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儿”的源起、产生和流传最早在甘青的河湟流域(包括今甘肃临夏、甘南州部分及青海海东农业区),现已广泛流传在甘、青、宁、新等省区。是一种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适于在野外歌唱,河湟地区一年一度的“花儿会”上涌起歌风歌潮的高峰。
“花儿”是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演唱中,不断改造、增添、丰富起来的,既没有官方的改纂,也没有文人的修饰,完全是劳动人民的本色。它的根扎在高原人们的心底,深入到他们整个生活之中。每一首“花儿”反映出的一缕情思,是人们追求爱情、自由、幸福的宣言,从中可倾听到他们心中真正的喜怒哀乐。
“花儿”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谣,最早源于古羌族的牧歌。早期的羌歌,是适应草原生活的牧歌,它的内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草原式情歌,其音调高亢、粗犷、舒放,潇鸣于旷野山岭之间,传达着羌人爱恋的信息,宣泄着他们心中的乐趣和忧伤。自西汉起,为充实边塞,汉廷迁徙关中汉人戍边屯垦,羌人的游牧地上,开始穿插汉民族的农耕稼穑。于是河湟汉族人口大增,农业生产也迅速得以发展,河湟遂成羌汉杂居地区。随之羌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兴盛起来,羌人嘹亮优美的民歌曲调被汉人学习,填词仿唱,汉人丰富流畅的语言也被羌人引进他们的牧歌之中。东晋十六国时期,是河湟多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原有羌族牧歌和汉族民歌形式受到冲击,逐渐产生出一种羌调汉歌互融式的民歌形式。这一时期一直延至隋初,是河湟历史上第一个民族杂居时期,吐谷浑、鲜卑、匈奴、氐族相继同羌族、汉人杂居,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空前活跃,羌歌和汉族小调,在各族音乐的冲击下,逐渐形成汉语为唱词框架和羌族音乐为主调,吸收其他民族音乐成分的民歌形式,这大约就是早期的“花儿”。唐代中期,吐蕃乘安史之乱,河陇空虚,攻占洮、河、兰、鄯,河湟之地尽纳入吐蕃统治,唐大中五年,河西张议朝收复河州,吐蕃统治河州近百年。期间,从事游牧的羌人部落及吐谷浑、鲜卑与吐蕃同化,形成今甘、青的藏族牧区;从事农耕的羌人融和在汉族之中,形成现在的临夏、海东农业区。部分羌人迁徙川甘边界地带。羌族作为民族共同体已解体,但它的文化形式,通过其具体成员的融合过程,渗透并存在这一地区的现有民族之中。由于藏、汉生产生活的不同方式,羌歌演变成用藏语演唱的藏歌(如“拉伊”),羌歌和汉族民歌糅合后,形成了河州方言演唱的民歌———“花儿”,成为汉族等农耕民族的演唱形式。
到元明清时期,因战乱及自然环境改变的原因,西域各民族人口迁移内地,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逐渐形成,农业进一步发展,牧地渐少,藏族逐渐南移,河州地区出现了第二个民族杂居时期。“花儿”被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民族群众接受,并进一步加以创新改造,使之形成更加多样的调令,内容也更为丰富。
“花儿”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反映爱情是其主题。
情歌灌注着人们对情爱欲望的强烈追求,对情人的挚爱和对离散的思念、忧伤之情,是“花儿”中最朴素、最贴近心灵、最富想象力和感染力,言词最为优美,数量最多的一个部分。情歌中有表现男女互相赞美爱慕之情的,有表现热恋之情的,有表现想念之情的,有表现男女相互追求之苦的,有表现婚姻成功的喜悦之情的,有表现相会欢乐之情的,有表现爱情忠贞不渝的,有表现情变离散的,还有表现失去青春岁月的遗憾心情的,等等,不一而足。“花儿”的情歌中最多的是表现情人分别的思念和忧伤之情的,例如:一买了鞭子二买了马,/三买了梅花的镫了;/一想了大大二想了妈,/三想了连心的肉了。//天上的云彩黑下了,/地上的雨点们大了;/走着半路上哭下了,/想起个你说下的话了。
