作用,让人变得平庸。
  马利克:是的,要消除弱点非常耗费时间,而且这样做只是让人在这方面“不那么弱”,往往并不会转而变得在这方面强起来,进而形成优势并产生良好的结果。所以管理者的思维要适当变化,更专注于发现优势,让它更有效地发挥,不要执著于克服弱点。克服弱点可能让人成为一名“更容易管理”的下属,周围的人觉得:“哦,他在进步!”但他内在的一些光华可能就得不到锻炼而磨损了。从长远看,这是更大的损失。总是专注于下属弱点的管理者,往往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占用组织的资源进行相对低效的工作。去做“容易做”而不是“喜欢做”的事
  CBR:您曾提到,对大多数人来说,决定命运与成功的关键是:做什么事情感到很容易?真正重要的相关性是在“容易做”和“做得好”之间。然而很多时候。对一个人容易的,可能很难向别的个体推广。在知识管理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马利克:这背后有一个广泛存在的误解,就是很多人认为“喜欢做”就会“做得好”。其实不一定。一个人喜欢拉小提琴,但未必能拥有出色的演奏水平。应该转而关注什么事情你做起来觉得很容易,得心应手。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些,正因为做起来很容易而不再去注意。同样的,感觉容易做的事情,也更容易产生效果,这和前面讲过的有所关联。当然由于个体的差异,要推广会存在困难,这一点需要克服。但至少要让这一点有可能做到,否则就根本无法进行知识的共享了。从长期来看,影响一个人成就的其实并不是喜好和热情,而且喜好往往很难精确定义;能够把事情做好则相对更简单明确,也更有意义,就是利用自己的所长,落实到对组织和他人的贡献上,和更多的人去分享知识。这也会成就一个人的价值以及生命的意义。
  CBR:您非常强调对人进行观察。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观察是否也很重要?在这一点上您有什么建议吗?
  马利克:有时研究者、管理者会让人们通过回答问卷来评价自己,但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优势、弱点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成熟的看法,并不现实。人们的自我评估还缺乏目标与结果的明确对比,模糊了边界和标准,无法做到客观。对企业来说,必须清楚地了解员工的弱点和优势,找到合适的人,担当相应的责任。这样一来,和人们一起工作,在过程中仔细观察就极其重要了。
  我自己的体会是,在选人的过程中,通过询问和回答,会发现哪些人不应该挑选,他对组织或这个项目不合适。但剩下的人可能合适也可能不合适,接下来通过一遍遍的反复询问,也很难获得更有意义的信息,只能和他们一起工作,在过程中仔细观察。很多评估往往都是儿戏,不能当真。决定用人之后,再通过一定的试用期,其间派给他各种任务,比如第一项是要求速度,第二项要求质量,第三项要求应用知识和专才,这样就能很快地作出判断,而且结果很可靠。
  共进晚餐、交谈也可以让人体会到很多东西,这都是鉴别一个人的有效工具。选择人员总会很困难,因为人是很复杂的,一定要共度一段时间,其间对人作出判断和评估,这样做了,当然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不出错,但好过草率作出错误决定,而让不合适的人在岗位上痛苦煎熬,最后项目失败,这人也被解雇,那样几乎是不人道的。
  
  不须让所有人都有团队精神
  
  CBR:您提到,在组织中大体上有五类缺陷。其中有一些可以被消除或改进。前面的三类是知识、技能以及对工作中其他角色和领域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洞察,而真正难以消除的弱点,实际上是员工的个性、特点和品格的综合体。您觉得,最后一种弱点是否也正是知识管理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马利克: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各种领域的知识,比如数学、管理、外语、电脑操作以及礼仪等,虽然难度各有不同,但总可以不断地改善。然而深层的个性和特点就不容易改变了。比方说,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时间压力下才能有效工作,他知道任务的最后期限,也知道任务的轻重缓急,但总是要到末了才能良好地表现,那也没关系,反正任务最后总会被完成;另一类人则需要从容地工作,在感受到时间压力时总会不舒服,要舒缓地提前完成,这样也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再就是有人一定要有条不紊,而另一些人则乱而有序,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说孰好孰坏,各行其是就可以。
  这种情况会体现在团队里。有人会比较有团队精神,有人则没有。有种论调认为,每个人都必须是一
其他文献
冲突太少会让公司昏昏欲睡,太多又会引发持续的摩擦和争斗。CEO如何才能把冲突、分歧和异议转变成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强有力的工具呢?    CEO常常是在一种高压的环境下工作。这种高压环境由两类矛盾或冲突构成。一是高管团队与生俱来的矛盾:这些发愤图强的英才们在一起工作的同时,又对业绩、权力和身份展开争夺。二是业绩矛盾:这由三对非常重要却完全相反的目标引发的张力造成——盈利和成长、短期利润和长期收益、组
