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日清晨从长沙出发,记者驱车至江永县源口瑶族乡清溪村时,已是幕色时分。
清溪村位于湘桂边陲萌诸岭下,在这个小山村,提到一家三代坚守瑶乡教书育人的故事,村民们交口称赞。
蒋丛青是清溪小学的校长,已经在瑶乡教书33年,其父蒋浩曾在瑶乡教书29年,今年是女儿蒋丽丽从教的第8个年头,一家三代累计在瑶乡教书育人70年。
蒋浩:回乡教书报恩,
让山里娃娃有文化
“父亲蒋浩是解放后清溪村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毕业后回乡教书,在江永县大半个瑶山任教过,就是想让山里的孩子有文化。他是我的榜样。”尽管父亲已于2015年去世,依然是54岁的儿子蒋丛青的骄傲。
1955年,蒋浩考上衡阳师专,成为解放后村上的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卖鸡卖鸭为他凑够了学费和路费。临行前,蒋浩对乡亲们说:“毕业后,我要回乡教书报恩,让山里的孩子有文化。”
在蒋丛青的记忆中,父亲嘱咐最多的就是感恩。父亲常年在外教书,加之交通不便,他的童年里很少有父亲的影子,家里几个孩子都由母亲拉扯大。蒋丛青还记得他曾经有个二姐,因为母亲去河里洗衣服,二姐被开水烫了,“当时医疗条件差,没过多久,二姐就去世了。这成了父亲最大的遗憾。”蒋丛青说。
有一次母亲带他去看父亲。“我们走了将近一天才到父亲教书的学校,第二天,母亲带我回家,当地好几个村民都来送我们。”蒋丛青回忆,“回家的路上,母亲一直抹着泪。”
蒋丛青告诉记者:“父亲最荣耀的事情就是走到哪里都有人称呼他老师。上世纪70年代家里修房子,很多乡亲都义务来帮忙。这个事情父亲念叨了一辈子。”蒋浩热爱教育,热爱讲台,退休后,他还回清溪小学教了两年书。
蒋丛青:父亲教导我,教书最受人尊敬
1985年9月,蒋丛青放弃当乡聘干部的机会,到离家十里远的清溪源村当代课教师,每个月工资45元。
“从小父亲就教导我,不求官不求财,教书育人最受人尊敬。”今年是蒋丛青教书的第33个年头。他如父亲一样,先后辗转在瑶山窝里的清溪源、小古漯、古调、清溪村小教书,如今在清溪小学当校长。
讓女儿蒋丽丽记忆犹新的是:“小时候,家里很多娃娃兵,每天几十个人在家里吃饭。”蒋丛青到清溪小学教书后,在学校旁边修了房子。学校推行营养餐前,孩子们大多是自带中饭,夏天太热饭菜容易变馊,冬天就是一口冷饭。蒋丛青跟妻子商量:“反正自己家里也要吃,干脆多做些,把住得远的学生喊到家里来吃。”每学期开学,学生们会从自家带些米交到蒋丛青家,这样一来就有热腾腾的中午饭吃了。“家庭困难的孩子,不交米也直接喊到家里来吃,每人少吃一口就出来了。”妻子眭春秀朴实的语言里饱含着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作为土生土长的瑶山人,蒋丛青把每一个山里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在江永县教育局工作的余永新是蒋丛青的学生,他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物资缺乏,蒋老师常给我们免费提供本子和笔,跟我们讲一些励志的名人故事,帮山里的孩子树立理想。”现在,每逢节日,蒋丛青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都是从瑶山走出去的学生传来的问候信息。
蒋丽丽:受父辈感染,
要为瑶山教育出一份力
2006年6月,蒋丽丽参加高考前,爷爷把她拉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跟她说:“城里的孩子都在学英语,以后山里小学三年级以上也要开英语课,你就报考英语专业,将来回乡教书。这也是你爸爸的意思。”
受父辈的影响,蒋丽丽作出了人生选择,报考了湖南第一师范小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后又顺利通过湖南省首批特岗教师招考,回到清溪小学当了一名英语教师,与父亲一起站上了清溪小学的讲台。
蒋丽丽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个家长带孩子来报到时说“我是你爸爸的学生,现在把孩子交到你手上,放心。”每每这个时候,蒋丽丽感觉特别自豪。
2017年,蒋丽丽调离清溪小学,现在江永县思源学校教书,但她依然十分牵挂清溪小学的学生。今年暑假,蒋丽丽和从广东来支教的大学生一起,为清溪小学的孩子们补课。“我每次回家,父亲都会告诉班上的孩子,英语方面不懂的问题来家里问我。”
爷爷去世前,送给蒋丽丽一件礼物——一枚“园丁荣誉纪念章”,那是1983年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颁给蒋浩的奖章。“这是爷爷最看重的荣誉,也是我们后辈该传承的教育情怀。”