“花儿”以真实、直露、朴素的风格,表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它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是永葆艺术魅力的真谛所在,也是经久不衰、流传千年的价值所在。
“花儿”是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演唱中,不断改造、增添、丰富起来的,既没有官方的改纂,也没有文人的修饰,完全是劳动人民的本色。它的根扎在高原人们的心底,深入到他们整个生活之中。每一首“花儿”反映出的一缕情思,是人们追求爱情、自由、幸福的宣言,从中可倾听到他们心中真正的喜怒哀乐。
“花儿”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谣,最早源于古羌族的牧歌。早期的羌歌,是适应草原生活的牧歌,它的内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草原式情歌,其音调高亢、粗犷、舒放,潇鸣于旷野山岭之间,传达着羌人爱恋的信息,宣泄着他们心中的乐趣和忧伤。自西汉起,为充实边塞,汉廷迁徙关中汉人戍边屯垦,羌人的游牧地上,开始穿插汉民族的农耕稼穑。于是河湟汉族人口大增,农业生产也迅速得以发展,河湟遂成羌汉杂居地区。随之羌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兴盛起来,羌人嘹亮优美的民歌曲调被汉人学习,填词仿唱,汉人丰富流畅的语言也被羌人引进他们的牧歌之中。东晋十六国时期,是河湟多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原有羌族牧歌和汉族民歌形式受到冲击,逐渐产生出一种羌调汉歌互融式的民歌形式。这一时期一直延至隋初,是河湟历史上第一个民族杂居时期,吐谷浑、鲜卑、匈奴、氐族相继同羌族、汉人杂居,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空前活跃,羌歌和汉族小调,在各族音乐的冲击下,逐渐形成汉语为唱词框架和羌族音乐为主调,吸收其他民族音乐成分的民歌形式,这大约就是早期的“花儿”。唐代中期,吐蕃乘安史之乱,河陇空虚,攻占洮、河、兰、鄯,河湟之地尽纳入吐蕃统治,唐大中五年,河西张议朝收复河州,吐蕃统治河州近百年。期间,从事游牧的羌人部落及吐谷浑、鲜卑与吐蕃同化,形成今甘、青的藏族牧区;从事农耕的羌人融和在汉族之中,形成现在的临夏、海东农业区。部分羌人迁徙川甘边界地带。羌族作为民族共同体已解体,但它的文化形式,通过其具体成员的融合过程,渗透并存在这一地区的现有民族之中。由于藏、汉生产生活的不同方式,羌歌演变成用藏语演唱的藏歌(如“拉伊”),羌歌和汉族民歌糅合后,形成了河州方言演唱的民歌———“花儿”,成为汉族等农耕民族的演唱形式。
到元明清时期,因战乱及自然环境改变的原因,西域各民族人口迁移内地,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逐渐形成,农业进一步发展,牧地渐少,藏族逐渐南移,河州地区出现了第二个民族杂居时期。“花儿”被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民族群众接受,并进一步加以创新改造,使之形成更加多样的调令,内容也更为丰富。
“花儿”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反映爱情是其主题。
情歌灌注着人们对情爱欲望的强烈追求,对情人的挚爱和对离散的思念、忧伤之情,是“花儿”中最朴素、最贴近心灵、最富想象力和感染力,言词最为优美,数量最多的一个部分。情歌中有表现男女互相赞美爱慕之情的,有表现热恋之情的,有表现想念之情的,有表现男女相互追求之苦的,有表现婚姻成功的喜悦之情的,有表现相会欢乐之情的,有表现爱情忠贞不渝的,有表现情变离散的,还有表现失去青春岁月的遗憾心情的,等等,不一而足。“花儿”的情歌中最多的是表现情人分别的思念和忧伤之情的,例如:一买了鞭子二买了马,/三买了梅花的镫了;/一想了大大二想了妈,/三想了连心的肉了。//天上的云彩黑下了,/地上的雨点们大了;/走着半路上哭下了,/想起个你说下的话了。
“花儿”以真实、直露、朴素的风格,表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它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是永葆艺术魅力的真谛所在,也是经久不衰、流传千年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