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国家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针对我国经济未来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提出的重要经济方略,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内涵、目标及评价指数有利于更好的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一、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基本内涵
(一)出发点是实现中国经济由大到强的质变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是正确理解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内涵的重要前提。第一,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不仅面临如何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艰巨任务,还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第二,从经济发展动力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从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需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第三,从经济发展质量来看,我国部分产业还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没有掌控研发、营销等高端环节,生产商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还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第四,从经济发展协调性来看,我国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个人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面临着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种种难题。总之,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我国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发展空间,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能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二)关键点是形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动力,是正确理解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内涵的重要参照。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重要转折期,表面上看是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实质上是改革红利的减弱、需求增速的下降、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传统动力的衰竭,这必然迫使中国经济寻求新的发展动力。首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还不完善,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没有完全厘清,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经济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其次,经济发展遭遇需求瓶颈,出口、消费、投资三大需求增速均出现了阶段性降低,潜在经济增长率在中长期呈下降趋势。再次,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不大,国际商品价格生成的影响力不强,不利于形成长期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因此,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核心竞争力,使质量和效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
(三)核心点是培育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方式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所运用的方式,是正确理解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内涵的关键。随着外需市场的持续低迷、国内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的快速攀升,中国经济现有发展方式的弊病逐渐显现。一是遭遇比较优势弱化的瓶颈,中国经济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而新的比较优势尚未形成,现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基础开始动摇,难以为继。二是遭遇需求下降的瓶颈,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的外部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同时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现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基础开始消弱。三是遭遇成本上升的瓶颈,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现有经济发展方式的生产要素低价格优势已不复存在。四是遭遇技术缺乏的瓶颈,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在供求关系改变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下,企业经营日益困难。所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核心是要更加依靠内需拉动和创新驱动,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四)落脚点是提升人民的福祉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宗旨,是正确理解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内涵的基础。经济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改善民生,通过不断地释放和扩大就业的潜力、增加居民的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让人民群众呼吸洁净空气、喝干净水、吃安全食品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公共服务享受不均等、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等问题依然突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扩大就业范围,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主要目标
(一)体制升级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首要目标是体制升级。体制升级是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更加公平、高效的市场。体制升级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注重顶层设计,提供更好的制度安排,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直接组织资源配置、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转向主要负责社会公共服务提供和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发现有效率经济组织的功能,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力,充分利用市场集体学习的机制,为参与经济的所有角色提供一个通过试错方式不断学习、不断挖掘现有机会并开创新机会的平台。体制升级的核心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减少事前审批和行业进入壁垒,以方便和鼓励企业进入市场和新兴领域;要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破,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释放城镇化的巨量内需,逐步剥离户口所附着的福利功能,恢复户籍制度的原有功能。
(二)动力升级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目标是动力升级。动力升级是指立足于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动力,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开放的推力、区域的合力等因素叠加起来,形成经济升级的新动力。一是要创造新的改革红利,通过深化改革创造类似于自由贸易实验区、“营改增”等制度优势,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二是要释放内需的潜力,通过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和城镇化蕴含的需求潜力。三是要形成开放的推力,通过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推进向西开放和向北开放,积极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服务贸易协定等新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四是发挥区域的合力,深度挖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潜力,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三)方式升级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核心目标是方式升级。方式升级是指改变经济发展对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过度依赖,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方式。一是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要加快完善创新机制,着力完善创新项目激励机制、创新合作扶持机制、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创新型人才向企业集聚。三是要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充分发挥人才在方式升级中“第一资源”的作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四是要强化供给管理,在商品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创意市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促进制造业向产业中高端环节延伸,增加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五是要加快培育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制定培育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的中长期规划,有选择地扶持一批享有一定知名度、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潜质的本土骨干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
(四)福祉升级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终极目标是福祉升级。福祉升级是指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出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保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就业、收入、公共服务共享、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一是释放就业潜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不断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二是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争取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三是建设生态文明,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现绿色发展。四是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抓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综合改革工作,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加快缩小区域和群体之间的差距。
