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脊兽是中国传统建筑顶部的装饰性物件,临洮脊兽是洮渭地域标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应用于宫廷、宗教建筑及民用建筑。从建筑学角度看,脊兽是为屋脊接缝处免遭风雨破坏而安装的,脊兽的安装确保了建筑的牢固,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从手法看,北方屋脊装饰以浮雕、平雕、模印花纹等平面雕刻手法居多。
关键词:脊兽 建筑装饰艺术 审美 制作传承
临洮,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的要道,黄河上游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都因首先发现于境内而得名;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在当地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临洮的脊兽制作是周边古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临洮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储藏量丰富的非金属原料为脊兽加工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使临洮的脊兽制作技艺这一原生文化得以留存。
临洮脊兽的制作历史悠久,始于明末清初,代代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唐宋时期玉井镇已有茶马互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也为民间建筑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传播的历史背景,临洮脊兽正是这些文化交融的产物。据传,玉井镇的脊兽技艺最早是由清代北京民间艺人传来的,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形成造型独特的临洮脊兽。
在清代,只有皇宫内可以使用黄色琉璃脊兽。爵位最高的亲王也只能在王府的银安殿一处屋顶使用绿色琉璃瓦和绿色鸱吻、脊兽等琉璃瓦件。郡王以下则只能使用无釉的灰色瓦件。若是平民百姓,即使再有钱,也不能使用鸱吻和脊兽。临洮由于地处西北边陲,受皇权影响不大,寺庙和民居的建筑屋脊上也大量出现了只有皇族才可使用的龙、凤等脊兽,并出现了当地居民喜爱的鹤、雀、鱼、花草盆景、如意等造型。改革开放以来,宗教自由和对传统古建筑文化的重视,脊兽行业逐渐复苏。
脊兽是中国传统建筑顶部的装饰性物件,因以兽型居多,又被安置在屋脊之上,故称“脊兽”,它们按类别可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数种。通常,正脊安放吻兽和望兽,垂脊安放垂兽,戗脊安放戗兽,而在屋脊边缘处则安放仙人走兽。脊兽由泥土烧制而成,高级建筑多用琉璃制品,其功能一是可以保护木栓、铁钉,防漏防腐;二是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支撑作用;三是起装饰作用;四是起等级标示作用。这些美观实用的脊兽端坐檐角,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得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制作临洮脊兽的原料主要是当地产的生红土。选料时先将选好的生红土在阳光下晒干后加工成粉末状,并往里加入棉花、驴毛,和匀后集中堆积,用水浸泡一昼夜,搅拌成泥,并用泥槌反复敲击。成型后将和好的红泥坨坨加工成要制脊兽的大致轮廓,然后用各式刮削器进行细部加工。上述工艺均由手工完成。烧制坯体的瓦窯窑体上大下小,高五米,顶部十平方米见方,呈凹面型,有四个烟囱和一个直径60厘米的中央哨口(是指通气、出烟和观察口)。烧制前先把捏好的坯体一个个移入窑内摆好,然后封窑、点火。烧至窑顶坯体着火后,把中央哨口密封至3厘米,继续烧至窑里泥坯全为金黄色后,停火搁窑。正常情况下,烧一窑需要五六天时间,烧制温度一般在800℃~1000℃之间。搁窑后,将四个烟囱和中哨口全部用泥封住,在窑顶加水降温至30℃左右,打开窑顶开始出窑。所制成品主要有龙、虎、凤、鹤、雀、鱼、花草盆景等。
临洮脊兽的制作工艺与其他地方的脊兽制作技法不同,它的工艺流程通常是先用泥坯做出大致轮廓,然后用各种刮削器进行精细加工,最后在烧砖瓦的窑中烧制而成。烧制过程全靠行家经验而定。
从手法看,北方屋脊装饰以浮雕、平雕、模印花纹等平面雕刻手法居多。南方居民装饰以轻盈、通透的圆雕、透雕等立体雕刻手法居多。从构图看,北方居民的脊兽装饰重抽象图案,风格富贵、华丽、大气,艺术变形也很夸张。而南方则更倾向于立体写实,风格细腻,写实色彩更浓。由于临洮地处我国南北与东西之间的文化交汇处,所以,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整体构图,都更兼具南北两地的风格。
临洮脊兽不仅兼有秦、汉、唐的流风余韵,也融汇了宋元明清的文化创造,反映和包容了各个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丰富内容,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临洮脊兽主要应用于宫廷、宗教建筑及民用建筑,它在有效保护传统建筑结构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从建筑学角度看,脊兽是为屋脊接缝处免遭风雨破坏而安装的,脊兽的安装确保了屋顶的牢固,在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传统建筑也起到了很好的加固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临洮脊兽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临洮脊兽如何创新和开辟更大的市场是我们今天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作者简介:赵为民,男,本科,甘肃省临洮县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及美术<油画风景、国画山水>)(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关键词:脊兽 建筑装饰艺术 审美 制作传承