清溪村位于湘桂边陲萌诸岭下,在这个小山村,提到一家三代坚守瑶乡教书育人的故事,村民们交口称赞。
蒋丛青是清溪小学的校长,已经在瑶乡教书33年,其父蒋浩曾在瑶乡教书29年,今年是女儿蒋丽丽从教的第8个年头,一家三代累计在瑶乡教书育人70年。
蒋浩:回乡教书报恩,
让山里娃娃有文化
“父亲蒋浩是解放后清溪村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毕业后回乡教书,在江永县大半个瑶山任教过,就是想让山里的孩子有文化。他是我的榜样。”尽管父亲已于2015年去世,依然是54岁的儿子蒋丛青的骄傲。
1955年,蒋浩考上衡阳师专,成为解放后村上的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卖鸡卖鸭为他凑够了学费和路费。临行前,蒋浩对乡亲们说:“毕业后,我要回乡教书报恩,让山里的孩子有文化。”
在蒋丛青的记忆中,父亲嘱咐最多的就是感恩。父亲常年在外教书,加之交通不便,他的童年里很少有父亲的影子,家里几个孩子都由母亲拉扯大。蒋丛青还记得他曾经有个二姐,因为母亲去河里洗衣服,二姐被开水烫了,“当时医疗条件差,没过多久,二姐就去世了。这成了父亲最大的遗憾。”蒋丛青说。
有一次母亲带他去看父亲。“我们走了将近一天才到父亲教书的学校,第二天,母亲带我回家,当地好几个村民都来送我们。”蒋丛青回忆,“回家的路上,母亲一直抹着泪。”
蒋丛青告诉记者:“父亲最荣耀的事情就是走到哪里都有人称呼他老师。上世纪70年代家里修房子,很多乡亲都义务来帮忙。这个事情父亲念叨了一辈子。”蒋浩热爱教育,热爱讲台,退休后,他还回清溪小学教了两年书。
蒋丛青:父亲教导我,教书最受人尊敬
1985年9月,蒋丛青放弃当乡聘干部的机会,到离家十里远的清溪源村当代课教师,每个月工资45元。
“从小父亲就教导我,不求官不求财,教书育人最受人尊敬。”今年是蒋丛青教书的第33个年头。他如父亲一样,先后辗转在瑶山窝里的清溪源、小古漯、古调、清溪村小教书,如今在清溪小学当校长。
讓女儿蒋丽丽记忆犹新的是:“小时候,家里很多娃娃兵,每天几十个人在家里吃饭。”蒋丛青到清溪小学教书后,在学校旁边修了房子。学校推行营养餐前,孩子们大多是自带中饭,夏天太热饭菜容易变馊,冬天就是一口冷饭。蒋丛青跟妻子商量:“反正自己家里也要吃,干脆多做些,把住得远的学生喊到家里来吃。”每学期开学,学生们会从自家带些米交到蒋丛青家,这样一来就有热腾腾的中午饭吃了。“家庭困难的孩子,不交米也直接喊到家里来吃,每人少吃一口就出来了。”妻子眭春秀朴实的语言里饱含着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作为土生土长的瑶山人,蒋丛青把每一个山里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在江永县教育局工作的余永新是蒋丛青的学生,他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物资缺乏,蒋老师常给我们免费提供本子和笔,跟我们讲一些励志的名人故事,帮山里的孩子树立理想。”现在,每逢节日,蒋丛青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都是从瑶山走出去的学生传来的问候信息。
蒋丽丽:受父辈感染,
要为瑶山教育出一份力
2006年6月,蒋丽丽参加高考前,爷爷把她拉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跟她说:“城里的孩子都在学英语,以后山里小学三年级以上也要开英语课,你就报考英语专业,将来回乡教书。这也是你爸爸的意思。”
受父辈的影响,蒋丽丽作出了人生选择,报考了湖南第一师范小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后又顺利通过湖南省首批特岗教师招考,回到清溪小学当了一名英语教师,与父亲一起站上了清溪小学的讲台。
蒋丽丽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个家长带孩子来报到时说“我是你爸爸的学生,现在把孩子交到你手上,放心。”每每这个时候,蒋丽丽感觉特别自豪。
2017年,蒋丽丽调离清溪小学,现在江永县思源学校教书,但她依然十分牵挂清溪小学的学生。今年暑假,蒋丽丽和从广东来支教的大学生一起,为清溪小学的孩子们补课。“我每次回家,父亲都会告诉班上的孩子,英语方面不懂的问题来家里问我。”
爷爷去世前,送给蒋丽丽一件礼物——一枚“园丁荣誉纪念章”,那是1983年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颁给蒋浩的奖章。“这是爷爷最看重的荣誉,也是我们后辈该传承的教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