三、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评价指数
(一)设计思路
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具体化为一套可操作的指标进行测度、评估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评价指数有利于各级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认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在编制方法选取上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综合指数法,即将一组相同或不同指数值通过统计学处理,使不同计量单位、性质的指标值标准化,最后转化成一个综合指数,以准确地评价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综合水平。综合指数值越大,经济升级的成效越好。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评价指数测算过程包括各项指标数值及权重的确定两个方面。单一指标的数值将根据数据的特性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出。一是根据该指标定义所推导出的公式直接计算得出;二是根据专家打分的平均值计算得出;三是根据统计公式[指数值=(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100%]估算得出;四是根据国际平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出。各项单一指标的权重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结合各项指标的历史值综合确定,力求充分体现各项指标在经济升级中的贡献。二级指标按照权重合成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再按照各自的权重合成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评价指数。
(二)指标构成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评价指数主要根据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内涵和目标,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可比性、可持续性和普遍性等特点,设计了4类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体制升级指标、动力升级指标、方式升级指标、福祉升级指标。
体制升级指标主要反映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升级程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升级程度,设计了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减少的比例、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减少的比例、生产要素价格审批事项减少的比例、非国有经济的贡献度、市场的集中程度等5个二级指标。
动力升级指标主要反映内需潜力的升级程度、创新活力的升级程度、开放深化的升级程度,设计了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等6个二级指标。
方式升级指标主要反映国家创新体系的升级程度、创新机制的升级程度、新人口红利的升级程度、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的升级程度,设计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万人专利申请授权数、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本国民生产总值比率、土地产出率、中国拥有世界500强企业的比重、中国拥有全球品牌100强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产业中高端环节增加值的比重等11个二级指标。
福祉升级指标主要反映就业潜力释放的升级程度、居民收入增加的升级程度、生态文明建设的升级程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升级程度,设计了人均收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通货膨胀率、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例、失业率、每立方米细颗粒物含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水耗、单位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森林覆盖率、民生保障网覆盖率等15个二级指标。
(三)应用方向
今后,将根据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评价指数对中国经济升级进行长期的定量分析。一方面,每年进行横向比较,将中国与美国、德国等发达经济体以及印度、巴西等金砖国家进行比较,找出中国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未来的走势和可能采取的措施;同时,利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评价指数对各省区市进行比较,分析各省区市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成绩与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另一方面,进行纵向比较,将对中国及各省区市连续若干年打造经济升级版评价指数的变化情况进行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总结经济升级的特点和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设计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评价指数还只是初步的、探索性的,还需要随着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内涵的丰富和实践的深化,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尤其是指标的设计与权重的确定,要随着环境和实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希望通过长期的努力,建立一套动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为准确地放映我国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之路上的位置。
〔本文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一、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基本内涵
(一)出发点是实现中国经济由大到强的质变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是正确理解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内涵的重要前提。第一,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不仅面临如何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艰巨任务,还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第二,从经济发展动力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从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需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第三,从经济发展质量来看,我国部分产业还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没有掌控研发、营销等高端环节,生产商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还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第四,从经济发展协调性来看,我国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个人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面临着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种种难题。总之,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我国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发展空间,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能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二)关键点是形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动力,是正确理解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内涵的重要参照。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重要转折期,表面上看是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实质上是改革红利的减弱、需求增速的下降、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传统动力的衰竭,这必然迫使中国经济寻求新的发展动力。首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还不完善,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没有完全厘清,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经济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其次,经济发展遭遇需求瓶颈,出口、消费、投资三大需求增速均出现了阶段性降低,潜在经济增长率在中长期呈下降趋势。再次,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不大,国际商品价格生成的影响力不强,不利于形成长期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因此,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核心竞争力,使质量和效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
(三)核心点是培育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方式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所运用的方式,是正确理解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内涵的关键。随着外需市场的持续低迷、国内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的快速攀升,中国经济现有发展方式的弊病逐渐显现。一是遭遇比较优势弱化的瓶颈,中国经济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而新的比较优势尚未形成,现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基础开始动摇,难以为继。二是遭遇需求下降的瓶颈,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的外部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同时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现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基础开始消弱。三是遭遇成本上升的瓶颈,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现有经济发展方式的生产要素低价格优势已不复存在。四是遭遇技术缺乏的瓶颈,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在供求关系改变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下,企业经营日益困难。所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核心是要更加依靠内需拉动和创新驱动,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四)落脚点是提升人民的福祉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宗旨,是正确理解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内涵的基础。经济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改善民生,通过不断地释放和扩大就业的潜力、增加居民的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让人民群众呼吸洁净空气、喝干净水、吃安全食品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公共服务享受不均等、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等问题依然突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扩大就业范围,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主要目标