期刊
为什么“拍脑袋”决策风险更大?为什么百事可乐口味占优,人们却更青睐可口可乐?在富士康“连环跳”的背后,是什么神经机制在起作用?这一切皆因人脑中无比复杂的“按钮”。神经管理学正是掌控按钮的密钥。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到处都是“按钮”的迷宫。任何来自外界的刺激都会触碰到一些按钮,引发一个或一系列反应和行为,控制着我们行为的所有方面。  在管理中,一些营销活动已经找到了存在于消费者大脑中的神奇“购买按
期刊
慈善话题在商界渐热,然而人们为何捐赠?一个往往被人忽略,却又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身份:我是谁?我怎样看待自己?唤起他们的哪种身份,决定了他们是否捐赠、捐赠多少。    在美国,捐赠产业价值高达3500亿美元。然而,如何鼓励人们来捐献时间和金钱,是大多数慈善机构和慈善事业面临的最重大挑战。根据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捐赠产业正日渐式微。  捐赠对于人们的生活可以产生非常有益的影响。例如,捐献时间的志
期刊
判断一个人的心术,看他的眼神;判断一个人的身价,看他的对手;判断一个人的底牌,看他的朋友。或许也可以这样说:判断一个老板的深浅,看在他身边的人。  纵观历史,管仲之于齐桓公,伍子胥之于吴王夫差,孔明之于刘备,郭嵩焘之于曾国藩,辜鸿铭之于张之洞,徐世昌之于袁世凯,张群之于蒋介石……这些历史弄潮儿的背后,无不站立着一个或多个他们可以随时转身四目以对的人。曾国藩更把“成大事者,以多行助手为第一要义”作为
期刊
就这样,我们迈入了2011年。  朝鲜半岛炮声隆隆,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中国经济面临“滞胀”风险,悲观的情绪萦绕在中国企业界的心头。独立财经观察人士吴晓波如此评价最近四年:2008非常意外,2009非常疯狂,2010非常纠结,2011恐怕将非常痛苦。  也有乐观者。潘石屹就对2011年抱了信心,他相信中国政府一定能调控好经济,当年银行那么多坏账都解决了,中央政府有这个能力。然而,这个由我及他的寻觅光
期刊
刚被金源食品提升为高级市场经理的傅天洋这几天有些烦。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年促销大战,自己精心策划的整体促销方案虽然已经下发到各个地区,落实起来却屡出纰漏:“难搞定”的各地方销售主管、各怀小算盘的同事、微妙的人际关系……面对晋升以来第一次独当一面的促销大考,他该如何应战?    刚刚走出会议室回到座位前,傅天洋就被手机上几十个未接电话吓住了。本来就忙得团团转,这一下他更火大了,立刻冲着办公室文员小李吼:
期刊
零售商招揽顾客越来越卖力,他们精心设计各种推广活动,尤其是用会员卡的积分回馈,试图加强与善变的顾客之间的关系。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积分回馈活动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经济低迷时期,市场资源尤其珍贵。零售商必须不断评估积分推广计划的效果,来判断这些活动是带来了实质性的价值,还是只沦落为成本负担。    积分回馈有用吗?先问三个问题    许多积分回馈活动本质上只是滞后的打折促销,并没有建立和加强
期刊
区域男装品牌美华改变战略,决定冲进“北上广”市场,建立一流品牌。总经理小米在过去两年竭力尝试,却屡屡遭遇门店选址难、产品定位庞杂以及资金不足等瓶颈。如何平衡市场的“应该做”与企业的“如何做”?这是小米最大的难题。  “我的胃就是吃坏的。”  “你还好了,我的胃就是愁坏的。”小米平静地对他的老同学沈洛说。  两人面前的美食都没怎么动,这倒不是因为太客气。整个晚上,小米和沈洛都在交谈。食物早已凉透,周
期刊
首先,柯纳·伍德曼不是什么经济学家,只不过有经济学的学历背景,从事着跟财务、金融有关的工作。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他都和大多数白领一样,曾经领着还过得去的薪水、做着繁重忙碌的工作,公司人应有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他都尝过。  其次,谈不上什么冒险。它既不是儒勒·凡尔纳(Jules veme)、印第安纳·琼斯(Indiana Jones)、《国家宝藏》、《达·芬奇密码》这一卦的,也不是一个旅行者或探险
期刊
比起企业自说自话,让品牌形象湮没在微博碎片的海洋里,不如让消费者主动创造更多与品牌相关的话题。    2010年,“最给力”的社会化媒体是大红大紫的微博。微博的开放、高传播、碎片化都给微博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乘微博之风,许多品牌利用微博开展起营销活动。这是一个包容万家的平台,国际跨国集团、中小企业,甚至小小的便利店都纷纷加入进来。  企业如何在微博上开展营销?微博不是万能的,设定目标的同时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