临洮,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的要道,黄河上游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都因首先发现于境内而得名;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在当地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临洮的脊兽制作是周边古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临洮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储藏量丰富的非金属原料为脊兽加工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使临洮的脊兽制作技艺这一原生文化得以留存。
临洮脊兽的制作历史悠久,始于明末清初,代代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唐宋时期玉井镇已有茶马互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也为民间建筑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传播的历史背景,临洮脊兽正是这些文化交融的产物。据传,玉井镇的脊兽技艺最早是由清代北京民间艺人传来的,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形成造型独特的临洮脊兽。
在清代,只有皇宫内可以使用黄色琉璃脊兽。爵位最高的亲王也只能在王府的银安殿一处屋顶使用绿色琉璃瓦和绿色鸱吻、脊兽等琉璃瓦件。郡王以下则只能使用无釉的灰色瓦件。若是平民百姓,即使再有钱,也不能使用鸱吻和脊兽。临洮由于地处西北边陲,受皇权影响不大,寺庙和民居的建筑屋脊上也大量出现了只有皇族才可使用的龙、凤等脊兽,并出现了当地居民喜爱的鹤、雀、鱼、花草盆景、如意等造型。改革开放以来,宗教自由和对传统古建筑文化的重视,脊兽行业逐渐复苏。
脊兽是中国传统建筑顶部的装饰性物件,因以兽型居多,又被安置在屋脊之上,故称“脊兽”,它们按类别可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数种。通常,正脊安放吻兽和望兽,垂脊安放垂兽,戗脊安放戗兽,而在屋脊边缘处则安放仙人走兽。脊兽由泥土烧制而成,高级建筑多用琉璃制品,其功能一是可以保护木栓、铁钉,防漏防腐;二是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支撑作用;三是起装饰作用;四是起等级标示作用。这些美观实用的脊兽端坐檐角,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得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制作临洮脊兽的原料主要是当地产的生红土。选料时先将选好的生红土在阳光下晒干后加工成粉末状,并往里加入棉花、驴毛,和匀后集中堆积,用水浸泡一昼夜,搅拌成泥,并用泥槌反复敲击。成型后将和好的红泥坨坨加工成要制脊兽的大致轮廓,然后用各式刮削器进行细部加工。上述工艺均由手工完成。烧制坯体的瓦窯窑体上大下小,高五米,顶部十平方米见方,呈凹面型,有四个烟囱和一个直径60厘米的中央哨口(是指通气、出烟和观察口)。烧制前先把捏好的坯体一个个移入窑内摆好,然后封窑、点火。烧至窑顶坯体着火后,把中央哨口密封至3厘米,继续烧至窑里泥坯全为金黄色后,停火搁窑。正常情况下,烧一窑需要五六天时间,烧制温度一般在800℃~1000℃之间。搁窑后,将四个烟囱和中哨口全部用泥封住,在窑顶加水降温至30℃左右,打开窑顶开始出窑。所制成品主要有龙、虎、凤、鹤、雀、鱼、花草盆景等。
临洮脊兽的制作工艺与其他地方的脊兽制作技法不同,它的工艺流程通常是先用泥坯做出大致轮廓,然后用各种刮削器进行精细加工,最后在烧砖瓦的窑中烧制而成。烧制过程全靠行家经验而定。
从手法看,北方屋脊装饰以浮雕、平雕、模印花纹等平面雕刻手法居多。南方居民装饰以轻盈、通透的圆雕、透雕等立体雕刻手法居多。从构图看,北方居民的脊兽装饰重抽象图案,风格富贵、华丽、大气,艺术变形也很夸张。而南方则更倾向于立体写实,风格细腻,写实色彩更浓。由于临洮地处我国南北与东西之间的文化交汇处,所以,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整体构图,都更兼具南北两地的风格。
临洮脊兽不仅兼有秦、汉、唐的流风余韵,也融汇了宋元明清的文化创造,反映和包容了各个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丰富内容,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临洮脊兽主要应用于宫廷、宗教建筑及民用建筑,它在有效保护传统建筑结构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从建筑学角度看,脊兽是为屋脊接缝处免遭风雨破坏而安装的,脊兽的安装确保了屋顶的牢固,在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传统建筑也起到了很好的加固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临洮脊兽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临洮脊兽如何创新和开辟更大的市场是我们今天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作者简介:赵为民,男,本科,甘肃省临洮县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及美术<油画风景、国画山水>)(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