(一)体制升级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首要目标是体制升级。体制升级是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更加公平、高效的市场。体制升级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注重顶层设计,提供更好的制度安排,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直接组织资源配置、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转向主要负责社会公共服务提供和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发现有效率经济组织的功能,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力,充分利用市场集体学习的机制,为参与经济的所有角色提供一个通过试错方式不断学习、不断挖掘现有机会并开创新机会的平台。体制升级的核心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减少事前审批和行业进入壁垒,以方便和鼓励企业进入市场和新兴领域;要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破,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释放城镇化的巨量内需,逐步剥离户口所附着的福利功能,恢复户籍制度的原有功能。
(二)动力升级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目标是动力升级。动力升级是指立足于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动力,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开放的推力、区域的合力等因素叠加起来,形成经济升级的新动力。一是要创造新的改革红利,通过深化改革创造类似于自由贸易实验区、“营改增”等制度优势,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二是要释放内需的潜力,通过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和城镇化蕴含的需求潜力。三是要形成开放的推力,通过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推进向西开放和向北开放,积极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服务贸易协定等新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四是发挥区域的合力,深度挖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潜力,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三)方式升级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核心目标是方式升级。方式升级是指改变经济发展对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过度依赖,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方式。一是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要加快完善创新机制,着力完善创新项目激励机制、创新合作扶持机制、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创新型人才向企业集聚。三是要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充分发挥人才在方式升级中“第一资源”的作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四是要强化供给管理,在商品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创意市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促进制造业向产业中高端环节延伸,增加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五是要加快培育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制定培育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的中长期规划,有选择地扶持一批享有一定知名度、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潜质的本土骨干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
(四)福祉升级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终极目标是福祉升级。福祉升级是指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出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保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就业、收入、公共服务共享、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一是释放就业潜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不断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二是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争取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三是建设生态文明,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现绿色发展。四是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抓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综合改革工作,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加快缩小区域和群体之间的差距。
三、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评价指数
(一)设计思路
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具体化为一套可操作的指标进行测度、评估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评价指数有利于各级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认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在编制方法选取上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综合指数法,即将一组相同或不同指数值通过统计学处理,使不同计量单位、性质的指标值标准化,最后转化成一个综合指数,以准确地评价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综合水平。综合指数值越大,经济升级的成效越好。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评价指数测算过程包括各项指标数值及权重的确定两个方面。单一指标的数值将根据数据的特性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出。一是根据该指标定义所推导出的公式直接计算得出;二是根据专家打分的平均值计算得出;三是根据统计公式[指数值=(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100%]估算得出;四是根据国际平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出。各项单一指标的权重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结合各项指标的历史值综合确定,力求充分体现各项指标在经济升级中的贡献。二级指标按照权重合成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再按照各自的权重合成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评价指数。
(二)指标构成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评价指数主要根据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内涵和目标,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可比性、可持续性和普遍性等特点,设计了4类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体制升级指标、动力升级指标、方式升级指标、福祉升级指标。
体制升级指标主要反映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升级程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升级程度,设计了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减少的比例、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减少的比例、生产要素价格审批事项减少的比例、非国有经济的贡献度、市场的集中程度等5个二级指标。
动力升级指标主要反映内需潜力的升级程度、创新活力的升级程度、开放深化的升级程度,设计了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等6个二级指标。
方式升级指标主要反映国家创新体系的升级程度、创新机制的升级程度、新人口红利的升级程度、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的升级程度,设计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万人专利申请授权数、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本国民生产总值比率、土地产出率、中国拥有世界500强企业的比重、中国拥有全球品牌100强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产业中高端环节增加值的比重等11个二级指标。
福祉升级指标主要反映就业潜力释放的升级程度、居民收入增加的升级程度、生态文明建设的升级程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升级程度,设计了人均收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通货膨胀率、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例、失业率、每立方米细颗粒物含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水耗、单位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森林覆盖率、民生保障网覆盖率等15个二级指标。
(三)应用方向
今后,将根据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评价指数对中国经济升级进行长期的定量分析。一方面,每年进行横向比较,将中国与美国、德国等发达经济体以及印度、巴西等金砖国家进行比较,找出中国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未来的走势和可能采取的措施;同时,利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评价指数对各省区市进行比较,分析各省区市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成绩与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另一方面,进行纵向比较,将对中国及各省区市连续若干年打造经济升级版评价指数的变化情况进行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总结经济升级的特点和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设计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评价指数还只是初步的、探索性的,还需要随着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内涵的丰富和实践的深化,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尤其是指标的设计与权重的确定,要随着环境和实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希望通过长期的努力,建立一套动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为准确地放映我国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之路上的位置。
〔本文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